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析子》版本源流考
2020-06-09孙德贤
孙德贤
(武汉大学文学院,湖北武汉,430072)
邓析是先秦名家重要代表人物之一。先秦典籍如《鬼谷子》《管子》《庄子》《慎子》《韩非子》《荀子》《战国策》等均有对其人、其言的品评或引用,西汉司马谈也在《论六家要旨》中对以邓析为首的名家言“名家苛察缴绕,使人不得反其意,专决于名而失人情,故曰‘使人检而善失真’”[1]。历代文献对邓析的著述多有记载。《汉书·艺文志》“名家”录:“《邓析》二篇。”《隋书·经籍志·子部》“名家”载:“《邓析子》一卷。”《新唐书·艺文志·两部子录》“名家类”载:“《邓析子》一卷。”[2]《宋史·艺文志·子部》“名家类”称:“《邓析子》二卷。”《通志·艺文略》“名家类”亦言:“《邓析子》一卷。”《四库全书总目》“法家类”言:“《邓析子》一卷。”可见,《邓析子》自西汉至清代均见著录,其名为《邓析》《邓析子》或《邓子》,卷数有两篇、两卷、一卷之说。关于《邓析子》的真伪,历来争议较大。梁启超、胡适、王启湘、罗根泽、伍非百等人持伪书态度,如梁启超言“完全是后世不学无术的人向壁虚造的”[3]。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后,学界多持真书态度,如汪奠基、温公颐、周山、朱泽安等,且有不少学者从哲学、逻辑学、语言学角度进行研究。然其版本流传,学界至今尚未见有系统整理者,今尝试整理,以求教于方家。
一、《十二子》本系统[4]
宋本《邓析子》今已难寻其迹,从后来学者研究中可窥宋刊本一些特点,傅增湘认为明正德、嘉靖间《十二子》本为覆宋本,言:“宋讳玄、殷、敬、贞、徵、完、慎、敦皆阙末笔,为覆宋本。”[5]
正德、嘉靖间刊《十二子》本,又称“正嘉本”,题名《邓析子》,二卷,半叶十行,行十九字,左右双栏,上下单栏,白口,单鱼尾,版心书“邓析子”及页码。前序依次为崇文叙目及刘歆叙录[6]。正文首页右下钤有“恩复”“秦伯敦印”两枚印章。北京图书馆、上海图书馆均有藏本。以《十二子》本为祖本发展而来的版本,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明正德、嘉靖间《十子》本
正德、嘉靖间还有刻有《十子》本《邓析子》[7],正文、版式均与《十二子》本同。
(二)明方疑《十二子》本
明有《十二子》刊本两种,一是正德、嘉靖间《十二子》本,另一是明末方疑编的《十二子》本。方疑《十二子》本题名《邓子》,一卷,半叶九行,行十九字,四周单边,象鼻书“邓子”。除未避宋讳外,其余正文与正嘉《十二子》本同,有评注、圈点。全书分为序、正文和评注、圈点四部分。正文首页右下方题“郑邓析著”。前序内容依次是崇文叙目、刘歆叙录及“晁氏志二卷云其书大旨讦而刻”一句略语。
(三)明《且且庵初笺十六子》本
《且且庵初笺十六子》本,又被称作“且且庵刊本”,其题名、卷数、行数、字数,版式、评注及圈点内容皆与方疑编《十二子》本一致,有两处不同:其一,整体上,“且且庵刊本”前有杨慎《邓子序》,并有目录一页。目录页首行上为“邓子目录”,二三行上书“郑邓析撰”,下并书“杨慎评注、张懋寀校样”,四五行上分别书“无厚篇”“转辞篇”。其二,正文上,方疑《十二子》本“等行而名殊”句中“等行”,《且且庵初笺十六子》本作“行等”,两字颠倒疑为刻工刻字时疏忽所致。
