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何才能让广播节目更接地气

2020-06-08陈坤

科学导报·学术 2020年21期
关键词:接地气广播电台

陈坤

摘 要:广播节目以人作为起点,只有满足观众的需求,更加的接地气和平民化,才能得到民众的喜爱。本文从少数民俗的广播节目入手,明确定位了广播节目的内容主题、节目架构、编程和程序传播,以探讨让广播节目接地气的方式,推动广播节目的发展。

关键词:广播电台;少数民俗;接地气

一、少数民俗广播节目的服务定位

在当前形势下,广播媒体行业竞争呈现出白热化的现象,为了更加接地气,获得人民的爱和支持,广播民俗节目应该清楚地建立面向少数民俗服务的程序,重点关注少数民族的民俗,以更直接和有效地方式寻求广播节目的发展目标,以少数民族民众的基本生活状态、发展机遇和保护少数民族权益为报道题材,充分发挥媒体的作用,为人们的生活和发展提供帮助,从而让少数民俗广播节目更加的接地气和平民化。

二、广播节目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困难

(1)广播节目大同小异,缺少自己特色。广播节目作为新闻传播的媒介,新闻节目是所有广播中的骨干和主体,现如今,在所有的广播电台中,新闻类节目的播出时间涵盖了各个时间段,其新闻信息繁多,但其来源却仅仅是依靠报纸及网络,无形之中造成了广播节目的同质化,尤其以民俗广播节目更为甚,其节目千篇一律的模式,没有自己特色可言。

(2)广播节目的教育功能被忽视。现在的广播节目多数都是以城市市民的生活步骤为主,对占大多数人口的农民及中下阶层的关注度偏少,例如民俗节目,即使在少数民族地区的广播播报中,民俗节目的广播也是微乎其微,更加忽视了民俗节目对人们的启示及教育作用。

(3)角色定位不清晰,思想与深度不足。民俗类广播节目的初衷是让更多人认识并了解到民俗的真正内涵,让民俗节目展示其真正的魅力,引导人们正确的认识民俗广播节目;近年来,在一些民俗节目中,各种消极的报道屡见不鲜,并违背了社会主义和谐发展的主题,在舆论导向上不作为,有些节目在理念上存在误差,节目内容过于肤浅,缺乏反映更深层次的民俗问题的内容;尽管其由涉及其基本问题的提出,却没有进行深入的分析,缺乏独立的审视和深刻的思考,没有思想和深度。

(4)缺乏运作机制,人员素质不高。随着各个地方电台民俗节目的增多,栏目之间的竞争也日益紧张;由于缺乏可靠的运作机制,导致民俗节目的质量越来越低下,在紧张的市场竞争中,越来越多的民俗节目变得冗长且低俗,使得受众的热情逐渐的下降。此外,从事民俗节目的人员,其专业知识技能以及工作经验和阅历都不足,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从事民俗节目的工作人员中,真正懂民俗的并不多,也有部分为转行人员,故节目的质量越来越难以提高。

三、推动广播民俗节目更“接地气”的优化措施

(1)内容选题“接地气”,关注社会民俗热点问题。从民俗节目的定位来看,其服务对象主要是少数民族的民俗。因此,节目的内容应该聚焦于人们关注的社会热点民俗问题,致力于解决人们在生活中遇到的困难,这样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社会问题和政府各职能部门的担忧。因此,民俗广播节目显示的内容材料应充分体现“接地气”的特点,真正的融入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及时把握社会中的各种热点民俗问题,详细掌握事件发生的原因和过程,估计可能带来的影响。对于广播节目要提前准备,综合规划不同节目的具体安排,然后根据计划,分层次安排发布报告和后续的协调工作。民俗广播节目要严格把关节目质量,让民俗题材无限贴近群众生活。同时,对文章进行严格的审核,安排相关新闻和社会评论专家对文章进行综合评价,合理规划选题方向,发现问题,进行有效整改。通过分层过程和制度化建设,使节目的内容和主题内容能够充分迎合人们的喜爱,从而提高节目的收听率,缩短与人们的情感距离。

