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课例的中小学教师教学高效行为打造的“五步十环节”研修路径探讨
2020-06-09邓李梅高旭阳湖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湖北黄石435002
邓李梅,高旭阳,曹 楠(湖北师范大学 教育科学学院,湖北 黄石 435002)
中小学教育教学过程是人才培养的一级学段,相关启蒙(Enlisting)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将影响受教育者一生。所以,打造不同课例相关的教育教学行为,对于高效率的课堂教学和学生的发展至关重要。
为什么京剧大师梅兰芳能以旦角享誉世界;为什么赵忠祥的“人与自然”播音能让听众身临其境;为什么三峡大坝总设计师潘家铮院士比喻的“象呵护襁褓的婴儿一样地精心于大坝工程”,能成就史无前例的世界超级优秀工程等等。其“形”“神”并举,“行为”“语音”形影相随的“肢体行为”与“心理行为”传授或表达,能让科学精当的教育教学行为不断演绎教育艺术的魅力与真谛!
本研究拟积淀师范院校与中小学校所组建的教师研修发展共同体在多个学校现场实践探索的成果,推出大量面向特定课例的高效教学行为打造的“五步十环节”模式,通过课堂精练,不断总结与推广,逐步强化其一般性,以期对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有所帮助。[1]
一、基于课例的中小学教师教学高效行为打造的“五步十环节”研修的具体内容
基于课例的中小学教师教学高效行为打造的“五步十环节”研修的核心问题是:如何研制出一套中小学教师课堂高效教学行为的评鉴模式和实施标准,深度微观地介入中小学一线课堂,依托课堂观察的课例研究,在持续的行为改进和观念内化中优化教师教学行为,实现其专业品质的全面提升。本研修主要内容概述如下:
(一)基于课例的中小学教师课堂高效教学行为的评鉴模式和实施标准
中小学教师课堂高效教学行为评鉴模式和实施标准主要从目的、内容、方法和风格等四个维度展现。其目的是促进学生高效学习行为达成,内容主要从处理恰到好处、凸显核心板块、教学容量适中等三个方面评鉴,方法从解读教材、讲解、提问、练习、评价等五个方面体现,风格从教学设计独特、指导适用有效、体现高级认知、突出自身优势、展现教学机智等五个方面判议。其具体内容可参考图1。[2]
(二)基于课例的中小学教师课堂高效教学行为操练的“五步十环节”研修路径简介
本研修确立课堂观察的内容框架和视点,编制《教师“解读教材的有效性”行为表现评价表》《教师“讲解主题的有效组织”行为表现评价表》《教师“课堂提问的有效性”行为表现评价表》《教师“课堂练习的有效设计”行为表现评价表》等系列有效实用的观察标准,采用简单适用的观察工具和技术,构筑观察实施的基本流程。[3]
“五步”即调研捕获问题、问题驱动探究、探究依托课例、课例触动行为、行为引发感悟等五个步骤。“十环节”即开启原发需求、聚焦真问题、查阅文献、制定方案、方案研评、观察设计、行为分析、行为跟进与提升及反思归纳、分享成果等十个环节。其具体内容可参考图2。
图1 中小学教师课堂高效教学行为标准 图2 中小学教师课堂高效教学行为操练“五步十环节”模式
二、聚焦中小学教师高效教学行为的院校合作研修的主要路径
本研修基于“行为”与“构建”两大教育理论相关的研究范式,凝练了序列关联的可操作性强的中小学课堂教学行为强基优化与提质增效的实践策略,在“课例持续研修,行为连环跟进”活动中彰显如下合作研修路径。[4]
(一)合作研修第一步:调研捕获问题
教学行为要改进的就是教师教学实践中的困惑和问题。合作伊始,研修团队的首要任务就是了解中小学校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和困惑。这可通过座谈、调查和视导,开启问题诊断的第一步,将教师和学校模糊的“原发需求”不断聚焦为具体的研究“真问题”。面对日常教学扑面而来的众多问题,一线教师却不知如何将问题梳理、细化、聚焦、整合,转化为可供研究的问题。研修团队倡导问题始于“调研”,困于“甄选”,在“澄清”中确定。譬如,研修团队在A中学长达两周的深度调研后,对本校英语教师当前的困惑转化为具体的问题是:“导学案实施中如何创设有效教学情景?”“导学案实施进程中如何提高小组活动的实效?”“新课程背景下初中英语听说课规范的思路和流程如何确立?”研修团队在D小学研修调研中,几位数学教师对“学生会计算分数乘法却说不清算理”这一现象感到困惑,因而产生了研究这一问题的兴趣,但是到底该怎样帮助学生理解算理呢?于是,研修团队从表面到本质,从宽泛到具体,聚焦如下研究问题:⑴整数乘法的算理对学生理解分数乘法会起到怎样的作用?⑵学生是怎样理解分数乘法的含义的?⑶教师如何基于学生的算理基础进行教学?[5]