(四)明《诸子汇函》本
天启五年立逵堂刊《诸子汇函》二十六卷,题“昆山归有光熙甫辑,长洲文震孟文起参订”。该函凡辑九十三子,《邓析子》列第十二位,一卷,半叶九行,行十八字,四周单边,单鱼尾,白口,版心由上至下依次书“诸子汇函”“卷六”“邓析子”及篇名,无序跋。正文首、次行分别书“邓析子”“郑人”。页眉辑录了李见罗、何椒丘、王少广、王旨玄、屠赤水、黄少广、黄旨玄的评注,文中也有辑录者夹注。该本将《无厚篇》分成三节,《转辞篇》分为四节,以上每节后还附有王凤洲、黄少广、王旨玄、李见罗、王少广等人的长评。该本除未避宋讳外,正文与正嘉《十二子》本有一处明显不同,即“五味未尝而于口”,《诸子汇函》本“于”字前有“遍”字。复旦大学图书馆、辽宁大学图书馆均有馆藏。
后世对《诸子汇函》评价不高,《四库全书总目》认为它错误百出、荒诞不经,并非归有光所辑,是后人伪作,言其“皆荒唐鄙诞,莫可究诘,有光亦何至于是也”。
(五)清《廿二子全书》本
道光十三年王氏棠阴馆刊《廿二子全书》,全书包括《古三坟》《鬻子》《子华子》《尹文子》《慎子》《公孙龙子》《于陵子》《邓子》《素书》《忠经》《女孝经》《素履子》《两同书》《鹿门子》《农说》《佛说》《青乌先生葬经》《玄真子》《天隐子》《无能子》《胎息经疏》凡二十二种,《邓子》为第八种,一卷,四周双边,半叶九行,行二十字,单鱼尾,白口,象鼻书“邓子”。正文首行上书“邓子”,次行下书“(周)邓析撰”。前有杨慎、王世贞分别写的《邓子序》;后有《邓子小引》,末署“西湖张鸿举漫题于朱浪馆”。其正文与正嘉《十二子》本有三处不同:“钩鲸鲵”的“钩”,《廿二子全书》本作“钓”;“匿词以相乱移”的“乱”,《廿二子全书》本无此字;“五味未尝而于口”,《廿二子全书》本“于”字前有“辨”字。
(六)民国《四部丛刊》本
民国八年上海商务印书馆《四部丛刊》影印《十二子》本,首页书“邓析子”,背后题“上海涵芬楼借江南图书馆藏明初刊本景印原书版匡高营造尺六寸一二分四寸五分”。
(七)民国王恺銮《邓析子校正》本
民国二十四年上海商务印书馆印《国学小丛书》,中有《邓析子校正》,未注卷数,以明初刊本(注:即《十二子》本)为底本,以《百子全书》本、《指海》本为参校本,并采孙诒让之说,参考《管子》、《庄子》、《韩非子》、《鬼谷子》、《史记》、《吕氏春秋》、《淮南子》、李善注《文选》等文献,且附自见。前有民国十九年张学宽所作的序,文末有附录。附录包括事实、卷帙、序说三部分,对先秦至清代关于邓析的记录的史料作了简略辑录。
(八)民国伍非百《邓析子辨伪》
伍非百《邓析子辨伪》,未著底本,经笔者比较,正是正德、嘉靖《十二子》本,引《管子》《意林》《太平御览》《艺文类聚》及李善注《文选》等文献中与《邓析子》内容相同部分,以此证明其为伪书,并断定作伪时间“大抵与隋不相远者近是”[8]。前有伍氏自作的《序》,后有《书录及史实》。是书见于1983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的《中国古名家言·附录》。
二、《子汇》本系统
《子汇》本《邓析子》,明万历四年南京国子监刊刻,《中国古籍总目·子部》又称其为“明万历四年刻”本。是本一卷,半叶十行,行二十一字,四周双栏,双黑鱼尾,花口,分序、正文两部分。前序依次为崇文叙目、刘歆叙录及晁公武《郡斋读书志》中的《邓析子》部分。正文首行上署“邓析子”,下书“名家一”。
