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陶刻中的主题塑造
2020-06-09王珏琳
王珏琳
紫砂文化艺术的故乡地处长三角一带,物华天宝,文脉兴盛,自古便是知名的制陶圣地,更有“陶都宜兴”的美称。传承而来的紫砂制作技艺显示出十分重要的工艺价值和文化价值,带有中国文化特色的审美装饰更塑造了紫砂艺术美的灵魂,其中紫砂陶刻更体现了中国人对于自然的悉心观察以及独特的领悟力与创造力,从而赋予物质生活以艺术气息。
陶刻装饰技法从紫砂壶诞生之初就已经存在,不过由于紫砂本身材质的发展变化,最初的紫砂陶刻并没有展示出系统性的艺术发展脉络,在紫砂壶坯体上刻画属于一种即兴的,没有规律的额外装饰,创作者自身的文化素养和技法技巧都处于一个较低的艺术层次,但并不是说这一时期的紫砂陶刻作品就没有艺术性,相反正是基于这种创作者内心的刻画表达,初时的紫砂陶刻更能够体现其中所孕育的情感,展现出一种天然的、不加修饰的文化情感韵味。
在我国文化艺术发展的过程中,曾有人提出过“穷天理,灭人欲”的概念,由于缺乏科学的解读手段,古人对于世界运行规律的探索主要集中在精神层面,认为这世间的万物都来自于自然,而自然本身属于“天”,天的显化就是“道”,人力有时穷,但只要磨练自身的意志,让精神无限的接近于“道”,那就能踏足“天”的境界而获得超脱。在这个过程中最难以办到的就是人在俗世间所碰到的种种欲望,这些欲望是人类超脱的障碍。这一对世界的概念近乎哲学中的世界观,直接影响到了文化艺术领域的现实表达,在精神世界,我国古人会认为越纯粹的事物越接近于“道”,所以绘画中黑白水墨最为纯粹,喝茶的时候不加入任何其他调味更为纯粹,更纯粹的思想和祈求只指向一个目标。这种理念在紫砂陶刻艺术的表现上就衍变成了复杂的主题,单纯的技艺技法,同紫砂壶本身亦要不相互扰乱,在这种追求极致的简与繁之间强调作品意境的塑造。
眼前这件紫砂壶以紫泥制作而成,通体光润,肌理颗粒细密清晰,柔和而又细腻,展现出来的色泽形成一种淡雅的风格,这样茶壶上没有任何额外的形体变化,所以需要一些装饰来进行点缀,陶刻无疑是最佳的选择。
紫砂陶刻的韵味并不是凭空产生的,不是说刻画了特定的几块石头、花草、文字就能产生相应的审美艺术效果,其创作的基本原理仍然在于与紫砂壶本身气质的搭配。同样以刚刚这把紫砂壶为例,其造型简洁流畅,没有展现出特定的主题倾向,所以可以认为这是一件主要展现紫砂本身材质工艺的光素器紫砂壶,在这样的壶面上创作陶刻装饰,犹如在一张空白的画布上作画,需要创作者主动地思考创作的主题,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刻什么都可以,但从更高艺术层面来思考就会发现,主题的诞生仍然是基于茶壶本身作为载体,想要达到更好的艺术效果,就必须同茶壶相适应,所以基于这把壶表面的肌理质感、颜色,陶刻的主题选择了传统文化中常见的山石之美。
陶刻装饰是紫砂壶装饰的重要装饰方法,当代紫砂陶刻已然总结出系统的刻画技巧和理论依据,优秀的紫砂陶刻名家能够根据紫砂壶本身的颜色、质感、形体主题来量身定做的创造与之相适应的刻画。由于紫砂本身材质带有金石的特性,所以在紫砂陶刻的主题选项中,经常会出现有关“山石”类的刻画主题。我国本身就具有悠久的园林山石文化传统,对于各种奇石险峰的艺术形象追求可谓永无止境,在紫砂壶上表现山石之韵实质上是这一文化现象延续,同样具有着强烈的中华传统文化韵味。
传统文化中对于紫砂壶的形成有着非常浓厚的古典韵味,紫砂既是石也是土,并从火中诞生,其本身就涵盖了天理循环的一部分,喜爱紫砂的文人在紫砂壶上进行精神层面的创造想象,就如同凭空塑造出了一把茶壶大小的天地。艺术创作的本质也是如此,都是创作者内心一片天地的展现,格局的大小显示了天地的轮廓,所以紫砂陶刻主题的塑造靠的是对文化的理解,想象力边际。
结语:当代艺术文化的发展建立在整体的物质文明发展之上,紫砂陶刻的主题创作自不能脱离显示的精神文化需求,古典的传承固然重要,但新时代的审美才是紫砂陶刻赖以生存的土壤,紫砂陶刻的主题塑造关乎陶刻这一艺术本体的根源魅力,其独特的艺术形式,将伴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衍化,将技与美不断呈现,并最终独立出自身的艺术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