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形势下初中生物学课堂教学的思考与探究

2020-06-08魏亚莉

科学导报·学术 2020年21期
关键词:初中生物学有效教学课堂教学

魏亚莉

摘 要: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发展,有效教学的教育理念已渗透到当前课堂活动之中。生物学作为学生初中教育阶段知识学习的基础学科,对学生的认识自然、理性思维、探索发现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然而,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教师缺乏有效的教学方法和引导策略,导致学生的学科能力始终得不到提升。因此,本文作者结合自身教学经验对此展开研究。

关键词:初中生物学;课堂教学;有效教学

生物学是学生认识自然的一门基础学科,有助于学生对自然生态、认知发展等方面起到促进作用。但在部分地区的教学实践中,学生普遍存在兴趣不高、理解不透、掌握不牢的現象,究其原因,主要是教师的教学方法和组织策略运用不当而导致的。因此,针对这一问题,本文从当前初中生物学课堂教学中的问题、提升的有效策略两个方面出发,对初中生物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进行探究。

一、当前初中生物学课堂教学中的问题

通过对初中生物学课堂教学的探访与调查,发现当前生物学课堂教学中主要存在以下几点问题:第一,教学主体不明确。众所周知,学生是课堂活动的主体。教师应以学生的学习和发展为前提来设计教学,但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大多数的教师仍然采取自我主导的方式完成讲授任务,忽视学生的主体作用,导致学生长期处于被动接受的学习状态,影响其学生的学习效果和主观意识的发展。第二,教学方法单一化。教学方法直接影响学生对知识的判断和理解,但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在方法的选择和应用上呈现单一化的现象,缺乏对学生学习意识的引导和培养,导致学生的课堂表现和认知理解方面存在欠缺。第三,学情把握不足。部分教师在环节的设计和运用上,未能从学生的实际学情出发,常常存在超纲、低效的课堂状态,影响学生的学习质量和互动效果,不利于有效课堂的构建。

二、提升初中生物学课堂教学的有效策略

1、创设教学环境,引发学生学习探究

俗话说:环境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第二个老师”。良好的教学环境,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主观意识得到有效渗透和发挥,从而高效的去探索课堂知识。因此,在生物学课堂活动中,教师可以根据教材内容,合理创设教学环境,构建适合学生学习和探究的主题环境,使学生的主观意识和主体作用得到发挥,从而实现有效教学的目的。

例如:在“昆虫的生殖和发育”的教学中,为了使学生对昆虫生殖和发育的过程产生探究兴趣,我利用多媒体投影技术,将生活中学生所熟悉的生物以PPT电子课件的形式进行展示,如蜜蜂、蜻蜓、蚊子、苍蝇等,创设以“生活中的昆虫”为主题的课堂环境,使学生对本节的知识内容产生一个直观的了解。随后,我根据学生的观看状态,引入相应的探究问题,如“翩翩起舞的蝴蝶怎么由毛毛虫变的?”“你对旱极而蝗一词如何进行解释?”等等。学生通过多种多样的生物展示,都积极的参与到课堂导引问题的思考之中,并纷纷举手回答。通过教学环境的引导和创设,不仅使学生的学习活动更具有主观意识,还使学生的学习目标和课堂任务得以明确。

2、设置问题环节,提升学生学习质量

课堂问题是有效教学的关键环节之一。它不仅能有效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还对学生的课堂基础起到巩固、提升的作用。因此,在生物学课堂活动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学情变化,灵活设计课堂问题,把握学生的探究方向,提升学生的学习质量。此外,在问题的设置上,教师还应注意难易程度的变化,避免超纲、超限等问题,保证学生学习活动的有效性。

例如:在“鸟的生殖和发育”的教学中,考虑到学生已基本了解鸟卵在陆地发育的结构特点和生殖过程,为了检验学生的学习状态,巩固学生的课堂基础,我根据学生的学情变化,设置以下课堂问题:

2.1卵壳、卵壳膜、卵白、卵黄各有那些功能?你用什么方法证明卵壳的作用?

2.2胚胎的发育还需要氧气,可是卵的最外面是卵壳,氧气从哪里来呢?

2.3通过观察,我们知道鸟卵的结构很复杂,那么与青蛙的卵比较,鸟卵有什么特点适合在陆地上发育呢?

2.4鸟类和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方式有什么异同?

通过对课堂问题的灵活设计,不仅能巩固学生的课堂基础,还能培养学生思维探究的意识,加深对课堂知识的理解。

3、注重主体发展,打牢学生学习基础

在生物学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因家庭环境、受教育程度等方面的影响,难免产生理解偏差、认知不足的现象。这种差异化的现象将会阻碍学生对知识的学习效果,如不采取有效的应对手法,还使学生的心理活动产生厌学、抵触等不良问题。因此,在生物学课堂活动中,教师应注重学生主体的发展状态,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满足学生不同层次的学习需求。

例如:在“青春期发育”的教学中,考虑到学生个体差异化的现象,我对此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并组织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展开学习活动,使学生在相互学习、相互探究的过程中,打牢自身的学习基础。同时,在小组搭配和构成上,我坚持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保证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学习性和发展性。此外,我还根据各小组之间的学情变化,设置相应的探究问题,如“青春期发育最突出的特征是什么?”“脑部及生殖器官的生长发育特点是什么?”以此来提升各小组的学习质量和整体效果。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不仅能兼顾学生个体的学习基础,还能使学生整体的水平得到共同发展。

综上所述,通过对教学环境的创设、问题环节的设计以及学生主体的培养,不仅能激发学生对生物学知识的学习兴趣,还能提升学生的学习质量,培养学生对问题的探究心理,从而实现学生自我发展的目标。此外,注重学生的主体作用,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状态,采取积极有效的应对策略,从而使学生的个体与整体发展得到促进。因此,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希望广大教师,从学生的发展本质出发,不断优化教学策略、创新课堂环境,从而为学生的教育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 包海荣.初中生物学有效性教学实施策略[J].新课程:教育学术,2016(2):147-147.

[2] 杨章明.提高初中生物教学有效性的路径探索[J].四川教育,2016(1):69-69.

[3] 黄正华.探究如何提高中学生物课堂教学的有效性[J].求知导刊,2017(30):105-106.

猜你喜欢

初中生物学有效教学课堂教学
简约化初中化学课堂教学实践探索
自然拼读法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有效融入
数学开放题在初中课堂教学的探索
新课改背景下保障初中生物教学质量的措施探讨
浅谈高中英语有效教学策略
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策略
新理念下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有效性分析
加快中职会计教学改革提高教学有效性研究
探究初中生物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跨越式跳高课堂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