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2018 年某基层妇幼保健院输血不良反应及不良事件分析
2020-06-09韦秋玲
韦秋玲
(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宾阳县妇幼保健院,广西 南宁)
0 引言
医院各科室针对大出血、贫血等疾病患者的常见诊治手段之一即为输血[1],可短时间内对患者的生命体征进行维持,但因血液储存期间常会发生变性、损伤,或存在外来抗原性(异体血液成分)等情况,患者出现输血不良反应的几率较高[2],一般包括过敏、寒颤、发热等,会对输血的有效性、安全性造成不良影响。为解决输血患者的以上问题,笔者回顾性分析近年来我院各科室收治的输血患者发生的有关于输血的不良反应情况以及不良事件,具体阐述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本院于2013 年1 月至2018 年12 月收治的输血患者753 例,其中20 例患者出现输血不良反应。入选标准:(1)患者或其亲属已签署知情同意书,签署人精神、认知均良好。(2)均符合输血指征,其病例资料完整。20 例输血不良反应患者中,19 例女性,1 例男性(婴儿);年龄49 d至57 岁,平均(29.73±6.41)岁;血液类型:9 例O 型,6 例B型,5 例A 型;调查不良反应时患者的恢复情况:3 例恢复中,7 例已恢复,10 例稳定。
1.2 方法
笔者按照《输血不良反应回报单》进行相关资料收集、记录,并对输血患者是否出现输血不良反应进行密切关注。若患者无不良反应,需指导填写相关回报单(填写“无”);若患者存在输血不良反应,笔者根据不良反应的血液品种、血袋编码、发生时间、发生类型等相关情况进行有效填写[3],并对其后果、治疗措施进行追踪。各项信息收集后,再结合护理记录、输血病程记录、病历资料等做相应判断、分析,如实对《输血不良反应调查处理记录表》进行填写,掌握准确的发生原因并提出针对性的整改措施。
1.3 观察指标
观察评测753 例输血患者输血过程中的不良反应情况以及不良事件。
2 结果
2.1 与血液成分相关的输血袋数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临床的血液制品共输注1672 袋,输血患者共753 例,其中有20 例患者出现输血不良反应,其比例为2.66%。按照血液成分不同来区分,去白悬浮红细胞占比为80.38%,血浆占比为17.22%,冷沉淀凝血因子占比为2.15%,单采血小板占比为0.24%,不良反应情况见表1。
表1 与血液成分相关的输血袋数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n(%)]
2.2 输血后不良反应的发生类型
20 名输血后发生不良反应的患者中,1 例溶血,占比为5.0%;1 例颤抖,占比为5.0%;2 例过敏,占比为10.0%;16 例发热,占比为80.0%。
2.3 各科室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20 例输血后发生不良反应的患者中,1 例内科,占比为5.0%;4 例外科,占比为20.0%;9 例产科,占比为45.0%;5 例妇科,占比为25.0%;1 例ICU,占比为5.0%。
2.4 输血相关的不良事件情况
输血后共发生31 例不良事件,包括20 次流程问题,占比为64.52%;4 次核对问题,占比为12.90%;3 次计算机系统问题,占比为9.68%;2 次安全检查问题,占比为6.45%;2 次仪器设备问题,占比为6.45%。
3 讨论
妇幼保健院是一种基于“以保健为中心,以保障生殖健康为目的理念的专业医疗机构[4],保健与临床相结合、面向群体、面向基层和预防为主,可为儿童、妇女提供良好的、科学的公共卫生服务[5],其临床较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即为输血,可对危重症患者特别是孕产妇和婴幼儿群体做出有效抢救,效果立竿见影。但由于输血过程中常存在不良反应的干扰,会相应出现输注无效、感染疾病等问题,其安全性有待加强[6]。临床上,较为多发的输血不良反应一般包括发热、过敏、颤抖、溶血等,若不良反应未及时处理或较为严重,可能增加其罹患休克、痉挛的风险,影响其生命质量。另外,输血亦会带来感染风险,感染疾病包括弓形虫病、疟疾、巨细胞病毒感染、人类T 淋巴细胞病毒、病毒性肝炎、梅毒以及艾滋病等[7]。为处理、预防上述输血问题,本院回顾性分析近几年发生的有关于输血的不良反应情况以及不良事件,分析如上述结果所示,针对我院收治人群病种的特点,院内需针对结果内容进行跟踪随访,完善不健全的管理制度,及时处理相关不良反应,可保障患者的输血安全性,将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母婴保健法与临床工作结合起来,最大限度的保障母婴安全。
近年来,输血不良反应受到业界的普遍关注,随着不良事件报告信息系统在各家医疗机构的普及安装,输血不安全事件会得到有效监控,相信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一定能更加准确报告输血不良反应和不良事件,切实为广大病友服务。具体应做好以下工作:(1)建立完善、健全、细致的输血管理方案,将相关内容整理成册,对科室医务工作者做好培训工作,持续随访、跟踪相关输血不良事件,并行对症干预;(2)输血前应确认输血者有无输血不良反应史与妊娠史,有无溶血、DIC、药物反应、发热、感染及脾肿大等因素,可降低患者输血不良事件的发生风险;(3)降低抗原接触,尽可能应用单一供者血制品,尤其是需要多次输血的早产儿、婴幼儿;(4)输血前需对患者进行抗体检测,并对其输血指征做严格把关,能不输尽量不输,能少输绝不多输;(5)尽可能应用储存时间≥1 周的血液制品,可避免患者罹患传播疾病的风险;(6)加强输血相关知识培训,提升医务人员的认知水平,促使其能够准确判断相关输血不良反应类型,能及时快速做出正确的处理。
综上所述,根据2013~2018 年院内输血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与相关不良事件,应对医务工作者的培训内容加以调整,并对管理方式进行改善,从实际角度落实输血不良反应的处理及预防方案,提高患者的输血质量与安全性,最大限度地保障母婴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