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党建+”工作模式创新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的实践路径
2020-06-08陈燕薛耀淇
陈燕 薛耀淇
摘 要:加强和创新高校基层党建工作,是新时代党的建设的要求,也是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培养一批立场坚定、素质过硬、有责任、有担当的社会主义接班人的必然要求。基于此,本文针对目前高校学生党建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党建+”工作模式,通过把党的建设融入学生教育教学领域的各个环节,突出学生主体地位,有效激发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力和创新力,从而推进高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提升学生党支部育人实效性。
关键词:高校学生党支部;“党建+”;创新;实践路径
一、前言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加强高校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创新体制机制,改进工作方式,提高党的基层组织做思想政治工作的能力。”[1]高校学生党建工作是高校发展建设的政治保障,关系着我国青年党员的总体政治水平,新时期,高校学生党支部要不断开拓新思路、新方法,跟进新时代社会发展和人才培养的要求,创新党建工作模式,提升育人实效性。
二、新时代高校大学生党建工作存在的现实问题
(一)基层党组织设置结构不合理,党员考核机制和激励机制不健全
党支部作为党的基层组织,在党的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目前,高校学生党支部设置主要以学院为单位,党员人数较少时将全院学生党员纳入一个党支部;党员人数较多则按照年级或专业设来划分党支部,这种模式简单、易于管理、便于实施。但也存在一些弊端,比如以学院为单位,人数较多不方便组织活动,不利于党员的沟通交流;以年级为单位划分则存在高年级党员毕业时,不利于支部经验积累和传承等问题。其次,高校基层党建工作的考核基本在年底进行,这种方式使得高校党组织对大学生党员的监督和过程化考核不够,导致很多大学生入党后缺少干劲,再加上大学生党员考评激励机制不健全,党员工作考核流于形式,不能真正考察大学生党员的综合素质,从而降低基层党组织的工作有效性,进而影响大学生党员的先进性和战斗力的激励与发挥。
(二)党的理论知识学习效果不佳,新媒体平台融合不突出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在全党营造善于学习、勇于实践的浓厚氛围,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推动建设学习大国。”加大理論学习的深度、广度、力度是党对新时代党组织提出的新要求,也是对高校学生党支部提出的新指令。目前,学生党支部在理论学习方面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是理论学习不深入,学习载体单一。党支部的理论学习一般围绕专题学习讨论、支部书记宣讲、组织生活会以及民主评议等方式开展,较少结合现在“95后”、“00后”大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结合学生的现实问题,结合新媒体平台,把理论知识内容用“活”[2],从而导致学生党员学习较被动,学习效果不理想等问题。二是前紧后松,党员的持续性培养不够。目前,高校党员发展工作普遍较规范、完善,积极分子和发展对象都要经历自学、讨论、专题学习、集中培训和社会实践等一系列教育培训。而学生入党后的培养教育更多的有赖于学生的自我管理,自主学习,基层党组织对党员的培养教育缺乏科学的长效机制,不利于学生党员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和坚定的理想信念,导致部分学生入党后积极性降低。
(三)学生党员活力不高,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发挥不够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政工作会议上指出,高校党的建设的根本任务与高校的根本任务是一致的,即培养始终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个自信”,自觉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者。当代青年是新时代的建设者,是国家的希望、民族的未来,大学生党员是青年群体中的优秀代表,学生党员的活力和先进性作用的发挥是党的教育事业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体现,也是高校基层党建工作成效的显著标志。然而,通过对大学生先锋模范作用发挥的调查结果表明,部分学生党员存在党员身份意识淡薄、党员责任意识缺失,能力水平有限、群众基础不牢,党性修养不够、慎独慎微不足,主动学习不够、服务意识不强等问题[3]。
三、“党建+”工作模式的内涵和目标
(一)“党建+”工作模式的内涵
