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青春期交往的“亚马逊”
2020-06-08徐静雯
徐静雯
“班里有一位女生对我表示好感,我也挺喜欢她的,我不知道如何与她交往”;“爸爸妈妈每天吵架,我都烦死了,真想离家出走”;“XX老师对同学总是大呼小叫的,我特别烦她,一上她的课我就头疼”,“我的好朋友这几天无缘无故地不理我了,而跟另外一个学习、体育等各方面都不如我的人打得一片火热。”“我有一个困惑,我学习好的时候,大家远离我,我成绩差的时候,大家瞧不起我,我该怎么办呢?”……以上是班级调查中收集上来的同学们遇到的交往问题。青春期交往问题时时困扰着这个年龄的孩子,是教育不可回避的话题。笔者结合多年的班主任经验,想谈谈这个话题,与孩子们一起冲出交往的“亚马逊”,点亮光彩的青春……
1 青春期交往困境的形成
首先,青春期的生理变化引起的心里变化。
生长发育有两个高峰期,第一个高峰期:受精卵开始发育—1岁左右;第二个高峰期:10—20岁,即青春期。一般来说,青春期的生理变化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1)身体外形急剧变化;(2)性机能发育成熟;(3)体内机能迅速健全。而这一变化通过直接和间接两种方式影响青少年的心理与行为表现。
其次,青春期心理特征带来的交往困惑。
中学生进入青春期后,自尊心和独立性都有明显增强,儿童时代的单纯、外露、天真逐渐消失,有时锁住自己的心门,变得难以沟通。青春期学生强烈希望摆脱父母的“监控”而成为一个独立的人,故心理学家霍林沃斯将它称为心理上的“断乳期”,这一时期学生的心理是渴望个性的力量强大而实际又比较脆弱的。另外,性心理的发育进入青春期,性意识开始觉醒,产生新的心理体验,表现为对异性的好奇、追求和向往。
由于上述的青春期典型心理特点,青少年在人际交往过程中的亲子关系、同伴关系和师生关系面临着种种困惑。
2 青少年人际交往的重要性
每一个人都是社会人,难以想象人离开社会将会是怎样的,人际交往能力就是能够在群体内与他人相互沟通并和谐相处的能力。卡耐基也说过,“一个人的成功只有15%是靠他的专业能力,而85%要靠人际关系和他的做人处事的能力。”可见,人际交往能力在一个人的成长乃至成功中的重要性。青少年的人际交往能力尚处于形成的阶段,他们的人际交往的重要性同样不容忽视。
第一,对学习、成长的重要性。
英国作家肖伯纳说得好,“如果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彼此交换,每人只有一个苹果;如果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彼此交换,我们每人有了两种思想,甚至多于两种思想。”在同伴的支持、鼓励、互助或者督促、监视和竞争的压力下,青少年学生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学习潜力。有研究指出,青少年学习技能不佳时,鼓励其与同伴相互交往,可能较大地提高学习成绩;相反,一位同学如果处于一种消极的同伴关系中,一贯被同伴拒绝冷落,那么会引起他的破坏行为和消极情绪,对学习产生否定态度,降低学习效率。
第二,对价值观形成的影响。
价值观是人认定事物、辨别是非的一种思维取向,具有稳定性和持久性,对动机有导向作用。价值观的萌芽始于少年时期,但此时还比较零散,只是有了某些意识。青年初期(14岁-18岁)是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期。价值观的确立在青少年的学习、生活乃至人生发展上发挥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如学习动力,青少年的学习动力以信念和理想作为支撑,而少年时期单纯的好奇心和兴趣已失去主导地位。这归根结蒂受其人生观的影响。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会使学生拥有坚定的理想信念、树立远大的人生目标并将其转化为强大的学习动力。
3 走出青春期人际交往困境
概括起来青少年的朋友圈主要分为三类——父母、同伴和老师。下面分别谈一谈青少年的这三重人际交往。
