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小学数学应用题的教学策略和创新思维的培养
2020-06-08杨银年
杨银年
【摘 要】 小学应用题是锻炼和培养小学生创新思维能力至关重要的内容,一线小学数学教师应该深刻地认识到不断创新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策略的重要性。小学阶段的学生尚处于智力提升和思维培养的关键时期,如果仍然使用传统的“填鸭式”讲题思路和教学方法,很难达到培养小学生创新思维的目的。因此,教师需要不断改进和改善应用题教学策略,多运用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关键词】 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培养创新思维;教学方法
所谓的教学策略,就是用相应教育思想理论作为指导,为了实现学科教学目标而专门制订的系统决策和设计。小学阶段正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发散思维的最好时机。在本文当中,笔者将根据小学阶段所接触的应用题类型,简述“运用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探寻答案;出题内容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反向推导,培养学生逆向思维;一题多解,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等策略。
一、运用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探寻答案
教师不应该直接告诉学生题目该如何正确解答,而应该引领学生学习怎样去求得答案。即便学生给出错误解答,也是经由独立思考获得的,对学生来说是一种知识学习的有效体验。启发式教学方法重点在于教授者的引领,老师可以在学习者对应用题进行思考的时候,使用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往正确的解题思路上走。
启发式教学方法还包含两种方法:第一种是逐步引导法,是指教师在学生解答应用题的过程当中给予一定的提示,带领学生逐句分析应用题的题目,从中找到已给条件,并且启发学生理解这些已给条件为什么如此设计,让学生理解该如何使用已给出的条件对未知进行推理。教师在这一过程当中应该摒弃固定解答步骤,从客观层面给学生分析题目隐含条件,以求学生能够形成主动完整的思考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能够发挥应用创新思维。创新的含义是指远离墨守成规,找到更为新颖有趣的创意点,高水平的小学数学教师不能只教会学生写出答案,更应该主动诱导学生自主进行问题解答。第二种方法是激励法。学生在自主对应用题进行解答的时候,经常会因为问题难度过大半途而废,甚至想直接跟老师寻求帮助。这就需要老师使用学习激励法,帮助学生建立起解题的自信心,让学生能够有充足的信心准备去面对较难的应用问题。创新思维的形成也需要精神激励,教师给予的鼓励和肯定,可以给学生充足的自信心和热情,使其去探索更多的题目解答方法。
二、出题内容与生活实际相结合
应用题生活化就是指在进行应用题教学时要注重应用题内容和生活实际的结合情况,以求应用题能够尽量反映出生活生产当中真实的数量关系,让学生能够意识到学习数学的重要性,提升对于数学学习的兴趣,并能够运用到生活当中解决实际问题。
例如,两个小学生进行智力大比拼时,其中一个小朋友拥有敏捷的口算能力。后来主持人询问才知道他的父母是卖菜的,小朋友在这种家庭环境的长期熏陶之下,对于价格的计算和找零速度就会非常快。相比其他的小朋友来说,口算不是课本上枯燥的数学题目,而是每天的真实生活。有了这种生活体验,他在学习计算的时候就能够感受到计算中蕴含的现实作用和趣味性,这可以辅助他更好地进行数学学科学习。我们努力学习数学就是为了在日常生活中能够应用数学知识,因此,老师在进行数学应用题目设计的时候,最好多与生活实际相结合,让学生可以在解题的过程当中感受到解决问题所带来的思考乐趣。这样也能够帮助学生多注意生活,并从生活当中寻找解题的灵感。毕竟生活实践出真知,有的时候要想拓宽思路和思维方式,就要离开书本,贴近生活。
三、反向推导,培养学生逆向思维
什么是逆向思维?逆向思维是指从正、反两个方面来思考相同的问题,逆向思维能力也是发挥学习者创造性思维的一个重要条件。具体的解答步骤是先从应用问题内容出发,然后返回到已给条件来分析解答问题。想要有新颖的解题思路,不但可以使用一些巧妙的解答方法,还可以使用最直接有效的方法去解决最繁杂的疑难问题。因此,小学数学老师应该经常带领学生用最简便的方法去解决应用题。在数学学科领域,学会“偷懒”是一项黄金法则,只有“偷懒”才能用最直接有效的运算步骤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教学方法优化之间,也不仅仅是相互辅助的关系。因此,我们不能过于追求更多的解题方法,而是要清楚,使用多种解题方法并不是一定要让学生把每种解题方法都掌握透彻,只是要通过这种开放的解题教学形式,给学生多角度思维锻炼的机会,提升学生的综合思维品质,以完成学生发散性思维培养的教学目标。
四、一题多解,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
应用题训练当中所要求的“数量多”,不在于题目数量,而在于一题多解的量。一道问题用多种方法去解答,能够让学生抛开固有的解题固化思维,尽力去找出更多的解答方式和方法。上述做法不仅能够有效辅助小学生养成正确良好的解答习惯,还可以帮助小学生开发自身的创新能力。
比如行程问题:甲车从A地到B地要行车6小时,乙车从B地到A地要行车4小时。现在两辆车同时从A、B两地出发,相向而行,最后两车在距离中间点18千米的地点相遇。相遇时甲车一共开了多少千米?解答这种应用题的常规思路一般是要先将甲、乙两车相遇的时间求出来,然后再求两车相遇时,甲、乙两车各自开的路程距离,再求全程行驶的总路程,最后求两车相遇时甲车总共开了多少千米。如果学生仅仅用一种固化的方法去求结果,而不试着探索更多不同的解题方法,很容易使学生失去针对不同问题开展自主探究的良好学习习惯。面对这种问题,教师应该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策略调整,引导学习者去进行独立思考。
目前小学学习阶段的数学应用题出题类型可以大致划分为年龄问题、差倍问题、行路问题、行车问题、盈亏问题等。不同的问题求解类型需要使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导入,这样才可以恰到好处地激发学习者自身的思维创造性。
【参考文献】
[1]杨明杰.农村小学高年级小班化数学应用题有效教学之我见[J].学周刊,2019(02).
[2]龚珍妮.怎样解數学应用题[J].疯狂英语(双语世界),2019(01).
[3]李全云.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优化策略探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