小学诗歌分阶段教学研究
2020-06-09黄超萍
黄超萍
[摘 要]诗歌是一种抒情言志的文学体裁,语言精练、内涵丰富、寓意深远。诗歌作为小学阶段语文学习的文学体裁之一,在学习过程中,能够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拓展学生思维,提升语文综合素养。诗词文化作为重要的文化载体,所具有的魅力影响至今。让学生学习古诗,既是传承中华文化的需要,也是学生学习语言的需要。研究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的诗歌教学,才能在小学不同年龄段分阶段开展诗歌教学,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
[关键词]小学语文;诗歌教学;分阶段
诗歌这种文学体裁在我国具有悠久的发展历史,无论是古诗还是现代的散文诗、朦胧诗,在悠久的历史发展进程中,诗歌已经成为我国文学艺术史中浓墨重彩的一笔。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注重对学生进行诗歌教学,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传承中华民族文化经典,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以及语文核心能力。在开展诗歌教学时,教师需要注重教学方法的设置,让学生能够在有计划的教学目标指引下,了解诗歌文化的魅力所在。
一、诗歌教学在小学教学过程中的功能
诗歌在语言文字上具有明显的音乐性特征,对处于小学阶段的个体来说,诗歌在整体体现上具有一种画面感,能够在朗读诗歌的过程中了解作者想要描繪的具体情境。诗歌这种文体也是以内在反应外在的过程,作为一种抒情艺术,诗歌具有感性以及情感审美的一面,感性的情感基调符合儿童审美心理以及认知基础,相对于其他文体来说,学生更容易接受诗歌这种形式。
我国诗歌最早源于民歌,具有朗朗上口、押韵的语言特色。在学习诗歌的过程中,学生能更轻松地接受诗歌想要传达的内容,学习门槛低,同时,能在学习诗歌的过程中开阔眼界,提升语文学习兴趣。从功能上看,诗歌同样承载着知识教育以及德育审美的功能,尤其对于语文核心素养教育来说,单单靠儿童文学对个体进行影响是不够的,诗歌相比其他题材来说更具影响力,能够让学生获得知识以及语感能力的培养,对于后阶段的个体成长,诗歌能打下坚实的认知基础。开展诗歌教学的目标在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以及想象力。小学生思想认识以及心理仍不成熟,对于事物的认识偏于感性,对色彩鲜艳能够引发真情实感的新奇事物兴趣更浓,而这正是美感教育。诗歌教学能够让个体放飞想象的翅膀,跟随诗歌中的诗性语言,激发个体不同层面的心灵感受,而不是以刻板的认知模式限制个体思考。
二、小学诗歌分阶段教学策略
1.小学低年级诗歌教学策略
处于小学低年级的个体,学习诗歌的主要目的在于张扬天性、获得语感的初级培养。在阅读过程中,能够在诗歌所创造的情境中放飞自我、转变思考方式,在针对小学低年级个体开展教学时,教师应当运用学生善于从图像中理解事物的思维习惯,让学生一边朗读诗歌,一边在脑海中想到相关的画面,培养情景教学的立体思维,从而让学生能够在诗歌的引领下实现语文更深层次的认识。处于小学低年级阶段的学生语言能力还不强,如果强硬地进行书面语言的教育,往往不会收获良好的效果,所以,此阶段对学生进行语言能力方面的引导至关重要。在具体的教学方法上,教师可以采用诗歌在语言上的音乐性以及节奏简练性,让学生先通过阅读的方式熟读诗歌,从而形成无意识记忆以及有意识记忆,诗歌中所富有的节奏和韵律感,能够提高低年级小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如《下雪了》这首诗中采用了大量的排比和重复的方法,如“下雪啦,下雪啦”此类反复强调,这种语言表达的方式和小学生的表达习惯相近,在学习的过程中,这种同质化的语言表达习惯,能够让学生更快地理解诗歌内容,融入到课堂中,在朗读时启发学生的思维,更好地带动学生的情绪。
2.小学中年级诗歌教学策略
小学中年级学生,此时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词汇积累基础,并且形成了一定的语感,此时,教师可以通过诗歌分析式教学的方式,让学生完善语言系统,并且让学生学会用个性化的表达诠释自己的情感。在诗歌内容的选择上,教师可以让学生剖析诗歌中汉字语言使用的特征,将诗歌中的画面感和文字结合在一起,让学生感受美、欣赏美。如教师可以以诗人伊迪斯?索德格朗的《星星》作为教学内容,让学生通过星星这种常见的景物进行深入思考,了解作者是如何诠释自己和星星之间关系的,并让学生分析自己在读完这首诗歌之后产生了什么样的情感,让学生不断体会和诵读,总结诗歌中的情景,引导学生进行自然表达。
