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创”背景下职业学院“工匠型”教师发展路径探析
2020-06-08王中伟
摘 要:随着中国经济由高速发展转向高质量发展,培养“工匠型”专业师资队伍成为职业院校创新发展的关键。本文结合自身的从教经历,从目前职业院校工匠型师资队伍的培养现状、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改进策略。指出职业院校应打破传统的师资培养模式,创新师资培养方式,加强“工匠型”师资队伍建议,真正培养一批符合时代需求的具有高技术技能及综合素质的应用型创新人才。
关键词:职业院校;工匠精神;培养;对策
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应该当加强技能型、创新型、知识型劳动者大军的建设,弘扬工匠精神与劳模精神,为广大民众构建出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与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在人民群众中引起了强烈反响,工匠精神也引起了强烈共鸣和广泛讨论。目前,国家对经济结构进行改革和调整,我国经济正从高速发展调整为高质量发展;自国家启动实施了“一带一路”、“中国制造2025”、“创新驱动发展”等战略措施以及“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重要举措以来,工匠精神的传承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1]。随着职业教育体制的不断改革和完善以及《国家职业教育改革方案》落实,对高职人才的培养也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因此,作为高职院校必须立足新时代,在高职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引入工匠精神,打造一个工匠型人才培养高地,更好地为社会培养一批高素质、高技能的应用型创新人才,同时引进和建设一支工匠型教师队伍迫在眉睫。
一、工匠型教师的内涵
《辞海工部》说:“工,匠也。凡执艺事成器物以利用者,皆谓之工。”传统工匠是指有专业技术与艺术特长的手工业劳动者,其基本要素包括三个方面:一是专业的或手工业行业分工的要素;二是技术的或者专门技能的要素;三是艺术的或工艺的要素[2]。《现代汉语词典》中“工”的涵义有多种,主要是指工人、工作、生产劳动等。“匠”主要指在某一方面有很高造诣人等。“工匠”合作一起是指拥有专业技术技能的手工艺人。因此,现代意义上的“工匠”可以总结为两类:一类是注重实际操作,直接从事某一具体工作的现代手工业者。另一类是具有专业技能或者一技之长的现代职业人,比如,设计师、会计师等。
金泽龙“工匠教师”是拥有技艺精湛的动手能力,具有超强的专业精神,来自生产一线,能胜任专业教学的教师[3]。综合以上阐述,“工匠型教师”不仅具有扎实的理论功底、精湛的技艺,精益求精的精神理念,还需要有一颗博爱的心,无私奉献的品质,能够熟练运用职业教育方法传承技艺技能和素养的能力,兼具匠德、匠心和匠能于一身。
二、职业院校工匠型教师的现状分析
(一)工匠型教师任职资格标准不统一
职业教育较发达的国家对职业院校的教师任职资格有严格的准入条件。比如,德国的职业教育要求教师具备硕士以上的学历,同时要求在相关的专业领域从事5年以上的企业工作经历;澳大利亚的职业院校要求教师具备学士学历并在相关的专业技术领域从事企业工作10年以上;日本的“双师型”教师必须具备双证,教师资格证,职业训练指导员证[4]。而在我国,因职业教育发展的历史不算久,经验积累不够,加上长期的对职业教育重视度不够;目前还没有制定统一的任职资格标准,各职业院校在人才引进和招聘方面根据自身的要求和实际来制定相应的条件,难免会出现各种不合理的任职制度,这些因素制约了我国“工匠型”教师队伍的发展。
(二)“工匠型”人才的引入机制约束
由于受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影响,我国的职业院校大部分是国家公办,属于事业单位,在引入专业技能人才方面都是参照国家事业单位统一考试、复试和公示制度。而专业技能人才大多处在企业一线,他们具有丰富的一线实践工作经验和精湛的技术,熟悉企业一线的具体流程和运作情况,但是在企业一线对技术技能人才专业考试的要求较少,也没有经历过专业训练,经验不足,应考能力相对较弱。而职业院校引进高技术技能人才时都是按照事业单位的方式通过考试,这就导致职业院校想招的高技术技能人才招不上来,而应考能力较强的高学历的人才往往容易引进,他们刚刚走出校门,具有丰富的理论知识,但是缺乏一线实践经历,这样容易导致“工匠型”人才无法引入学校,不利于工匠型师资队伍的建设。
(三)缺乏工匠型教师团队
