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急性心衰患者NT-ProBNP 动态监测指导治疗的临床应用研究
2020-06-09张淑华
张淑华
(黑龙江省嫩江市人民医院 内二科,黑龙江 嫩江)
0 引言
急性心力衰竭是心血管内科常见的急重症之一,以左心衰最为常见。近来年,心力衰竭的发病群体正趋于年轻化,发病率也在持续升高。急性心力衰竭一旦发作便会出现心率增快、低血压等症状,且常常危及生命,因此必须进行紧急性抢救。血浆NT-ProBNP 是心力衰竭的血清标志物,在临床诊断和预后评估中都具有一定的作用[1-2]。因而,本次研究主要探究采用血浆NT-ProBNP 动态监测指导对改善急性心力衰竭患者临床治疗效果的应用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抽取我院心血管内科2018 年12 月至2019 年12 月收治的急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参与研究调查,并将其中的144 例随机分为研究组(72 例)和参照组(72 例)。其中参照组中男40 例,女32 例,年龄在48~90 岁,平均(72.30±8.47)岁;研 究 组 男41 例,女31 例,年 龄 在52~91 岁,平 均(71.03±8.46)岁。
1.2 方法
参照组:入院后,经面罩或鼻导管吸氧,检测NT-ProBNP水平,给予利尿剂、血管扩张剂、洋地黄制剂等常规治疗。
研究组:入院时、入院24 h、72 h 分别监测NT-ProBNP值,采用免疫定量分析仪(电源电压:AC100~240 V;电源频率:50~60 Hz)进行检测;当NT-ProBNP 值下降幅度>50%时,加用酒石酸美托洛尔,起始剂量:6.25 mg,依据急性症状和血浆NT-ProBNP 动态监测增减剂量,72 h 后再查看NT-ProBNP 值是否上升,病情是否加重,逐步增加剂量至12.5~25.0 mg;病情持续不缓解者,追加血管活性药物直至控制病情。
1.3 观察标准
参照《急性心衰诊断和治疗指南》制定标准:①临床症状缓解时间及疗效:临床疗效依据急性心力衰竭患者的病情变化情况予以评定:显效,治疗2 h 后,心悸、呼吸困难、气促等症状明显缓解,呼吸、血压等生命体征趋于正常;有效,治疗2 h 后,呼吸困难、紫绀减轻,心率、血压、呼吸等有所改善;无效,临床症状加重,出现意识障碍,生命安全受到威胁。②采用电化学发光法测定入院时、入院后24 h 及72 h的血浆NT-ProBNP 水平。③选用超声心动图测定药物治疗一段时间后,患者的SV(每搏排血量)、LVEF(左心室射血分数)、CI(心脏指数)、CO(心排血量)。
1.4 统计学方法
利用SPSS 18.0 软件分析、处理,用t、χ2检验计量资料与计数资料,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血浆NT-ProBNP 水平
两组患者在入院时和入院后24 h、72 h 的血浆NTProBNP 水平相比,入院后,血浆NT-ProBNP 水平呈逐步下降态势,下降幅度较大的一组是研究组,且与参照组的水平值有一定差异性,详见表1。
表1 血浆NT-ProBNP 水平 ng/L)
表1 血浆NT-ProBNP 水平 ng/L)
组别 例数 入院时 入院后24 h 入院后72 h参照组 72 7352.14±2331.27 5948.21±1858.41 3442.18±1221.03研究组 72 7394.41±2588.43 5145.26±1913.04 2213.07±1297.48 t 0.103 2.554 5.853 P 0.918 0.011 0.000
2.2 临床症状缓解时间及疗效
研究组和参照组的临床症状缓解时间和疗效相比较,临床症状缓解时间较短的一组是研究组,而采用血浆NTProBNP 动态监测指导后的临床有效率更高的一组仍然是研究组,两组的临床症状缓解时间和疗效具有对比意义,详见表2。
2.3 心功能变化情况
经有效治疗后,研究组和参照组的心功能变化情况比较,SV、CO、CI、LVEF 在药物治疗后均有升高的一组是研究组,参照组的增长幅度较小,两组的心功能变化情况仍具有对比价值,详见表3。
表2 临床症状缓解时间及疗效对比n(%)]
表2 临床症状缓解时间及疗效对比n(%)]
组别 例数 临时床间症(状m缓i n解) 显效 有效 无效 总有效研究组 72 94.23±22.10 44(61.11)27(37.50)1(1.39)71(98.61)参照组 72 140.31±41.08 28(38.89)30(41.67)14(19.44)58(80.56)t/χ2 8.382 17.459 P 0.000 0.000
表3 心功能变化情况
表3 心功能变化情况
SV(mL) CO(L/min) CI(L/m2) LVEF(%)组别 例数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研究组 72 75.21±16.87 91.42±15.42 5.94±2.23 8.89±3.31 3.41±1.62 6.31±1.40 38.71±12.14 55.23±14.19参照组 72 75.30±16.81 86.40±13.29 5.91±2.21 6.74±3.10 3.45±1.60 4.21±1.32 38.75±11.89 46.58±13.24 t 0.032 2.092 0.081 4.022 0.149 9.260 0.020 3.781 P 0.974 0.038 0.935 0.000 0.881 0.000 0.984 0.000
3 讨论
急性心力衰竭是指急性发作或加重的左心功能异常所致的心肌收缩力降低、心脏不能将回心血量全部排出,心搏出量减少,造成心排血量骤降,引起肺循环充血而出现急性肺水肿和心源性休克等的临床综合征,其临床症状有心率增快、肺水肿、低血压、呼吸困难、疲乏等,若不及时予以抢救,则很有可能引起严重的呼吸困难,造成身体多器官缺氧,进而危及生命[3-4]。目前,治疗急性心力衰竭的药物包括静脉给予强心剂、袢利尿剂、吗啡、血管扩张药等,而临床上依据急性病症判定给予用药缺乏较高安全性和实效性,因此,本次研究将采用血浆NT-ProBNP 动态监测指导急性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用药,积极改善患者的临床疗效。血浆NTProBNP 已被急性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指南设为心力衰竭诊断的客观指标之一,血浆NT-ProBNP 水平可真实反映患者的心功能状态,可用于病情和预后评估,NT-ProBNP 越高,心力衰竭病情越重,预后越差[5-6]。本次研究将据急性发病症状和体征指导用药和依照血浆NT-ProBNP 动态监测指导用药对急性心力衰竭患者临床治疗效果进行对比,依据对比结果可知,研究组和参照组的临床症状缓解时间和疗效相比较,临床症状缓解时间较短的一组是研究组,参照组的缓解时间相较于研究组较长,而采用血浆NT-ProBNP 动态监测指导后的临床有效率更高的一组仍然是研究组,其显效率和有效率均表现为高概率值,两组的临床症状缓解时间和疗效具有对比意义;两组患者在入院时和入院后24 h、72 h的血浆NT-ProBNP 水平相比,入院后,血浆NT-ProBNP 水平呈逐步下降态势,下降幅度较大的一组是研究组,且与参照组的水平值有一定差异性;经有效治疗后,研究组和参照组的心功能变化情况比较,SV(每搏排血量)、LVEF(左心室射血分数)、CI(心脏指数)、CO(心排血量)在药物治疗后均有升高的一组是研究组,参照组的增长幅度较小,两组的心功能变化情况仍具有对比价值及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采用NT-ProBNP 动态监测,有助于改善急性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使药物治疗更具有安全性和高效性,避免盲目用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