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精神实质。“党建+”工作模式旨在以党建工作为引领,融合高校教育领域的各个环节,促进整体工作的提升,实现党建工作与业务工作的有机结合。高校学生支部“党建+”模式构建坚持问题导向,以支部建设、思想引领、学风建设、创新创业、志愿服务、新媒体建设等学生工作为着力点,通过拓展“党建+”工作的深度和广度,解决高效学生党支部中党员责任意识不强、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发挥不明显、党建工作与中心工作结合不紧密、基层组织制度执行不严、党建工作创新力度不够等现实问题。
(二)“党建+”工作模式的目标
通过实施“党建+”工作模式,使“党建+”工作理念成为行动自觉,进一步拓展党在各领域的组织覆盖和工作覆盖,强化基层党建工作的主导地位,把党的建设融入教学、管理、服务、双创等领域,构建以党建为引领,统筹推进各项工作的机制,实现高校基层党建工作与中心工作、重点工作、日常工作有机统筹、深度融合,使学生党建工作内容更加完整、工作机制更具活力、工作制度更为健全、保障体系更趋完善。
四、学生党支部落实“党建+”工作模式的实践路径
(一)“党建+”支部建设,提升学生党支部活力
创新组织形式,既要从顶层设计上谋划党建工作,又要从举措方法上聚焦解决突出问题,把党建工作融入中心工作,渗透到教育教学工作的全过程。践行“党建+”支部建设,一要尊重教育规律。结合教书育人、学生发展和生活规律,深化支部建设,让高校党建融入学生的课堂学习、课外实践和科学研究全过程。二要拓展党建领域。在按年级、专业设置党支部的基础上,按照活动相邻和有利于党支部作用发挥的原则,可以构建以思想引领、学风建设、创新创业、社会服务、新媒体建设等鲜明组织愿景的党小组,支部每名党员按照个人特质、学习成长计划,志愿报名加入相应的党小组,有利于学生党员专业特长的发挥,持续激发党组织活力。三要加强学生党支部与教师党支部的联合联建,通过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实现教师党员和学生党员的交流与融合,实现党建、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教育一体化和双向融入,增强支部活力的同时提升高校立德树人效果。此外,要不断完善过程化党建工作考评机制,实现监督和考评有效结合,统筹协调好党员培养的各个环节。
(二)“党建+”思想引领,注重对入党动机、理想信念的党性教育
大学生党员思想政治素质的高低不仅关系着其自身的成长,还关系着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党建+”思想引领,切实把握政治方向,更新工作方法,塑造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为党的事业和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通过牢固树立“学习型党组织”理念,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开展专题学习、热点讨论、社会实践等学习形式,提高思想认识,营造教育环境,把党性教育贯穿于学生党员培养的各项工作中。其次,创新学习方式,结合新时代大学生思维活跃、学习能力强、行动积极等特点,围绕学生关心的热点、焦点、难点问题,创新学习载体和活动方式,推动党内教育更加生动有趣。特别要用好“两微一端”等新媒体平台,帮助大学生党员树立正确的政治态度和政治观念,进一步推动理想信念教育进课堂、进网络、进头脑。此外,要持续不断地推进“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弘扬主旋律,传递正能量,引导学生党员守初心、担使命,找差距、抓落实,锤炼忠诚干净担当的政治品格,真正理解党的宗旨和奋斗目标,做合格党员。
(三)“党建+”学风建设,引领学院学习新风气
良好的学风是高校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和体现,在学风建设中充分发挥大学生党员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对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高高校学风有着积极的作用。首先,鼓励党员学生做学习上的标兵。以培养考察期、党校学习、发展对象、预备期转正等关键环节为平台,将学业成绩作为重要标准进行公示,激发学生党员在成长过程中的赶超比学精神,在学风建设中起到引领作用[4]。其次,实施党员挂牌制度,学生党员必须严格要求自己,做组织纪律上的表率,通过开展创先争优活动,考研经验交流会,学习分享会等带动整体学习风气,抵制不良学风的侵蚀,并通过学生党员与困难学生开展结对帮扶的形式,调动他们在学习和生活中的内在自觉,形成 “精准帮扶”的互助学习风气,进一步发挥学生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5]。此外,可以通过党支部的组织优势,组织开展课堂秩序检查管理,严肃学习和考试纪律,建立党员教师指导班级体制度,党员教师帮助指导学生专业学习、职业规划等,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形成促进学风建设的强大合力。
(四)“党建+”志愿服务,搭建服务平台,强化党员服务意识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广泛开展志愿服务,推动学雷锋活动、学习宣传道德模范常态化”。志愿服务是党建工作的有力抓手,通过创新志愿服务活动内容、组织形式、传播途径,组织大学生党员长期性参与志愿服务活动,发挥模范带头作用,有助于构建大学生党员志愿服务长效机制,增强大学生党建工作实效。为党员学生搭建实践平台,将专业优势与志愿内容有机结合,增强学生党员专业认同感以及对志愿服务成果的成就感,深化其对“助人自助”的理解与认识,还有利于志愿服务的长期有效开展。其次,完善队伍建设,规范奖励机制。采用“老带新”方式,并对每一位项目组员登记造册,详细记录其志愿服务内容、时长、活动效果等信息,考评其表现并纳入党员培养考察全过程,激励学生党员发挥模范带头作用[6]。