《子汇》本与正嘉《十二子》本既有区别又有继承。主要区别有七处,分别是:“则合于无然矣”中“无”字,《子汇》本作“未”;“下奉教而不达”的“达”字,《子汇》本作“违”;“匿词以相乱移”句,《子汇》本“移”前少一“乱”字;“故有知则感德”的“感德”二字,《子汇》本作“惑”;“则并与符玺而功之”的“功”字,《子汇》本作“窃”;“其乱也甚于无私”的“私”字,《子汇》本作“法”;“若九地之下与重天之颠”的“天”字,《子汇》本作“山”。《子汇》本与《十二子》本字句上差异较大,应自成系统。但《子汇》本应源自《十二子》本,原因有二:一是两版文字多为形近而误,如“达”与“违”、“感”与“惑”、“窃”与“功”;二是《子汇》本中有明显的空字格,如“匿词以相□移”,“故有知则惑□”,可看出这两处分别缺一字,在正嘉《十二子》本分别是“乱”“德”二字,可能在传抄、刻印过程中文字磨灭而变得不清晰,又或刊刻者有意删除。以《子汇》本为基础发展而来的《邓析子》主要是绵眇阁本。
(一)明绵眇阁本
明万历三十年绵眇阁刊《先秦诸子合编》,又称《先秦诸子合编》本,题名《邓析子》,一卷,半叶十行,行二十字,左右双栏,上下单栏,单鱼尾,白口。版心书“邓析子序”“邓析子”,下书页码、“绵眇阁”。前序内容依次为刘歆叙录、崇文叙目、晁功武《郡斋读书志》中的《邓析子》部分。绵眇阁本与《子汇》本正文几乎相同,对《子汇》本有明显的承继关系,如:“察于动者,用不失则利”的“则利”,《子汇》本、绵眇阁本作“则利”,其它本均作“其利”。绵眇阁本在《子汇》本上又有少许改动,如“立君而尊愚”的“尊愚”,绵眇阁本作“争愚”;“心安静则神策生”的“神策”,绵眇阁本作“心策”。
傅增湘对绵眇阁本评价极高,云:“此即世传绵眇阁子书也,余求之二十年不可得,即残篇散帙亦未经目睹,盖传世之稀如此……紫东为余收书十余年,不知余之求此,仅视为寻常明刻丛书等,故不以告余,其评价亦出子汇、中都、吴琯、程荣之下,岂知其罕秘乃如此哉!”[9]可见绵眇阁本的珍稀难寻、珍贵无比。绵眇阁本《邓析子》对后世影响最大,很多本子都是以此为底本进行刊印。
(二)明《杨升庵先生评注先秦五子全书》本
明天启五年横秋阁刊《杨升庵先生评注先秦五子全书》,由杨慎评注、张懋宷校梓。全书评注了《鬻子》《关尹子》《鬼谷子》《邓子》《公孙子》五子,《邓子》处于第四位,一卷,半叶九行,行二十字,四周单边,单鱼尾,白口,版心上书“邓子”。全书分为序、邓子目录及正文三部分。正文与绵眇阁本一致。前序依次是杨慎的《邓子序》及刘歆叙录。目录页,首行书“邓子目录”,次行、三行上书“郑邓析撰”,下分别书“明杨慎评注、张懋宷校梓”,第五、六行上书“无厚篇”“转辞篇”。
杨慎认为邓析学术庞杂,无所不窥,纵横各家,未有专师,正如在《邓子序》中言:“昔人谓东方曼倩学不纯师,余于邓析子亦云。从来虚无则老庄,司化刑名则商韩,执契经济则敬仲,持窽飞箝捭阖则鬼谷,导机盖悉有专门,各不相借,凛凛乎如昼界而守也。今观是书则经纬相杂,元黄互陈、宫商迭奏,初无定质。”他对《邓析子》的批点也体现了这一思想,如:“恬卧而功自成,优游而政自治”句,杨慎言“治大国若烹小鲜”,是老庄之意;“民一于君,事断于法”句,杨慎言“子产以之治,郑管子曰‘无失其柄’,其弊也流而为督责”,是为法家思想;“心欲安静,虑欲深远”句,杨慎评曰“《淮南子》秉此,诸葛公复述之古人语,有承袭如此”,是杂家之言。
(三)明《合诸名家批点诸子全书》本
