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核心素养视角下的合格教师

2020-06-09姜建设

黑河教育 2020年6期
关键词:核心素养

姜建设

[摘 要]教师是教育发展的第一资源。在核心素养观的引领下,教师要达到合格的标准就应理解并掌握《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核心、基本框架和内涵,具备培养学生学科专业素养和核心素养的能力,以实现“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目标,成为新时代的合格教师。

[关键词]核心素养;教育教学能力;合格教师

纵观人类历史长河,教育在推动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进程中始终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而在推动教育向前发展的诸多因素中,教师是教育发展的第一资源,不同社会历史时期对教师的要求也不尽相同。从2001年的全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开始,教育理念从原来的“应试教育”极速向“素质教育”转变,对教师也提出了新的要求,遍布全国的各种“教学模式”使教师应接不暇,疲惫不堪。时至今日,核心素养教育观对教师的专业成长又提出了新的要求。那么,应该做好哪些准备才能成为新时代的合格教师呢?

一、教师应掌握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内涵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主要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2014年,教育部组织全国课程、教学、评价、教研、管理等方面的近百名教育专家开展“核心素养与课程标准衔接转化研究”,研究过程历时三年,并于2016年9月13日发布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这一成果凝结了中国几代教育同仁辛勤的汗水,也指明了学生发展的方向和目标。所以,我们必须认真学习和领会《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核心、基本框架和内涵,并在其引领下不断提高教师的专业能力,以适应核心素养对教师的新要求。

核心素养实施三年多以来,虽然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教师教育机构对核心素养的相关内容进行了学习和培训,但通过研调发现,很多教师对核心素养的学习和掌握程度还远远达不到要求。因此,加强学习已成为新时代教师做好教育教学工作的当务之急。首先,教师应充分认识到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教师只有把“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作为自己的人生目标,才有希望成为一名新时代的合格教师。第二,教师应准确把握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基本框架。它包含文化基礎、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大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等6大素养,具体细化为国家认同等18个基本要点,而且这些素养之间不是彼此孤立,而是相互联系、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并在不同情境中整体发挥作用。从2017年开始,国家新编制的基础教育各学科课程标准已经将各学科对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基本要求纳入其中,成为落实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法规。第三,教师应深入理解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诸要素的内涵,以实现“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目标。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每位教师都应熟悉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6大要素和18个要点的主要内容。具体概括培养目标为:1.人文积淀:积累古今中外人文领域基本知识和成果;能够理解和掌握人文思想中所蕴含的认识方法和实践方法等。2.人文情怀:具有以人为本的意识;能关切人的生存、发展和幸福等。3.审美情趣:积累艺术知识、技能与方法;能理解和尊重文化艺术的多样性;具有健康的审美价值取向。4.理性思维:崇尚真知,能理解和掌握基本的科学原理和方法;尊重事实和证据,能运用科学的思维方式认识事物、解决问题、指导行为等。5.批判质疑:具有问题意识;能独立思考、独立判断;能多角度、辩证地分析问题,做出选择和决定等。6.勇于探究:具有好奇心、想象力和坚持不懈的探索精神;能大胆尝试,积极寻求有效的解决问题的方法等。7.乐学善学:具有积极的学习态度和浓厚的学习兴趣;掌握适合自身的学习方法;能自主学习,具有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等。8.勤于反思:善于总结经验;能够根据不同情境选择和调节学习策略和方法等。9.信息意识:能自觉、有效地鉴别和使用信息;具有数字化生存能力,具有网络舆论道德与信息安全意识等。10.珍爱生命:理解生命意义和人生价值;具有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养成健康文明的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等。11.健全人格:具有积极的心理品质,有自制能力和抗挫折能力等。12.自我管理:能正确认识和评估自我;依据自身个性和潜质选择适合的发展方向,具有达成目标的持续行动力等。13.社会责任:自尊自律,文明礼貌,诚信友善,宽和待人;孝亲敬长,有感恩之心;具有团队意识和互助精神;能主动作为,明辨是非,具有规则和法治意识,理性行使公民权利;能维护社会公平公正,热爱并尊重自然等。14.国家认同:具有国家意识,了解国情历史,认同国民身份;具有文化自信,能传播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了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和光荣传统,具有热爱党、拥护党的意识和行动;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有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不懈奋斗的信念和行动。15.国际理解:具有全球意识和开放的心态;能尊重世界多元文化的多样性和差异性;理解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涵与价值等。16.劳动意识:尊重劳动,具有动手操作能力;主动参加社会实践,具有改进和创新劳动方式、提高劳动效率的意识等。17.问题解决:善于发现和提出问题,并能制定合理的解决方案等。18.技术应用:具有学习掌握技术的兴趣和意愿;具有工程思维等。这18个要点内涵丰富,需要教师深入理解并广泛应用到教育教学实践中。

