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探初中学生教育管理人本化研究

2020-06-08秦卫红

成长 2020年4期
关键词:人本化管理教育

秦卫红

摘 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在多年前就已经提出,时代背景下不断要求我国重视人才培养方式,教育改革的呼声也不绝于耳。本文选取人本化的研究层面探析初中学生教育管理,对结果归因分析,得出对初中学生进行教育、管理方面的策略。

关键词:初中学生;人本化研究

1 概念界定

教育管理就是管理者通过组织协调教育队伍,充分发挥教育人力、财力、物力等信息的作用,利用教育内部各种有利条件,高效率的实现教育管理目标的活动过程。通过梳理相关文献,吴志宏教授对学生教育管理的概念是笔者认为贴合时代背景以及现实要求的,界定如下:学生管理工作是指那些直接作用于学生,由专门机构和人员从事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发展、养成、提高学生政治、思想、品德、心理、性格素质和指导学生正确地行为的教育、管理和服务工作。从人本化层面理解可知学生教育管理就是指学校和教师通过除知识、技能传授等教学活动以外的一切与学生身心发展有关的育人活动。通过教育管理保证学生行为符合社会规范和学校要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促进其品格发展和行为养成。活动内容上可分为思想品德教育管理、学习和生活习惯教育管理、学生自我教育管理、班级教育管理以及教育效果评价管理等。学生教育管理着眼于学生非智力因素的激发和培养,关注学生自我发展的精神状态,突出教学三维目标中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实现,注重学生的反思能力、自律能力、自我规划能力等良好个性品质的培养。相较于教学一般是侧重培养智商而言,学生教育管理是培养学生情商的一系列策划及付诸的行动。

人本的概念即以人为本,最早提出者是春秋时期齐国名相管仲,那时的以人为本是以民为本的意思,与孟子所提倡的“民为贵”的思想均是以民为本的意思。但是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古称“以民为本”思想与现在“以人为本”含义均是带有同时代烙印的,两者是存在区别的:古时以民为本是君主皇权集中的策略,对统治者治国有利的方略,是纳入了中国传统文化集权意识、宗法家族等级等意识的人本思考;现代人本倡导尊崇人的本性,人的主体性,是强调自主管理意识、个性独立、科学规范意识等理念的。因此古代与现在虽词汇的书法同一,但是内涵存在本质差异。

通过古今对比式的思考不足以充分且周全的尽述人本含义,还应进一步探讨西方传统人本主义和马克思唯物史观对人本的思考。费尔巴哈唯物主义中的人本主义是西方传统人本主义最典型代表,其是以反对神学宗教,崇尚人的价值和意义,以人为出发点和万物根本的哲学改革,强调人的重要性,重视人性和人格。现代西方人本主义的代表们对于将人作为哲学的出发点和中心持极力支持的态度,哲学的重建就是向人的回归,形成一种以人为中心的本体论—人学本体论。马克思唯物史观对以人为本的主张是赞成的,同样强调要以人为出发点,但是在对于“人”的解读上与西方本体论存在差异,马克思唯物史观对“人”的解读是社会人,西方人本主义是自然人,自然人是将人的本能、直觉、潜意识等精神因素作为人的本质,孤立的、抽象的考察,这往往得到的内容也将是没有实质内容的自然属性。社会人是具体实践社会活动的人,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产物,是现实的、具体的。

我党是在继承和发展古代“民本”思想和马克思唯物史观人的本质理论基础上提出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就是以人为本。在实现教育思想和理论的更新过程中,融入人本化这一思想前提,贯穿于教学活动内外且更加注重学生的个性全面发展,因材施教,将学生人生发展作为教学目标。

教育部提出以人为本,学校推行“以学生为本”的教育和管理理念,是顺应时代的选择,在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自觉主导作用,尊重学生差异性,尊重个性化成长,始终将学生的自我发展需求考虑到教学管理全过程,重视学生对规则、决策的参与,激励学生使其努力做到自律自觉,达到学生全面健康的成长与学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2 初中学生教育管理人本化实施策略

2.1 转变教育理念,追求教师可持续发展

教育改革正对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教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在内心驱使下越发沉重,多数教师在蜡炬成灰的路上付出太多辛勤的汗水,此时急切需要改变的不是形式模式和顺应潮流假大空,而是在要求教师转变教育理念的同时,前提是要关注教师管理的人本化,使教师内部形成自发动力,外界在不断重视教师的可持续发展过程中,用外因驱动内因,进而理念更新。除此之外还应该将教师培训体系实现现实且有效,浮与表面流于形式必须摒弃,逐步构建利于教师队伍成长的培训体系。