(五)“党建+”创新创业,提升学院双创工作成效
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是落实党和国家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举措,是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形势下时代赋予高校的历史使命。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与党建工作融合是现阶段高校党建工作的新视角,也是创新创业教育的新方向。首先,挑选具有创新精神的学生党员或以实验室为单位成立双创党小组,并设立专项创新资金提供保障,带头申报各级各类创新创业训练项目,通过党员的示范引领作用,带动普通学生的双创意识,提升实践能力。其次,实践性是创新创业教育的显著特征,依托社会实践、“两学一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等实践平台,开展学专业、定规划、重实践等创新创业能力提升活动,激发大学生的责任意识和主体意识,强化创新创业实践效果[7]。此外,通过师生党支部联合联建,鼓励、组织学生党员参加“挑战杯”“互联网+”等创新创业大赛活动,由教师党员提供专业指导,学院强化保障,形成合力,进一步发挥党支部在学科发展、创新型人才培养中的积极作用。
(六)“党建+”新媒体平台建设,提高组织生活质量和学习成效
新媒体的技术优势,能进一步丰富党员教育内容,提高相关信息传播效率,对党建工作有积极的影响。积极探索“党建+”新媒体平台建设,一要利用好网络平台进行信息化管理。通过“全国党员信息系统”、“课堂派”、“党支部工作群组”等,党组织可以及时有效地掌握支部党员的基本信息、组织关系转接信息、奖惩情况、党的理论知识学习情况等,学生党员还可以通过网上平台参加党日活动、过组织生活、缴纳党费等,与党组织保持密切联系,拓宽基层党组织的活动空间,也有利于党组织对毕业班学生党员的教育和管理。二是要加强新媒体平台建设,促进党员的继续教育。结合大数据分析,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等方式方法,充分发挥“两微一端”在青年学生中的影响力,拓展教育、管理的新途径,利用互联网的时效、便捷、互动的优势,实现“线上党建”和“线下党建”的有机结合[8],特别要用好“学习强国”APP,在学生党员中强化对党的理论知识的宣传教育,通过微信平台定期推送党的基本理论知识、社会热点、焦点问题,将学生党员的学习教育融入其学习、生活和工作中,营造随时可学、随地可学,形成浓厚的自学氛围,提升党员的理论学习水平。
五、结语
新时期高校基层党建工作应以党的十九大精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及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为指导,提高党建引领作用,使基层党建工作与教育教学工作深度融合,不断加强制度建设、创新工作思路、改进工作方式,提高高校基层党建工作水平,激发学生党组织活力,进一步发挥学生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和学生党员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源源不断地输送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1] 中国法制出版社编.中国共产党支部工作条例(试行)[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18:5.
[2] 张亮.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学生党支部创新建设路径探索[J].才智,2017(10):187.
[3] 杨珂.学生党员在高校学生工作中发挥先进性的对策研究[J].智库时代,2020(04):20-21.
[4] 张景新.以“党建+”模式强化高校院系级党组织建设的实践路径[J].教育观察,2018,7(13):61-63.
[5] 赵松.刍议学生党员在学风建设中发挥示范引领作用[J].新西部,2019(20):112+105.
[6] 王振宁.以志愿服务为载体增强大学生党建工作实效[J].智库时代,2019(51):12-13.
[7] 刘楚,林璇,李志峰.基于“党建+”模式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研究[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9,3(13):1-2.
[8] 郭立杨.新形势下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析[J],中州学刊,2019(03):17-21.
通讯作者:陈燕(1990-)女,成都工业学院网络与通信工程学院,硕士,助教,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作者简介:陈燕(1990-)女,成都工业学院网络与通信工程学院,硕士,助教,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薛耀淇,贵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公共行政与區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