(2)节目结构“接地气”,牢固树立服务意识。从民俗广播节目的架构的出发,民俗节目应该焦距人民俗活,发布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新闻和事件,使用多维视角与灵活的形式进行报道,从而引发人们的的讨论,拉近民俗类节目与情感类节目之间的距离。要使广播民俗节目的结构更“接地气”,必须彻底改变传统的广播节目的新闻报道方式,以平民的视角为切入点,使用普通语言做民俗广播节目的新闻报告。同时,应注意创立新闻真实性和现场感,安排记者深入新闻事件的第一现场,与周围的人对话交流,提高节目程序的活力,从而更好的吸引观众的对编程的兴趣,引导观众对民俗内容的感知,改善民俗广播节目的诉求。

(3.)节目编排“接地气”,迎合百姓喜好倾向。一方面,我们应该充分发挥媒体的社会责任和记者敏锐的触觉,根据人们的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坚定地站在正确的政治立场,在民俗节目的帮助下,将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制定的广泛宣传,让人们以最快的速度的了解国家的各种动态和党和政府的每一个决定,从而有效连接人民与政府之间的桥梁。另一方面,为了使广播节目更加的受欢迎和得到人们的,就需要记者深入现场调查,访问,以增加节目的丰富性,同样,这也需要后期工作人员认真的规划和编程,以便民俗广播节目获得更多的注意力,激发观众的兴趣。另外,在进行节目的编排时,应该明确人们最关心的热点问题,从人们的利益和获取信息的需求出发,进一步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

(4)节目传播平民化,及时有效地传播信息。伴随着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广播民俗节目应充分依托网络平台编程进行辅助,利用电信运营商和输出的传播打破以前的广播节目的民俗新闻编辑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对移动网络进行新闻采编。互联网传播技术为民俗类节目的播出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不仅提高了新闻编辑的效率和丰富性,还提高了应对民俗突发事件的能力,提高了新闻传播的及时性。过去的记者在新闻编辑时,往往会花很多时间在手稿上,比较滞后,民俗热的今天,记者可以有效利用有线或无线网络,实时的对新闻事件和社会热点进行广播,有效提高速度,扩大广播的影响范围,增强民俗节目的社会价值。

(5)节目本土化,打造民俗广播特色。当前的民俗广播怎样在节目中或地方上融合地方文化,是很多地方广播电台的的一个重要导向,要想将民俗节目做大做强,必定得与地方特色融合,才能使民俗节目在各广播节目中脱颖而出,占据优势。俗话说,百里不同俗,千里不同風,每一个地方都有区别于其他地点的民族风情及地方特色,鉴于其文化、人力、成本、信息资源等因素,广播节目应在题材上舍生做熟,在成本上舍高就低,坚持走本土化道路,才是民俗广播节目的发展之道。

结语

新媒体的出现对广播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软件的发展,新媒体层出不穷,互联网电台喜马拉雅调频、蜻蜓调频、荔枝调频等都应运而生,如果这些新媒体的内容过于专业,将对传统广播形成巨大的挑战,如果民俗广播节目本身很精彩,这些新媒体就会一个接一个的被复制,这无疑给了自己一个传播的渠道。目前,广播电台在传播形式上也在千方百计的运用各种手段进行全方位的传播,如在线音频直播,在线视频直播,微信音频推送等;简而言之,民俗广播“接地气”才是展现其生命力的源泉,其应该从内容、传播模式等深入观众生活,让广大农民想听、喜欢听;只有这样,才能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广播市场站稳立场。

参考文献

[1] 王萨日娜,刘金平. 节目平民化是地方广播电视台的发展之路[J]. 西部广播电视,2015,(17):184.

[2] 陈嘉慧. 融媒环境下广播新闻节目主持人信息搜集与处理研究[D].广州大学,2019.

[3] 杨一凝. 走全媒体之路县级广播电视台方能涅槃重生[J]. 西部广播电视,2018,(11):160+162.

猜你喜欢

接地气广播电台
融媒体背景下广播电台新闻编辑策划创新分析
媒体融合下广播电台编辑工作创新研究
试论地方广播如何利用好新媒体特性实现“突围”
广播电台内外网隔离安全传输技术研究
中水电,在老挝“接地气”有回报
为南疆建言献策要“接地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