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声乐演唱中的情感与情绪论

2020-06-08董妍倩

新智慧·下旬刊 2020年3期

董妍倩

【摘 要】语言是交流情感的工具,然而歌唱就是带有旋律的语言。歌唱是情绪与情感的艺术,换言之,歌唱是歌者内心情绪和情感的表现形式,歌唱者内在的情绪和情感具有强大的说服力和感染力。如果歌唱者只局限于技术而没有情绪和情感表现的话,无论技术有多么高超,也是冷漠苍白,没有灵魂,甚至连技术的完美也是不可能的。

【关键词】音乐中的表现;影响情感;情绪的培养

一、前言

车尔尼雪夫斯基明确提出:“歌唱是情感的产物,而艺术是注重形式的,二者的对象完全不同,歌唱是简单的,本质上像是对话,它是实际生活的产物。”的确,在歌唱中,情绪和情感是声音的依据,声音是内心情绪和情感的表现。

二、情感、情绪对歌唱的影响

情绪或情感是建立于生理基础之上的一种主观心理活动。歌唱者的情绪—喜、怒、哀、乐等方面,直接、间接地影响着其发声、演唱,虽然其发声器官完全正常,但当其心理产生情绪异常时,也很难成功地演唱一首歌曲。因此,我们可以说声乐艺术在一定程度上受着“情绪”这一特殊心理因素的影响或支配,而前者也能在一定条件下反作用于后者。

(一)积极的情感状态是提高声乐技巧的动力

在声乐教学中,情感的调控对提高声乐技巧具有重要作用。由于声乐艺术的学科特点处处充满矛盾,学生就是在矛盾不断出现和不断被解决的过程中,使歌唱技巧和艺术表现得到提高和完善的。歌唱者对自己的歌唱只能凭听觉、视觉、感觉来进行感受、比较,都是以感知为基础,通过思维对所获得的感性认识进行分析、判断,逐渐形成对声音状态的理解,不断调整自己的歌唱状态和获得歌唱的经验,来达到真正掌握歌唱的技巧。如若能够把握发声的各种微妙变化,并能通过有效的方法加以改善,注重自己教学方法的科学性,就能调动起学习歌唱的欲望和兴趣,从而就有了学习的主动性。

(二)情感因素是歌唱表现艺术美的核心

歌唱是一门技巧性较强的学科,但也是带有情感的一门艺术。歌唱不仅仅局限于会唱,而且它更高地要求运用自己所感受到的情感来演唱,这样才是完美的艺术。笔者认为,要以全部的热情投入演唱中去,充分发挥情感的表现力,但是一定要注意,必须要具有冷静、清醒的头脑,把握自己表演的分寸,客观地控制自己的情感。

三、如何培养良好的情感、情绪,以推动声乐技能的提高

声乐教学要从过去的只重视技能、技巧的学习转变到重视由情感体验引发出的情感技巧与精神表现相结合的轨道上来,以往都是让学生兴奋起来歌唱,对情感的处理不太注重。笔者认为,有以下几点可以培养良好的情感。

(一)旋律的情感、情绪体验

声乐作品中的词作为一种情景的表现,自然是为曲词的抒情功能奠定基础的。词情是曲情的导向,而曲情是词的深化和发展,词的喜怒哀乐引导着曲的走向,使乐曲有了比较明确的情感基词,从而调动和发挥音乐特有的抒情功能去施展曲调的艺术魅力。旋律是歌曲在思想感情内容上的主要造型和表现。任何一首歌曲,其旋律都有典型的艺术形象,要善于提高理解能力和感受能力,利用旋律本身的魅力,来表现歌曲的艺术形象,以增强歌曲的感染力。

(二)发挥想象的情感、情绪体验

情感的发挥是歌唱者的创作能力的体现,歌唱者不仅要在正确理解作品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想象力,在心中和脑海中产生艺术形象,通过歌唱和表演作品来将作品完美的表达出来。更要能够将自己投入到作品中去,用真情实感来表达人物,达到忘我境界,这样就能够使声音和情感融为一体,才能够打动观众。歌唱跟演戏一样,有句俗语说的好:“戏无真,情难假,若无真情,演假戏难;既有真情,换做假情又难。”通俗的说就是假戏真情,就是将自己的情感投入到所要表演的情景中去,达到忘我状态。但是这种状态并不是随意想象的,它是建立在歌唱者自身对作品的理解以及修养的基础上,不断地开拓,从而唤起自己对生活的联想,通过想象将作品的情感內涵和现实生活联系起来,从而创作出更丰富的音乐形象。情感与情绪是声乐演唱的支柱,声乐演唱为情感、情绪的宣泄提供舞台,提供了表现形式,两者缺一不可,相辅相成。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除了对声乐学习中的情感的调控以外,还有对声乐学习中的情绪的调控,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培养良好的心态,从心理学角度来说,即提升精神状态。精神状态提升的目的,就是让人的精神状态与所处的现实境遇相适宜的前提下,向积极的方向发展,提升人的精神状态并不否定人的负面情绪,负面情绪是遇到挫折时正常情绪的反馈。人不能一直都处于积极地状态,也不可能总处于消极地状态,但是应将消极的精神状态的影响尽量缩小到最小的范围,保持到最低限度,尽快地将消极的精神状态转入到积极的精神状态。

参考文献:

[1]陈娟.歌唱训练中的心理调控[J].贵州:黔东南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3).

[2]余笃刚.声乐艺术美学[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7(4).

[3]邹长海.音乐艺术心理学[M].北京:人民艺术出版社,2003(5).

[4]周海宏.音乐与其表现的世界[M].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4(5).

[5]刘郎.声乐教育手册[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12).

[6]李晋瑗,李晋玮.沈湘声乐教学艺术[M].北京:华乐出版社,2003(2).

[7]范晓峰.声乐美学导论[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3).

[8]张凯.音乐心理[M].四川:西南师大出版社,2001(4).

[9]周守珍,黄知荣.心理学[M].湖北: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6).

[10]曹理.音乐学习与教学心理[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