(二)合作研修第二步:问题驱动探究
有了特定的问题引领,才能形成实施探究的问题和证据意识,进而深度卷入到提升教师的行为研究中,“真问题”的解决需要多途径寻求“证据”,基于问题证据的教师课堂行为改善探究有一套完整的流程和规范。譬如,面对B中学提出的“如何提高初中语文课堂学生的参与度?”等问题,研修团队即带着问题查阅了大量翔实的国内外相关文献,并在这一过程中不断地追问和斟酌,拓展了教师的专业视野,并逐渐达成共识。研修团队成员深度分析教材,实证调研师生、实地听课和议课一周,探索出了问题解决的技术路径。[6]
(三)合作研修第三步:探究依托课例
倾听校方的声音,关注教师的诉求,解决现实的问题一直是研修团队终极的目标追求。达成和实现该目标的最佳路径和载体便是课例探究。这一研究方式注重在专家的引领下构建一种“研究性课堂”,将听评课由粗放引向精细,由离散引向主题,由范式引向情境。课例研讨均采用专业视角下的课堂观察技术,本研修编制了不同的课堂观察量规和记录表格,试图通过课堂教学“望、闻、问、切”的技术,努力让教师的眼光变得更“广”,让教师的眼睛变得更“精”,让教师的问题变得更“专”。充分在精细且专业的课堂观察中做到聚焦主题,关注情景,区分层次,强化对话,为后续的研究提供翔实可信的资源和证据。
(四)合作研修第四步:课例触动行为
课例研究区别于传统的教研活动就是有对于聚焦主题研究的深度反思和追问,且有连环的行为跟进和改进,智慧的提升和练达。成功的课例研究是在教师的设计理念、执教方法、课堂行为、反思探究和专业成长等方面一次全方位和立体化的历练和检阅。在高效教学成为基础教育界探究不衰的热点的当下,如何依托课例来触动教师们的灵魂,使其教学行为在研究中变得有效乃至高效,一直成为研修团队孜孜不倦的追求。[7]鉴于此,研修团队主要开展了以下工作:
1. 教学行为分析和界定
中小学一线教师研究的弱点是更多地关注教学行为本身,对教学行为背后更深层次的因素却思考不够,而高校研究团队恰恰帮助他们弥补了这一“短板”。通过理论学习和实践研究,研修团队初步将“教学行为”划分为三类,分别是:①设计行为。包括目标拟定、情境预设、资源开拓、学情解析、思路统合等行为;②实施行为。包括呈示、对话、指导和过程调控等行为。③反思行为。包括自我觉察、自我反省、自我评判、自我把控等行为。
研修团队通过视频录像真实地记录课堂教学的全盘行为,在此基础上聚焦研究主题,并予以“解剖麻雀”,共同对主题展开进程中教师的各种行为和表现进行精细剖析和释惑。在判辨行为的同时,也可以从下面环节探究:
①基于课堂环节和过程的剖析。其中包括课堂相关因素分析:课堂结构合理布局、课堂教学时间分流、学习对象剖析等;对课堂有效教学因素分析:教学目标拟定、教学流程策划、师生活动部署、教师提问剖析、课堂事件处理、教学资源运用、练习层次建构、教师评价推敲等;教学效果检测分析:主要是对三维目标达成情况以及学生注意、情绪、思维及参与、交往、学习生成等状态进行观察研究。
②基于资源探索和工艺的剖析。研修团队运用视频录像和录音笔,录制了大量的课堂教师授课的视频和音频,为实施显性资源会诊性探索提供证据和便利。通过这种形式可记载课堂真实行为,对教学整体或者片段进行诊断和解剖,如课堂教学中疑难杂症的聚焦诊断、教学设计的创意挖掘、案例问题的深度提炼、课堂原汁原味的保持、资源建设的有效融合等,从而实施教师有效行为的调整和教学效益的提升。譬如,研修团队在A中学开展的基于同课异构的课例研讨活动,教学内容是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下册《矩形》第一课时,在导入新课后,教师首先请学生回忆平行四边形的研究思路及性质,而后演示平行四边形教具,引导学生得出矩形的概念,由此教学进入了矩形性质的学习阶段。
2. 高效行为跟进与提升
研修团队将“关注细节:教师高效教学行为改进的策略研究”作为整体推进教师专业品质提升的核心项目,从关注和审视教学细节开始,改变教师自身的教学行为,打造高效课堂。其具体步骤如下:首先,制定计划。小组成员通过头脑风暴,提出行为改进所有想法;汇集整理想法,梳理顺序;明确每个步骤的责任;决定每一步开始和完成的时间;通过追问,核实计划的完成情况。其次,实施计划。研修团队主要采取以下研究范式。[8]
第一,互助循环滚动式。该研究范式采用了以下具体的方式:一人同课多轮研究。第一轮小组集体参与教学设计,再让一人到多个班级同上一课。小组成员现场观课、议课,再由研修团队骨干教师及组内同伴针对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度研修,执教者修改原有设计。第二轮剖析问题,进一步完善教学设计后再上课。第三轮再观课、评课,重现三次课不断改进的轨迹,帮助执教者进一步修正直至满意为止。这种“一课多轮”的研究主要选用年轻教师作为研究对象,可以取得意想不到的收获。