除了对学生进行语感培养之外,教师也需要在中年级教学阶段,对学生进行语文基础知识的教学。在诗歌阅读时,要让学生注重了解其中的生词和生字,进行相关记忆,为小学生和高年级阶段的语文学习打下坚实的认知基础。此时,教师也可以应用一定的背诵考核方法,让学生通过高频率的背诵,实现对诗歌内容的内化,尤其是对于一些古诗,学生只有在一定的背诵量积累下才能够更好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语言精髓。教师也可以摄入一定的仿写教学,让学生根据学习到的诗歌进行文本仿写,推动学生能够在自己真情实感的基础上,更好地理解诗歌、欣赏诗歌,从模仿做起,实现阅读和写作能力的联动。如教师可以让学生先分析《长江之歌》的语言特征以及其中的语言规范,剖析其内在的遣词造句特征,然后让学生总结《长江之歌》中有哪些典型句式,让学生模仿其中的“你从...你向...你用...你用...”进行仿写,教师需要注意让学生了解其中的句式特征,即使文笔比较稚嫩,只要确保句式是一样的即可。
3.小学高年级诗歌教学策略
到了小学高年级阶段,教师需要注重通过诗歌教学让学生发展一定的逻辑抽象思维,通过发展内部语言组织能力,让学生在诗歌学习的基础上培养起独立思考能力,从形象思维转向为辩证思维。小学高年级语文学习任务更重,此时教师需要注重对学生进行相关能力的培养,促进其语言交流的完整性和系统性得以实现。诗歌作为教学的主要内容,能够触发学生将自己的审美想象融入其中,此时,教师也可以融入一定的创作意识,指导让学生能够在学习诗歌的基础上进行创作。在创作方法上,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相关语法和修辞的指导,让学生能够学会如何在理性表达的同时融入感性思维,在诗歌教学的基础上,实现语文综合能力的提升。
同时,教师也需要注重对学生进行审美能力的训练,让学生理解诗歌中的语言特征以及诗性思维,运用审美思维揣摩诗歌的意境。处于高年级阶段的个体其整体认知水平以及情感表达能力和中年级以及低年级不同,学生有了自己更为稳固的思想,此时,教师需要对学生进行能力的指导,帮助学生更好地探索以情绪和审美作为内在驱动力的诗歌题材,获得形象思维以及想象能力的提升。如在教学《有的人》这首诗歌时,这篇诗歌讴歌了鲁迅先生甘为孺子牛的一生,抒发了对那些为人民而活的人们由衷的赞美之情,教师可以把课程变成诗歌欣赏课以及诗歌创作课,通过对《有的人》中的对比写作特征以及审美特点的分析,让学生挖掘诗歌中的感情,并运用总分、对比和对照的手法进行诗歌创作。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不断鼓励学生自由发挥想像,摆脱传统写作思维的束缚,让诗化思维主导创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应给学生过多干扰,要教给学生如何站在诗歌的角度看待日常生活,从而丰富学生的语言学习维度,学会从更多层面了解语文思维的视角。到了高年级阶段,教师同样需要注意让学生进行朗读训练,在朗读的过程中体会诗歌中的情绪,完成审美创造。
综上所述,在小学阶段开展诗歌教学需要根据学生的具体年龄、年级特征进行划分,在学生不同的发展心理以及认知基础上开展诗歌教学实践。无论是分阶段教学的哪个过程,教师都要先了解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将语文教育看作一种综合的整体,融合心理学以及美学教育,让学生能够在诗歌学习过程中放飞想象的翅膀,获得审美能力以及诗性思维的培养,用诗歌促进学生语文素养和情感水平的提升,从而为学生后续阶段的语文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朱艳,张小宁. 新课改背景下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策略研究[J]. 作文成功之路(上), 2017,(09).
[2]胡睿华,朱文俊. “双板融合”下的小学古诗词教学研究[J]. 中国现代教育装备, 2018,(02).
[3]郑远太,何军.小学古诗词教学现状及方法研究[J].好家長, 2018,(13).
[4]邓体学.小学语文诗词赏析教学研究[J].东西南北:教育, 2017,(02).
[5]李翠梅.情境教学法在小学语文古诗教学中的应用[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7,(06) .
(责任编辑 史玉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