明天启间刻,题名《邓析子》,一卷,由张子羽圈点、吕躬三参阅。该书半叶九行,行二十字,四周单边,白口,版心书“邓析子”、页码,前后无序跋。首页首行题“邓析子”,次行、三行下书“虎林张鸿举子羽父点次,吕昭世躬三父参阅”。是本对绵眇阁本进行了圈点,无注。《合诸名家批点诸子全书》,明朗壁金编,明天启间武林堂刊行。朗壁金,明末人,生平不详。此书编撰杂乱,据《中国丛书广录》言:“是编未知究竟有多少种?……书名相同,或所据刻本不一,如《公孙龙子》为明十愿斋刻;或评注者和出版者皆异,如《鬼谷子》为明杨慎评,朝爽阁刻。可见是书在当时印刷情况比较混乱。”[10]
明末崇祯间陶原烺从《合诸名家批点诸子全书》中选出《关尹子》《鹖冠子》《亢仓子》《邓析子》《法言》《刘子》六种书由聚奎楼刻重新刊刻,是为明崇祯间聚奎楼刻《六子全书》。此丛书前有陶原烺总序,全书扉页背面中书“六子全书”四字,右上角有“合诸名家批点”小字,左下角有“聚奎楼版藏”五字。其中《亢仓子》《邓析子》合为一册。聚奎楼所刊的《邓析子》今藏于湖北省图书馆。
(四)清《四库全书》本
清乾隆年间编纂的《四库全书》,《子部·法家类》中存《邓子》一卷,半叶八行,行二十一字,四周双边,单黑鱼尾,象鼻书“钦定四库全书”,版心书“邓子”。卷耑题“钦定四库全书”,下题“子部”,次行题“邓子”,下书“法家类”。前有四库馆臣所写提要及《邓子序》(即:刘歆叙录)。是本正文与绵眇阁本一致。
(五)清《子书百家》本
清《子书百家》本又称《百子全书》本。光绪元年湖北崇文书局刻《子书百家》,《法家类》中有《邓析子》一卷,半叶十二行,行二十四字,四周双边,黑口,双鱼尾,版心书“邓子”。首页小篆题“邓析子”,背后书“光绪纪元夏月湖北崇文书局开雕”。正文与绵眇阁本一致。前依次有王世贞《邓子序》、杨慎《邓子序》、张鸿举《邓子小引》。1963年,台北古今文化出版社影印是本。
(六)民国《百子全书》本
《百子全书》本又被称作“扫叶山房石印”本或“扫叶山房”本。民国四年上海扫叶山房石印,题名《邓子》,一卷,位于法家类中,半叶十六行,行三十六字,左右双边,上下单边,单鱼尾,象鼻书“百子全书”,版心依次书“邓子”、页码、“扫叶山房”。正文首行、次行分别书“邓子”、“周邓析撰”。前序、正文均与《子书百家》本同。此后扫叶山房于民国八年、民国十年、民国十四年、民国二十年多次将此书重印。1998年,浙江古籍出版社据扫叶山房1919年印本为底版,再次影印。1993年,岳麓书院出版其校刊排印本。
(七)民国李宝洤《诸子文萃》本
民国六年上海商务印书馆排印李宝洤的《诸子文萃》,其中《邓析子文萃》,一卷,半叶十一行,行二十七字,四周双边,单黑鱼尾,版心依次书“诸子文粹”“卷二十八”“邓析子”及页码。首页首行上题“邓析子”“法家”,下书“诸子文粹卷二十八”。分别节录《邓析子》原文凡15处,分别是《无厚篇》10处,《转辞篇》5处,并对其进行圈点,仅有一处“与《鬼谷子》小异”的作者自案。作者未交代所据底本,经笔者比较其文应节录自绵眇阁本,有一处与绵眇阁本不同,即“钓鲸鲵者”的“钓”,绵眇阁本作“钩”,盖因形近而误。
(八)民国中国学会影印本
民国八年陈乃乾辑,中国学会印影《邓析子五种合帙》,其四为《子汇》本《邓析子》,卷首题“子汇本邓析子一卷”。
(九)民国张文治《诸子治要》本
