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陪读变成“毒”
2020-06-08刘子毅
刘子毅
“昔孟母,择邻处。”古有孟母三迁,而今有家长陪读。从初中到高中,从国内到国外,“孟母”们的身影时时出现在各大学校、辅导机构周围。
陪读是当代十分普遍的社会现象,更是一个极具中国特色的词汇。从古至今,中国人一直很注重陪同,也正是因为有了这种陪读方式,孟子成为了一个认真学习,坚持不懈的儒学大家。如今的孩子一进入幼儿园,甚至才牙牙学语,父母便加入了陪读的行列,一陪就是十几年。陪读书辛苦,虽有烦恼,也有收获的喜悦。但也有不少人认为,陪读不利于子女成长,会造成严重的后果。陪读到底是好是坏,引发不少争论。
陪读,我认为首先是一种陪伴,是父母的修行。中国传统文化里很重视团圆,一些家长认为和子女时时刻刻在一起才是最好的。诚然,陪伴在子女的成长过程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著名教育家蒙台梭利的教育法当中就肯定了父母的陪伴者角色。狄更斯说过:“所有杰出的非凡人物,都有出色的母亲”。当子女学龄较小时,各种能力未发展完全,缺少生活经验,心智不成熟。这个时候,家长的陪读就显得尤为重要了。有些家长选择转移“阵地”:专门搬到孩子学校附近居住;有的家长则“见缝插针”:空闲时间陪写作业。这些陪读行为,可以让学生在一定程度上约束自己并从中获得学习的动力。
但是别让陪读别成了“毒”。古人曰:”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从高中到大学阶段,是学生们成人成才的重要阶段,也是培养独立的生活能力和健全人格的重要时期。许多家长不放心子女,在这个时期依然选择陪读,甚至为了子女的学业,放下自己的事業,到学校去同子女一起上课,父母对子女的教养责任是无可厚非的。但从长远来看,无休止的陪读,真的是一件好事吗?实则不然。过分的陪读实际上则让子女过于依赖父母,无法独立,慢慢失去在社会上自我行走的能力。
更有一些家长把学习成绩看做孩子的唯一发展之道,导致父母只求孩子金榜题名。这种“赌博”,只能成功,不能失败,容易让家长心理失衡,也会给孩子带来太多压力。专家指出:对于学生而言,过分的陪读容易造成“能力缺失症”,正如苏联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说的那样:“最可怕的是用父母的幸福来栽培孩子的幸福。”作为父母,应该该放手时就放手。
幼年的陪读时光对于子女来说是不可或缺的财富,但青年时期过分的陪读不利于培养子女的独立自理能力,在合适的时期,父母应该放开双手,让孩子学会自己行走。希望天下的父母们在陪读过程中仔细考虑利弊,该放手时就放手,别让陪读变成“毒”。心之所向,素履以往。逆风的方向,才更适合飞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