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角误差:在阅读教学中践寻多元理解
2020-06-08周俭
周俭
【摘 要】对一篇课文的解读,不同的人往往有不同的视角。而在“主流”视角之外,也应该允许一些独特的、另辟蹊径的“非主流”视角存在,即“视角误差”。本文以苏教版语文教材为例,阐述了“视角误差”的概念、以独特视角对文本的具体解读以及如何训练学生独特的阅读视角三个方面的内容。
【关键词】视角误差;多元理解;个性阅读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93-2099(2020)35-0117-02
Perspective Error: Practicing Multiple Understandings in Reading Teaching
(Dacun Central Primary School, Lianyungang City, Jiangsu Province,China) ZHOU Jian
【Abstract】Different people often have different perspectives on the interpretation of a text. In addition to the "mainstream" perspective, some unique and alternative "non-mainstream" perspectives should also be allowed to exist, that is, "perspective errors". This article takes the Chinese textbook published by Jiangsu Education as an example, expounds the concept of "perspective error", the specific interpretation of the text from a unique perspective, and how to train students to have a unique reading perspective.
【Keywords】Viewing angle error; Multiple understanding; Individual reading
一、“视角误差”的概念及意义
(一)“视角误差”的概念
一部作品自从它面世的那一天起,就像钱钟书先生说的那样,“像魔术家手里的飞刀”,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对一部作品的理解,绝大多数人的阅读视角可以称之为“主流”视角,绝大多数人的阅读体会的综合可以称之为“主流”感受。由“主流”视角产生“主流”感受。相对而言,持“主流”视角之外的少数人能另辟蹊径,从另外一个鲜有的角度去阅读,也可以产生不同的阅读感受与收获。这样的阅读视角就可以称之为“非主流”视角,即“视角误差”。
(二)“视角误差”存在的意义
对文本的解读,如果只停留在大众普遍认可的主题上,不见得是一件公平的事。况且,由于受自身的文化程度、思维方式、理解角度、自身经历等因素的影响,阅读者的感受自然也就不同,我们应该尊重学生的这种独特体验。同时,我们不能武断地认为一部作品只能有一个主题,也不能武断地认为教材中出现的内容不容置疑,用怀疑的精神去解读每一个文字,把内省和反思贯穿在阅读的全过程,这样,学生的收获会更丰富。
二、“视角误差”助推阅读的作用
对一篇文章的学习,如果我们仅仅从主流的视角收获大家约定俗成的感受,我觉得这是远远不够的。尤其对思想活跃的学生来说,这样做,倒养成了他们思想的惰性与从众的心理,这对一个人的发展来说是消极的。下面,以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的两篇文章为例,说说“非主流”视角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的灵活运用及成效。
(一)《滴水穿石的启示》:强加于意象之上的价值观