民国十九年上海文明书局排印张文治的《诸子治要》,其中《邓析子治要》节录绵眇阁本《邓析子》,无注,有断句。前有邓析小传,其言:“郑人,与子产同时。荀子诋其治怪说,玩琦辞,与惠施为类。汉志名家有其书,隋志同。清四库删名家,改入杂家提要谓其说在申韩黄老之间,大旨谓势统于尊,事核于实。书凡二篇。”四库全书删名家,将邓析改入“法家”,此处说法不准确。是书见于张氏编《国学治要》第三编的《诸子治要》卷二。
三、江山刘氏覆宋本系统
宋本原刊《邓析子》现已佚,如今传下来为江山刘氏覆宋本。同治十一年江山刘氏覆宋本《邓析子》,二卷,半叶十一行,行十五字,左右双栏,上下单栏,黑口。前有刘歆叙录,然不完整,首页残存以下文字:“书四篇,臣叙书一篇,凡中……相校,除重复为一篇,皆定……析者,郑人也,好刑名……之辞,当子产之世……子产起而戮……十年而……是乎不忠……家弃甚邪可也。静女之三章……”该本《无厚》篇后有“同治壬申秋七月江山刘氏影摩宋本开雕”字样。全文所避宋讳与正德、嘉靖间《十二子》本一致,也当是覆宋本。
(一)清影钞本
国家图书馆藏清影抄本,与刘氏覆本内容、版式一致,然无缺笔字,《序》前有李滂识、雷翁再记,文末有马钊、陈奂跋。
(二)谭仪、王文俊校订本
国家图书馆藏两种刘氏覆本《邓析子》,均为谭仪、王文俊校订,正文上下都有校文,然又有所不同:第一,《邓析子二卷、通考一卷》,清王仁俊校跋,并以朱笔录谭仪校文于正文的天头地脚。《序》前有伦明识:“此王扞郑仁俊右丞所辑也。右丞著书甚夥,皆散佚。余得此册于隆福寺文奎堂。甲子四月七日(笔者注:1924年5月10日)明识。”文后有《邓析子通考一卷》。末页有“国立北平图书馆收藏”印章。第二,《邓析子二卷、校文一卷、通考一卷》,谭仪校文被誊录在了《序》前,正文的天头、地脚仅是王仁俊校文,无伦明识。谭仪、王仁俊主要以《意林》《绎史》为参校内容。
(三)清俞樾《诸子平议补录》本
光绪十一年双流李氏念劬堂[11]刊清俞樾的《诸子平议补录》,其中有《邓析子平议》一卷,是书“从江山刘氏景宋刊本中节录重要文句,校出误字数处,其不可校正,则不及之”[12]。俞樾校出刘氏覆宋本《邓析子》误字九处。是本民国十五年中华书局有排印本,1956年中华书局再版。2016年国家图书馆出版的《子藏·名家部·邓析子卷》有影印本,卷前题“民国十一年双流李氏念劬堂刊清俞樾的《诸子平议补录》本”。
(四)清孙诒让《札迻》本
清光绪二十年瑞安孙诒让刊《札迻》,卷五为《邓析子》。是书据刘氏覆宋本,参校钱熙祚校本、谭仪校文,且征引《鬼谷子》《吕氏春秋》《说苑》《史记》等书校订文字异同。《札迻》流传主要有两个系统:一是原刊本,清光绪二十年瑞安刻本,清光绪二十八年刊《孙诒让丛书》,民国上海千顷堂书局石印本,均为原刊版。二是光绪二十年《札迻》修正本,台湾世界书局影印修正本。2006年中华书局出版梁运华标点本《札迻》。两个系统中的《邓析子》内容没有变化。
(五)民国中国学会影印本
中国学会影印《邓析子五种合帙》其一,首页题作“江山刘氏覆宋本邓析子二卷”。
(六)民国马叙伦《天马山房丛著》本
民国十二年排印马叙伦的《天马山房丛著》,其中有《邓析子校录》,二卷,以刘氏覆本为底本,以明初刊本(注:即为睢阳朱氏刻本)、嘉靖正德间十二子本、子汇本、绵眇阁本、钱氏刊指海本、崇文书局刊本为参校本,并参考《春秋左氏传》《庄子》《韩非子》《吕氏春秋》《淮南子》《韩诗外传》《说苑》《鬼谷子》《北堂书钞》等十四种书。校刊颇为精详,中间附案语。前有原序校录,文末附有《邓析子佚文》《邓析子校录后序》《邓析子校录补遗》,并列出其原本、依校本及参校书本。
(七)民国王启湘《邓析子校诠》