在民主、自由、学术、平等的教师管理体系下,教师工作在人性化程度高的环境中,将在日常教学中不自觉的将人本理念实践于教学之中,以亲身的体感教导管理学生,才真正做到理念的贯彻。当前高压式的教育模式,过度追求升学成绩,畸形化的升学竞争,父母从幼儿入托就要以摇号的形式决定孩子是公立学校还是私立学校,面对的不单单是教学质量的差异还存在高昂的费用的生活重压,这种生活的压力会以某种形式转化给教师、学校,三者的脚力角逐必将对孩子成长带来负面效应,从教师体制当下改善,逐渐形成良性循环才能促进人本化的深化。

2.2 构建学生自我管理体系

自我管理与教育自主化是双生概念,此话题早已在教育界得到广泛讨论。苏霍姆林斯基曾言:只有能够激发去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自我教育就是培养学生自我性、主动性、抽象的归纳和理解能力,逐步成长成为教育自己的人。学生在成长途中不断体验自我教育的乐趣和成就,自省、自悟学习的真谛,而不是被迫填鸭式的知识存储器,这就与初衷背道而驰。如何构建学生自主管理体系,助力健康成长,本文将在以下三方面探讨:学生的自然属性、社会属性、精神属性。

首先,相信学生有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潜质和能力。传统教育的惯性运行下,说教式的弊端愈发凸显,不再适应时代的需求,不再是成年人来判断是非对错而后告知,而要学生自我感知、判断、分析、体验得出结论,在这个过程中,错误总会出现,但人生本就是不断试错的过程,不要因小错畏惧,裹足不前才是学生自我感知下应该获得的真知。这就需要教育者选择相信,相信且尊重学生,才能增强教育的亲和力、渗透力,构建良好的新型师生关系更有助于坚定学生的自律、自省的自信心。其次,增强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意识。“认识自己”是埃及太阳神庙门上的话,自我认识偏差是叛逆期的学生一意孤行的高估自己能力,是自卑学生能力的低估,均是不能充分认识自己的体现。真诚的分析认识自己,就要在生理、心理特点、思维特征、个人特长等方面全面衡量优劣,对自己有清晰的定位,避免盲目的跟风和顺从,不会好高骛远也不因某事而意志消沉,为正确的人生发展自觉养成反思的良好品质。在此基础上对自己的人生设计和规划成为自己的灵魂导师,一旦有了人生目标,眼中的光芒都将不同,顺境的沉稳处世,逆境的冷静执着,外界阻碍也会处之泰然,成功路上精神的指引力量胜过说教,来源于内心的力量才可能成为驱使行为,自觉成长的永动机,当然,学生规划和设计成长目标的过程不可或缺的就是其他学生以及教师的行为指引和心灵疏导,在一个奋发的团体中,有利于学生自觉、自省的养成和增强自我约束能力。最后,班级、学校等团体组织对学生自主管理体系的建立尤为重要。从组织管理队伍建设层面出发,在学生中开展选拔制度和轮换制度,开展民主选举、评议、公示等途径,明确分工,严明职责,让每一位学生切实融入自主管理体系中。

2.3 关注学生情感需求

关注学生是教育的第一步,在校内的关怀要向校外延伸,了解学生的家庭环境,提升家长在培养孩子过程中的参与度,学生在爱意的环境中学习成长,有助于提升教师的威信,俗话说,有情感的威信让人不愿违。教师的威严是关爱。

第一,教育的空间需要拓展。社区、家庭、企业、公园游乐场等一切可以利用的社会公共资源均可以成为新鲜的教育资源,利用节假日和学生分享假日规划,享受活动带来的乐趣,引导学生加入社区,从中学会奉献、学会做人、做事,体会到学习的价值。第二,有效沟通是建立在对学生全面关注的基础上获得的。师生发生冲突的根源就是教师不了解学生,教师不了解学生的异常行为举动的原因,不清楚行为背后的故事,误会在两者之间产生,换位思考的作用在此时必然要在教师心中根植,关注学生必然换位思考当下学生的心境,了解并及時沟通,有效的沟通是学生感受到关爱的初级体验。第三,教育必须争取家长的理解和有效配合。教育不是打小报告式的告知家长学生情况,更不是动辄家长会的责问,这无疑会降低教师的威信,家校联动式在采取方法上,事事考虑在前,提前沟通且换位思考。

参考文献:

[1] 张平.什么是最好的教育[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9.04.

[2] 蒲翠蓉.人性化教育,千万别走极端[J].二十一世纪教育思想文献,2007,(1).

猜你喜欢

人本化管理教育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以“人本化”管理模式促学校高效运行
面向人本化的高校教育管理的实践与探索
论国家主权维护与投资者保护的适当平衡
采用C—NCAP 2006年版管理规则
人本化管理模式在小学管理中的思考与实践
营销管理
2020未来教育新思维
“这下管理创新了!等7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