二、教师应具有培养学生发展学科素养和核心素养的能力

1.教师应具有培养学生学科专业素养的能力

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教师应通过自学、互学、到名校学习等形式,并结合个人具体教学实践来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学能力。普通教师与名师之间,看似只有一步之遥,但这一步,对于善于学习的教师可能经过几年的努力即可达到,但对于不求进取的教师也许就是一个遥不可及的目标。因此,要成为一名合格甚至优秀的教师,就要丰富自身的专业知识和素养,在教学实践中根据学情和本专业课程的实际,不断总结本学科专业授课的方法和经验,逐步提高学科教育教学能力,从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2.教师应具有传授文化基础知识的能力

核心素养观要求教师在向学生传授学科专业知识的同时,还要注重文化基础知识教学,引导学生掌握人文、科学等各领域的知识和技能,学习人类优秀智慧成果,使学生成为有宽厚的文化基础和更高精神追求的人。教师在传授学科知识的同时,还要注重培养学生在学习、理解、运用人文领域知识和技能等方面所形成的基本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取向。

3.教师应具有培养学生自主发展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既要有效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又要重视发挥每个学生个体的自主性。那么,怎样培养学生的自主发展能力呢?第一,要教学生学会学习。在教学中,要注意发现学生的兴趣点,采取激发兴趣、设定目标等预设情境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学习探究,树立学习意识,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教师要注意教学方式方法的传授,引导学生树立问题意识,多关注解决问题的过程和方法。第二,要引导学生健康生活。现实社会纷繁复杂,教师要借助自身的学习和生活经历,教会学生有效管理自己的学习和生活,并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发掘自身的潜能,明确人生目标,形成健全的人格。

4.教师应具备培养学生社会参与的能力

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将自然人培养成社会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教师要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引导学生关心他人、关注社会,学会处理自我与社会的关系,在社会交往中履行社会道德,增强社会责任感,提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第一,要培养学生的责任担当意识。一次疫情的考验,足以显示祖国的伟大。教师可以通过抗击新冠状病毒疫情期间党和政府及广大医护工作者和教师所表现出的担当精神,激发学生强烈的爱国热情和担当意识。第二,要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也是能力的传授者。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更要注重技能的培养。这就要求教师要具有适应社会发展的相应技术,树立创新意识,具有较强的动手实践能力。在具体教育教学实践中,要按着“五育”并举的要求,倡导学生尊重劳动,树立劳动光荣的思想。在教学过程中,要以问题为导向开展教育教学工作,为社会发展输送具有发展潜质的创新人才。

总之,新时代的合格教师应在学生发展核心素质的引领下,将学科素养和核心素养有机融合,不断提高自身适应社会发展的综合素质,承担起历史赋予我们的重任。

参考文献:

[1]欧阳敏.教育家给教师的建议[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18.

(責任编辑 赵永玲)

猜你喜欢

核心素养
思想教育视域下公民核心素养教育的研究
如何培养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