民国十三年王启湘印《邓析子校诠》一卷,以刘氏覆宋本为底本,主要以钱氏《指海》本为参校本,采录俞樾、孙诒让等人之说,并抒己见,使文意条达。前有王氏自己所作序,末有附录,节录《吕氏春秋·离谓篇》和刘歆校语,还抄录《四库总目提要·邓析子提要》。民国二十年是书与《公孙龙子校诠》《尹文子校诠》合为一本出版,称《周秦名家三子校诠》。1957年北京古籍出版社再版。
四、其他系统
(一)《说郛》本系统
以《说郛》本为代表。《说郛》是元末明初陶宗仪辑的一部类编性质的大型丛书,其目前通行的本子是两个系统:一是涵芬楼刊一百卷本。这个本子的底本分别是:明弘农杨氏抄本,吴宽丛书堂抄本,弘治十八年抄本、瑞安玉海楼藏明抄本十八册,涵芬楼明抄残存九十一卷以及原北平图书馆藏约隆庆、万历间所抄之残本六种互校成书,1927年由张宗祥校定,上海商务印书馆排印出版。另一个系统为明后期陶珽重辑的一百二十卷本,又称宛委山堂本,清初顺治间刻以行世。1986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将上述两个本子及陶珽另编的《说郛续》合为《说郛三种》出版。涵芬楼的《说郛》是目前较为流行的本子。《邓析子》处于卷四十七,二卷,半叶十三行,行二十五字,四周单边,双鱼尾,版心依次书“说郛卷四十七”、页码、“涵芬楼”。刘歆序录前有“邓析子二卷全”,无注。
《说郛》本《邓析子》与其它版本差别很大,主要区别有:其一,章节上,节录本,如“治世位不可越,职不可乱,百官有司,各务其刑。上循名以督实,下奉教而不达。所美观其所终,所恶计其所穷。喜不以赏,怒不以罚,可谓治世”。以上《说郛》本无,其他本均有。“清浊之不可理,久矣”的“久矣”,《说郛》本无,其他本均有。其二,文字上,《说郛》本很多字句与其它本不同,如“御军阵而奔背”的“背”作“溃”;“无益乱非举也”,《说郛》作“无益非所达也”;“忠言于不忠”的“言”作“生”;“精详入纤微也”句作“精神入微也”;“不以人用人”作“不以神人用人”;“拯溺锤之以石”的“锤”作“投”;“视于无有则得其所见”的“无有”作“无色”;“则私善不行”之前有“法而立”三字;“圣人逍遥”句“圣人”后有“之道”二字;“推未运”作“推未然”;“中程者赏”的“赏”字前有“不”字;“缺渑者诛”的“诛”字前有“不”字。“风此四行”的“风”,除了《说郛》《指海》本作“凡”,其他本都作“风”。
(二)重编《指海》本系统
清道光十九年金山钱氏据《借月山房汇钞》刊版重编《指海》本,题作《邓析子》,一卷,左右双边,单鱼尾,半叶九行,行二十一字。正文版心上书“邓析子”。正文首页版心下书“守山阁”,首行上书“邓析子”,下书“指海第七集”,次行下书“周邓析撰”。前有序两篇,分别是《钦定四库全书提要》《原序》。文后有钱熙祚的《邓析子跋》。
《指海》本《邓析子》有三个明显特点:一是全文主要来自绵眇阁本,行文中有不少夹注,其言“原作……”,经笔者对比发现其原文正是自绵眇阁本。二是文中与绵眇阁本不同处,作者交代“依……改”,所依据内容来自《太平御览》《意林》《文选注》《淮南子》《鬼谷子》《艺文类聚》《慎子》等文本。三是文中注释言“一本作……”,其内容与江山刘氏覆宋本一致,可见在刘氏覆宋所据的宋刊本在道光年间也有流传。主要有以下几种:
1.北京大学馆藏佚名影写本
北京大学馆藏清佚名影写本《邓析子》,内容、版式皆与《指海》本同,不同处有:仅有《原序》,无《钦定四库全书提要》,无跋,且版心为双鱼尾,空白。《原序》右下钤有“北京大学藏”印,正文首页右下钤有“庆嘉馆印”章,以上两印还见于卷终。
