磁共振与CT 用于急性颅脑损伤诊断价值临床探讨
2020-06-09吝燕斌
吝燕斌
(河北省磁县人民医院,河北 磁县)
0 引言
急性脑损伤是临床较为常见的危重疾病,具有较高的死亡率。通常由于交通事故或外伤引发,伴随视觉模糊、恶心呕吐甚至昏迷等症状,同时急性脑损伤易导致脑组织血肿和其他部位骨折,若不及时采取有效措施治疗,严重影响预后的效果,延缓身体的康复[1]。及时准确的诊断治疗能够有效改善预后效果以及减低死亡的风险,现阶段临床针对急性脑损伤主要采用核磁共振与CT 检查,均有良好的检查效果[2]。本文将对在急性脑损伤患者中采用核磁共振与CT 的诊断效果展开分析,具体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以2018 年4 月至2018 年10 月我院收治的62 例急性脑损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符合检查标准,同时排除并有慢性疾病、脑卒中病史等情况。根据数字随机表将其分为两组,各31 例,其中对照组男17 例,女14 例,年龄20~67 岁,平均(46.2±3.5)岁,包括交通事故伤18 例、高处坠落伤9 例、头部重击伤4 例;实验组男性18 例,女性13 例,年龄19~65 岁,平均(44.9±3.4)岁,包括交通事故伤16 例、高处坠落伤10 例、头部重击伤5 例。在性别、年龄等基础信息上两组患者无明显差异(P>0.05),具备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实施CT 检查,采用飞利浦64 排螺旋CT,将管电压设置为125 kV,管电流设置为200 mA,时间设置为0.75 s,窗位设置为30~45,窗宽设置为85~100 HU。以头颅底部作为基线开始平面扫描。实验组实施核磁共振检查,采用飞利浦1.5T 核磁共振设备,层厚设置为8 mm,层间距设置为1 mm,随即开始进行头颅检查。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在头颅内部顶叶、颞叶、枕叶、额叶部位受伤的情况,统计得出检查准确率。
1.4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通过结果得知,实验组检查的准确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较大(P<0.05),详情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检查准确率对比[n(%)]
3 讨论
颅脑损伤属于较为常见的疾病,通过解剖部位可将其分为三种类型,分别是颅脑损伤、脑损伤以及头皮损伤[3]。其中头皮裂伤、头皮血肿属于头皮损伤;颅骨凹陷性骨折、颅盖骨骨折属于颅脑损伤;脑震荡、脑干损伤属于脑损伤[4]。急性脑损伤患者通常伴有头痛、意识模糊、瞳孔光反应消失等异常症状,主要由于交通事故、高处跌落所致,若不及时治疗会增加脑水肿、脑疝等疾病风险,有较高的死亡率,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5]。目前临床上针对急性脑损伤主要采用核磁共振与CT 两种方式检查,CT 是通过X 射线对人体部位进行扫描,并将收集到的信号生成影像,该方式具有成像迅速、操作简便等优势,通过影像能够清晰直观地看出颅脑组织损伤状态[6]。但在实践中发现CT 在颅内存在积血或积液情况时易出现漏诊现象,部分患者症状较重时经CT 检查仍为阴性[7]。核磁共振主要是利用带电粒子在磁场中的共振原理而成,共振信号从脉冲激发而出,收集患者颅内磁场信号并生成立体图像,在血肿厚度以及损伤位置的确定上具有良好的效果[8]。从本次研究结果得知,实验组检查的准确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可能与核磁共振能够通过高分辨率扫描颅内软组织有关,而且核磁共振无创,减少了患者感染的风险。
综上所述,CT 的优势在于操作简单、成像速度快,而核磁共振可有效检查出颅内各部位的损伤情况以及血肿的厚度,一定程度减轻了患者痛苦,有较高的检查准确率。在急性脑损伤的临床诊断中,可根据患者情况选择合理的检查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