第二,多人同课循环研究。这种方式关键在于教师的互动和主题的跟进,即第一个教师上完课,第二个教师针对第一个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上第二次课,等等。这一研究特点为:一是不同教学经历者共同执教与反思;二是全过程集体反思、修正与提高;三是一个主题研究充分展开;四是小组集体循环互动反思。在中小学校主课题确定的前提下,由课例研究小组共同制定研究课题,在小组“头脑风暴”中集体备课,尔后在高师院校研究人员引领下生成较合理的教学设计方案,并由教师付诸实践。譬如,研修团队在D小学进行该种形式活动,参与研究的教师有教学经验欠缺教师、经验丰富教师、研究型教师各一名,研究的步骤与一人同课多轮基本步骤相同。授课内容为语文教育出版社二年级课文《欢庆》。在反复上课、磨课的过程中,教师们对于如何有效实施低年级识字教学及阅读教学进行了精细式研讨。
第三,差异开发借鉴式。多人同课异构研究小组集体商定教研主题,由两个以上的教师分别备课、上课,全组教师现场观课、评课。实施这一形式并取得成效的关键在于:所选的主题具有一定的开放性,易于发挥教师的研讨能动性和教学创造性。教师在开放、多元的教学环境中,学习和借鉴他人的经验和做法,在殊途同归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自己的教学特色。譬如,研修团队在E小学六年级进行了一次同课异构的课例研修活动。三位教师选择的同一课题《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按照“集体选定课题——个人教学设计——同课异构付诸实践——课后评议互助提高”等环节,帮助教师潜心研究教材、理解教材、激活教材,解决教学中遇到的疑难杂症,激荡智慧,实现同伴互动互助。
第四,跟踪研究推动式。确定一名具有研究型素养的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作为研究对象。根据个人教学经历、教学行为特征及教学特点、研究程度、兴趣教学等实际情况,确定其教学研究发展的方向和研究主题。在主题跟踪研究的直接引导下,逐步积累课例进行层层推进,对一个含有问题在内的具体教育情景进行比较改进,将一个出色的教育专家除了拥有相当精湛的学科专业知识以外的赖以成功的实践性知识总结出来。此模式适用于推动经验型教师向研究型教师发展,此类课例研究的基本流程是:一是设计个人课例研究方案;二是一学期安排四次课例研究跟踪反思课;三是课例小组评议;四是总结出研究型教师内在深厚素养及教学风格。[9]
(五)合作研修第五步:行为引发感悟
反思性实践者往往具有“深思熟虑、思想开明、富有责任感,同时又很热诚,具有探索的精神。”[10]因此,研修团队成员一方面自己要撰写完成相关研究总结,就研究存在的问题、原因进行解析,并提出后续改进对策。另一方面要督促中小学教师撰写教学反思及课例研修感悟。
三、聚焦中小学教师高效教学行为的院校合作研修的后续
院校合作研究作为我国当前教师教育的一条重要途径和培养模式,其发展前景令人充满希望,学界可从以下方面努力。
(一)搭建纵向研修互助同盟
鉴于渴望得到纵向专业引领的中小学量大面广,院校合作研修团队要逐渐将研修主动权交给中小学校校方,让其教师在同伴互助中践行团队的研修成果。研修团队可通过不定期或网络搭建一种超越时空的纵向研修互助同盟。
(二)构建校本研修文化
面对当下合作研修中小学校的教师参与课例研修还不够普及,依赖制度推动的情况司空见惯,院校合作研修团队将试图构建一种教师自发、自主、自我体验的新型校本研修文化。[11]
(三)凝练新型研修范式
后续进程中力争改变过去的高校与单个学校结盟的局面,结成高校与特定区域联动的模式,形成高校——区域——学校的多向互动互助同盟,形成区域联动、校际交互、资源共享、互惠双赢的研修范式。
(四)打造教师专业行为
院校合作研修团队将力争通过全程的深度卷入和精致分工,实现教师高效课堂行为操练过程的四个“专业化”:教学设计专业化,教学行为专业化,教学观察专业化,教学反思专业化。[12]
综上所述,大学(University)和宇宙(Universe)同一词根,无所不包。师范院校承担着“塑造人类灵魂”的大任,为未来的“基础教育启蒙者”启蒙,人民给教育者的职责神圣而艰巨。然而,典型的“钱学森之问”与国家对大批“具有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优秀人才的期待,都与基础教育息息相关。院校合作研修开启的中小学教师高效率教学行为的实践探索方兴未艾,任重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