2.民国中国学会影印本
中国学会影印《邓析子五种合帙》其五本为代表,首题“指海本邓析子一卷”,无《钦定四库全书提要》,无跋。
3.民国《四部备要》本
民国十六至二十三年由上海中华书局排印,与《指海》不同处有:半叶九行,行十五字,四周单边,双鱼尾;正文版心由上至下依次书写“邓析子”、页码、“中华书局聚珍仿宋版印”;文前序调整为《原序》《钦定四库全书提要》,无跋。
4.民国钱基博《名家四子校读记》本
民国二十年油印本《名家四子校读记》,其中《邓析子校读》一卷,以《指海》本为底本,以江南图书馆藏明初刊本、百子全书本为参校本,并参考《意林》《绎史》,对其加以校订。分校刊、提要两部分,篇末附有《邓析子别传》《后序》。
(三)明睢阳朱氏刻本系统
明睢阳朱氏刻《邓析子》,二卷,半叶十一行,行十六字,四周双栏,黑口,双鱼尾,版心书“邓析子”。前序内容依次为崇文叙目、马端临《文献通考》中的《邓析子》部分及《邓析子序》(即:刘歆叙录),卷末附有宋濂《诸子辨》一则,落款为“睢阳朱夏日南”。全书未避宋讳。南京图书馆藏,其首页右上角钤有“莲圃收藏”印章。《子藏·名家部·邓析子卷》有其影印本,言“《邓析子》二卷,明刊本”[13]。民国中国学会影印《邓析子五种合帙》其二也影印是本,其卷首题为“明睢阳朱氏刻本邓析子一卷”。这两者在刊本名称、卷数的记载上有所差异。
陈乃乾对睢阳朱氏本评价颇高,言:用此本“以校他刻,是正甚多”,“乃元末明初所刻,诸家书目未见著录。取校此书,颇多佳处,当是所据之本较刘氏所据宋本为善”[14]。他认为睢阳朱氏本是元末明初据宋本刊刻的本子,但比刘氏覆宋本更为完善、宜读。
刘氏本为覆宋本,明初睢阳朱氏本也是据宋本刊刻,然两者主要有15处不同,依次是:“凡民有穿窬为盗者”的“凡”,刘宋本作“几”;“张罗而略”的“略”,刘宋本作“畋”字;“犹倒裳而索领”,刘宋本“倒”下衍“索”字;“非诚辞也”,刘宋本“诚”下衍“僻”字;“夫自见之明”的“夫”,刘宋本作“天”;“嗔怒忧愁”的“嗔”,刘宋本作“嘻”;“与贫者言依于利”,刘宋本脱“者”字;“故无形者”,刘宋本脱“无”字,“形”作“刑”;“故之与傲”的“傲”,刘宋本作“敬”;“尧置敢谏之鼓”的“敢”,刘宋本作“欲”;“舜立训谪之木”的“训谪”,刘宋本作“诽谤”;“然无呪咤之声”的“呪咤”,刘宋本作“叱咤”;“推未运”的“推”,刘宋本作“椎”;“心贵□”的“□”,刘宋本作“聪”;“则存于不为也”的“存”,刘宋本作“有”。
傅增湘、马叙伦也称朱氏刻本为“明初刊”本。据傅氏言其经眼的“明初刊”本《邓析子》为“黑口本,十一行十六字,四周双栏。前有崇文目,次晁氏目,次序”[15],此与笔者所见朱氏刻本一致。傅氏还录陈乃乾校记,经笔者仔细对比发现此校勘记所依底本正是朱氏刻本。马叙伦《邓析子校录》所参校的“明初刊本”,其为“叶阴阳各十一行,行十六字”。笔者对其校勘记进行比较,发现参校本也是朱氏刻本。
综上,《邓析子》现存版本大约有35种,明代及以前有11种,分别是:《说郛》本、睢阳朱氏刻本、正德嘉靖间刊《十二子》本、《十子》本、方疑《十二子》本、《且且庵初笺十六子》本、《诸子汇函》本、《子汇》本、绵眇阁本、《杨升庵先生评注先秦五子全书》本、《合诸名家批点诸子全书》本。清代有9种,分别是:《四库全书》本、《廿二子全书》本、《子书百家》本、重编《指海》本、江山刘氏覆宋本、北大清影钞本、谭仪及王文俊校订本、俞樾《诸子平议补录》本、孙诒让《札迻》本。民国有15种,分别是:《四部丛刊》本、王恺銮《邓析子校正》本、伍非百《邓析子辨伪》本、《百子全书》本、李宝洤《诸子文萃》本、张文治《诸子治要》本、马叙伦《天马山房丛著》本、王启湘《邓析子校诠》本、中国学会影印《邓析子五种合帙》本(五种)、《四部备要》本、钱基博《名家四子校读记》本。现将它们间的主要源流关系绘制如下图:
