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课文教语言,用语言学课文
2020-06-08石翠花
石翠花
摘 要:生态语文阅读教学就是要保持语文学习的本味,组织学生在自然和谐、平等民主的课堂环境中探索文本的奥秘,感受语言、学习语言和运用语言。语文教师应该达成聚焦“用课文教语言,用语言学课文”的共识。
关键词:语言;生态语文
语文是学生学习语言的载体,语文课就是以语言为核心,以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来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实践活动。生态语文阅读教学就是要保持语文学习的本味,组织学生在自然和谐、平等民主的课堂环境中探索文本的奥秘,感受语言、学习语言和运用语言。语文教师应该达成聚焦“用课文教语言,用语言学课文”的共识。本文从抓住品词析句,积累语言;依托文本语言,学习表达;重视语言拓展,升华情感三方面进行论述。
1 抓住品词析句,积累语言
新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体验品味。语文课的人文,永远都是在语言实践的过程自然渗透,自然产生的。学习语言和体会思想是相伴而行的。小学教材课文中往往由重点词句直接点明了文章的中心,还有一些文章中的重点词句蕴涵着文章的中心。学生只要在阅读理解全文的基础上,对这些重点词句适当作些补充、更换或者想象,就能顺利地概括出文章的中心思想。这就是学习语文,感悟文章思想感情的有效策略。
例如:在教学统编教材六年级上册《桥》一课,我先引导学生品读重点语句,抓住“冲、揪、吼、凶得像只豹子”体味老汉的严格要求,接着,引导学生分析句子:“老汉突然冲上前,从队伍里揪出一个小伙子,吼道:‘你还算是个党员吗?排到后面去!老汉凶得像只豹子。”句中的“吼道”换成“叫道”,可以吗?为什么?让学生品味老汉焦急、恼火背后的那颗爱民之心。最后,出示句子:“老汉似乎要喊什么,猛然间,一个浪头也吞没了他。”想象:老汉如果能喊,要喊的是什么?学生通过感受到老汉坚持原则,舍己为人的党员形象。学生抓住重点语句听说读写,过程循序渐进,老汉舍已为人,视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的村书记形象跃然纸上,水到渠成。学生不仅会抓住重点词句品析人物性格,而且掌握正面描写以突出人物性格写作方法。
2 依托文本语言,学习表达
叶圣陶老先生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一篇篇课文其实就是一个个鲜活的教材例子。课文在选材构思,表达等方面独具特色,是引导学生学习语言,积累语言的范本,我们不能走过场戏,只注重对文本内容的分析,应该关注课文中出现的语言现象,教学生学习语言表达。这样,学生学语言和用语言紧密结合,拓宽语文学习的渠道,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例如:在教学《海底世界》时,我们要抓住中间的重点语句教学生写作,但不限于“总分结构”的写作特点教学,而且要深入了解作者选材的用意。我们可以这样提问:海底生物不计其数,为了描写动物各有各的活动特点,作者为什么选择海参、梭子鱼等动物呢?从而教会学生写作选材就要遵循选择各有特点的,互不交叉重复的,有代表性的原则,这样,才能使文章内容更丰富。然后抓住契机要学生写一次学校运动会,学生也会选择描写对象:跳绳的、跑步的、跳高的……男的、女的,描写因不同而丰满。
3 重视语言拓展,升华情感
理解语言知识,尽管口干舌燥,学生还是收获甚少。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就是让学生将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充分运用迁移规律,努力使学生先前的学习对后续学习产生积极的促进效应,是语言知识教学的一个重要的方法。无论是对语言知识的理解或者是运用都会起着重要的作用。
例如:教学《墨梅》,品诗人“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全坤”,抓住“清气”一词,引导学生理解“清气”即香气,王冕还有哪些含有香气的诗句呢?引用王冕《素梅 十九》中“平生固守冰霜操,不与繁花一样情。”和《白梅》中“忽然一夜清香发,散作乾坤万里春。”诗句理解诗。看似是學一首诗,实则要学会诗的迁移运用,接着提出问题,王冕借墨梅要表达怎样的清气呢?循序渐进地带领学生从诗歌描述的环境走向意境,又再通过王冕五次拒绝俗世功名的史实帮助孩子走进王冕的心境,巧妙地介绍给学生关于“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本诗实际上是借梅自喻,借物言志,表达王冕不向世俗献媚的高尚情操时。
总而言之,语文是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然而,语言文字的运用在实践的教学中其实是有很多维度和方式的。生态语文教育理念下的语文课堂教学,就是平等、和谐的环境中,为学生与阅读文本搭建平台,让学生能够深入地了解到文本内容,学习语言。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生态解读文本和写作,实现语文教学生态发展和学生学习生态发展。
基金项目:本文系全国教育科学“十三五”教育部规划课题子课题—小学生态语文课堂阅读教学流程的研究(课题编号:FHB180601—总课题组(2019)第057号)成果。
参考文献:
[1] 罗才军.语文问道[M],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2017.10.
[2] 黄忆春.生态主义课堂教学观的再思考[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20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