在教学《滴水穿石的启示》一文时,学生针对“水滴到底能不能穿透石头”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多数学生持肯定观点。书上既有插图,又有相关的文字描述,但有一个学生给课文挑出一个“刺”:课文明明说“滴穿了石块”,可插图上分明只是一个凹槽,并没有真正地“穿透”。因此,“滴水穿石”并不可信。在他的带动下,越来越多的学生开始持怀疑态度。这自相矛盾的图文并列确实让人疑惑。我试着让持否定意见那个学生说说他的理由。这个学生给出了他的看法:初期,水滴肯定能在岩石上留下凹迹,这在我们的生活当中也很常见,有许多老房子屋檐下的旧石板上,的确会留下雨滴的痕迹。但随着凹痕的不断加深,等到能储满一定量水的时候,从上面落下来的水滴的力量就越来越微乎其微了。这位学生还举了跳水运动员的例子来说明。十米跳台上的运动员纵身跳入水中的时候,水池里的水不过四五米深,并且运动员永远不会触到水底。所以小小的水滴滴入一定量的水中时,它对凹槽四壁及底部的冲撞力是微乎其微甚至是可以忽略不计的。所以说,安徽广德太极洞内的石头是不会被水滴穿的。他举的例子通俗易懂,也很有说服力。
(二)《云雀的心愿》:科学知识让位于文学表达
例如在教学《云雀的心愿》时,教学按照备课的预设很顺利地进行,男同学和女同学用不同的语调朗读着小云雀和它妈妈的对话,当读到“云雀妈妈擦去头上的汗水”时,一个小女生怯生生地举起手来问:“老师,云雀妈妈也流汗吗?”大家都停下来看着她。我摸摸她的头,问:“你怎么会问这个问题呀?”她说:“爷爷养了一只鸟,再热的天都不会流汗。外婆家养的鸡和鸭子也不会流汗。只有小云雀的妈妈会流汗吗?”这个问题倒把我难住了。大家都看着我,我只能告诉大家:“等下了课,我们一起去图书馆查一查好吗?”后来,在图书馆的《鸟类学》一书上查到了。书上并没有说到鸟有汗腺,说鸟是在神经系统的控制下,通过赋予羽根基部的肌肉控制,可借改变羽毛的位置和方向散热,从而调节体温。另外,张着嘴,将嘴的内层直接暴露在空气中也是其散热的一个方法。在非常炎热的情形下,鸟还要借助喉咙的抖动来降低体温。怀有此问的学生终于在书本的解释之下释然。随后,少数学生又针对这个情况挑出另外一根更有价值的“刺”来:“既然鸟类没有流汗的特点,而书本上却这样来表達,是不是课文写错了呢?”我不禁为学生这种敢于置疑、敢于挑战权威的行为感到高兴。“是呀,是不是课文写错了呢?”我引导他们从课文的体裁上理解这个问题。“这篇文章是一篇童话故事,在童话故事中,可不可以赋予动物更多的人的特征呢?”听了我的解释,所有的学生都明白了。从体裁的角度来讲,既然是一篇童话,就可以在文章中把动物当成人来描述,这样更加生动与形象。从这篇课文的教学效果来看,独特的阅读视角让我们额外收获了三个方面的内容:
1.鸟类学的科学知识。通过查阅书籍,我们知道了鸟类的一些科学常识,如鸟类汗腺的问题及鸟类如何散热的问题。
2.童话的文体特点。如果教师只是在课堂上一味地讲解童话体裁的特点,学生被动地去接受,效果肯定不会好。只有在学生发现问题的基础上因势利导,在他们需要知道的情况下让他们知道,势必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3.学习的方法。学习的最终目的并不是学到了什么,而是学习的过程以及学习的方法。学生在产生疑问的时候,教师不一定要急切地告诉学生结果,而是如何带领学生去寻求真知。本课中,当学生对鸟的汗腺产生疑问的时候,教师引领着他们去查阅图书,寻找答案,实际上也教给了他们学习的方法与手段。
三、“视角误差”从哪里来
“视角误差”是一种独特的与众不同的阅读切入点。如何让小学阶段的学生在阅读时具有一双慧眼,发现别人不能发现的东西,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适当的训练。
1.树立一种意识。即“怀疑”的意识。不迷信经典,不迷信权威。尼采一些作品的名字很能给我们启发:如《上帝死了》《偶像的黄昏》等,他都告诉我们,权威已不在,一切都值得怀疑。尤其在现阶段,我们的教学从总体上来说还是标准太多,权威性强,在这样的环境下教育学生牢牢树立“怀疑”意识显得尤为重要。教师在平常的教学过程中,如在板书、计算、表达等处,要常常故意犯一些“错”,引导学生找出错误来,让学生牢牢树立一种意识:一切都值得怀疑。如果在阅读的时候常常用一双怀疑的眼睛来看,那么就能发现别人不曾发现的东西,收获更多。
2.常问两个问题。即“一定是这样吗”“他说得对吗”,当然,这与上文提到的“怀疑”意识有异曲同工之处,但更具体,更有可操作性。教师在平常的教学过程中,要经常问这两个问题,激励学生推翻别人的说法,说出自己独特的见解,在引导学生质疑时一定要避免流于形式,避免程式化,要注重以点带面。
参考文献:
[1]朱慕菊.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责任编辑 范娱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