注释:
[1] (汉)司马迁:《史记》卷130《太史公自序》,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第3291页。
[2] (宋)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卷59《艺文志》,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1532页。
[3] (清)梁启超:《古书真伪及其年代》,北京:中华书局,1955年,第65页。
[4] 此处采取《中国古籍总目·子部》说法。见《中国古籍总目》编纂委员会编:《中国古籍总目·子部》,北京:中华书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第335页。
[5] 傅增湘:《藏园群书经眼录(三)》,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448页。
[6] 关于《邓析书录》的作者,学界目前有两种说法,一说是刘向,以董英哲等为代表;一说是刘歆,以傅增湘等为代表。本文采取傅增湘说法。
[7] 傅增湘称其为“十□子□□卷,今存十子,计十三卷”。见傅增湘:《藏园群书经眼录(三)》,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448页。
[8] 伍非百:《中国古名家言》,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年,第844页。
[9] 傅增湘:《藏园群书经眼录(三)》,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449页。
[10] 阳海清:《中国丛书广录》上册,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644页。
[11] 严灵峰:《周秦汉魏诸子知见书目》第3卷,台北:正中书局,1975年,第575页。
[12] 严灵峰:《周秦汉魏诸子知见书目》第3卷,台北:正中书局,1975年,第575页。
[13] 方勇:《子藏·名家部·邓析子卷》第1册,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6年,第139页。
[14] 陈乃乾著,虞坤林整理:《陈乃乾文集》上册,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09年,第376页。
[15] 傅增湘:《藏园群书经眼录(三)》,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484~48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