目前各职业院校虽建立了相应的“工匠型”教师培训机制、培养方案,但经过多年的运行,效果并不显著,并没有建立一支专业的工匠型教师队伍。缺少教师力量,出现了一名教师夸专业上多门课程的现象,经常出现超课时工作量的情况,这自然占用了教师的自我提升和追求精益求精的时间和精力,没有足够的时间去接受培训,导致教师的专业水平低下。这种局面的出现,一是大部分的职业院校寻求扩大规划和升本,对“工匠型”教师的关注度不高。二是缺乏科学的培训考核和评价制度,大部分职业院校还是遵循以高水平的“论文”、“课题”的评定机制,导致教师假期深入企业的积极性不高。三是校企合作程度较低。虽然职业院校的校企合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依然面临着不少问题,企业参与职教发展的积极性不高,广泛面临着职业院校一头热的问题,校企合作的程度较低,教师不能真正地深入企业发展和提升。
三、“工匠型”专业教师队伍培养的对策
職业院校是传承“工匠精神的”的主导力量,打造一支专业的“工匠型”教师队伍是现代职业院校创新发展的核心任务,更是把学生培养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建设者、接班人的基本保障。在目前“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大环境下,职业院校一定要紧跟时代的步伐。
(一)构建统一的工匠型教师任职标准
目前我国的职业教育制度在不断改革和完善,要想培养和引进一支高素质、高技能的“工匠型”专业师资队伍,首先需从国家层面制定统一的“工匠型”专业师资任职标准。在建立统一的任职标准时,须充分考虑高技术技能人才的自身特点,制定的标准要既要符号高技术技能人才的实际情况,又要充分考虑职业院校的具体需要,不能过高,否则会导致高技术技能人才引不进来;也不能过低,否则导致高技术技能人才的质量得不到保证,做到把真正需要的工匠型人才引入职业院校。同时,关建立统一的任职资格标注还远远不够,还需对工匠型人才不断地进行相应的培训。要加大资金投入,让工匠型人才在后续的职业教育教学中,不断地提升专业素养,切实把握工匠精神的实质,在教育教学中真正渗透工匠型精神。
(二)加大“工匠型”教师的引进力度
尊重职业院校自主选人用人的自主权,在人才引进方面,要充分考虑高技术技能人才一线丰富的经验但是应考能力较弱的特点,也要考虑高学历人才具有丰富的理论知识但是缺乏实践经验的问题,不断完善教师的引入制度和引入条件,建立健全保障机制,积极推动高技能人才、工程技术人员、职业院校教师的流动。与此同时,出台还须制定相应的激励措施,引导各领域的“技能大师”、“大国工匠”等实践能力强的高技术技能人才加入职业院校队伍,提高师资队伍的整体能力,改善师资队伍的结构,促进“工匠型”师资队伍的建设。
(三)在教育教学中真正的渗透工匠精神
健全合理的职称评定激励机制,在职称评定、绩效考核、优秀评选等事项中优先考虑“工匠型”教师,吸引职业院校的教师积极投入“校企合作”、顶岗实训等活动中来,并将企业的经历纳入到评审中来,调动教师队接行业、企业的积极性。弘扬工匠精神,全方位地坚定教师精益求精的工匠价值观和积极向上的进取心。职业院校要常开展基于学校、学科、行业特色的“工匠精神”的宣传,引导教师了解工匠精神、重视工匠精神并向工匠精神的路径上迈进。加强校企合作,完善“工匠型”教师培训体系。制定教师到企业实践培训制度,促进双师型教师到合作企业挂职锻炼,以提升他们“工匠精神”所需要的技能与素质。
结束语:
“教书育人塑造时代先锋,匠心精神铸就中国梦”。工匠精神的传承意味我国再次提升社会文明,其属于职业精神的范畴,是劳动者应有的职业能力、品质和道德,也是其应展现出来的职业价值[5]。总而言之,对于当前职业院校工匠型人才引进和培养方面存在的现状和问题,要从职业院校的具体实际出发,高度重视并积极引导教师积极认知工匠精神,教育教学中大力弘扬并渗透“工匠精神”。
参考文献:
[1]石芬芳,刘晶璟.现代工匠精神的内涵及高职院校工匠人才培养的路径选择[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28):59-63.
[2]余同元.中国传统工匠现代转型问题研究——以江南早期工业化过程中工匠技术转型与角色转换为中心(1520-1920)[D].上海:复旦大学,2005.
[3]金泽龙.工匠教师的职业示范角色及其影响的实证研究——以社会学习论为视角[J].广州职业教育论坛,2016,15(4):18.
[4]丁晓红,丛淑芹.职业院校“工匠型”人才培养的主要瓶颈——师资队伍建设的思考[J].教育教学论坛,2019(10):16-18.
[5]苏瑞莹.“工匠精神”融入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策略分析[J].山東工会论坛,2019,25(05):75-82.
作者简介:
王中伟(1981年7月——),男,汉族,湖南邵阳人,研究生,讲师,广东理工学院,研究方向:职业技术教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