第一,青春期的亲子关系。
那么当亲子关系出现问题的时候,作为家长尤其需要做到的是懂得去倾听孩子内心的声音,与他们达成“共感”。同时建议家长们做到六个改变:变说教为身教;变命令为商量;变否定为肯定;变唠叨为关爱;变管制为放手;变主角为配角。作为班主任,我们也应该在学生的亲子关系上做适当的预防和干预,给予必要的引导,比如抓住时机向他们进行感恩父母教育,当他们遇到问题时引导他们见招拆招。
招式一、打开心扉主动交流。当孩子进入青春期后,父母会发现他们变得不爱说话了,有的甚至一回到家就去了自己的房间关上门,连同自己的“心门”也一起关闭了。此时的父母是很失落难过的,不妨把家长当作好朋友,饭前饭后,多八卦八卦学校的事情,一起分享喜怒哀乐。
招式二、创造机会交流感情。在家充分发挥小主人的作用,每周组织一次家庭活动,比如做饭、看电影、野外郊游、打球等。边休闲娱乐边交流,交流自己的学习感受或者小伙伴们,也可以交流父母的工作和生活,增进感情。
招式三、认真倾听相互理解。当被父母批评或责骂时,尽量不立刻反驳打断他们表达观点,试着平心静气地倾听,换位思考去理解他们,也许你会了解他们大发雷霆背后的理由。
招式四、控制情绪理性处事。与父母沟通不畅时,不随意发脾气、顶嘴甚至离家出走。这不是宣泄情绪最好的方式,失去理智有时会有不可挽回的后果。想发脾气时,可以终止谈话,双方先冷静,改日再谈。
第二,青春期的同伴关系。
同伴关系是指年龄相同或相近的儿童之间共同活动并相互协作的关系。它在儿童以及青少年的发展和社会适应中的独特意义是成人无法替代的。大家最关注的是男女生关系。
那么与异性到底该怎样交往呢?
首先,自然交往。正常的异性交往应建立在“消除不自然感”的基础上,男女同学之间不要仅仅因为性别原因就觉得不舒服或者不自然。对待异性同学就像对待同性同学那样自然,不刻意。
其次,适度交往。男女生之间的交往,分寸的把握很重要。即使萌生好感,也属于正常现象,不必惊恐不安,更无需相互取笑、伤害。
第三,真实坦诚。无论是对待同性朋友还是对待异性同学,我们的态度都应该是一样的。真实坦诚对待他人,才能收获友谊。
最后,我们要主动避免接触一些不好的外界刺激,例如一些不健康的网络、书刊、画报、影视作品、图片等。因为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这个时期的青少年有很强 的求知欲和好奇心,遇到新奇的事就要探究、弄清,别人越强行禁止,自己就越觉得新鲜,更想去揭开“谜底”。可是,这个时期我们的自我控制能力和认识能力还很差,如果不加以引导,很容易迷失自我从而走上错误的道路。
4 青春期的师生关系
师生交往是教师与学生之间进行信息交流、情感交流的交往过程。学生的大部分时间是在学校度过的,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展需要通过师生关系来实现。良好的新型师生关系表现为民主平等、尊师爱生、和谐相容。它决定着学校的发展风貌,同时对于当代的课程改革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作为一名教师,我们都明白“亲其师信其道”的道理,要赢得学生的信任与喜爱,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前提。如何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呢?这是值得每位老师认真反思的问题。
第一、尊重爱护学生。学生是具有独立人格的个体,作为老师,任何的教育行为都应该以尊重为前提,当学生能够感受到自己被尊重和被爱时,老师才能被学生们所接纳,此时所有的教育才能有效。
第二、民主平等交流。蹲下身來做学生的良师益友,让学生真正感受到老师不仅是他们学习上的导师,人生的领路人,还是他们心灵上的朋友,可以倾诉的伙伴。拉近了师生间的“心灵距离”,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才能更加得心应手。
第三、相信每位学生。相信每一个孩子都是一朵花,只是花期不同。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独特的一面,有自己的闪光点,老师是否有足够敏锐和深邃的眼睛去发掘它呢?给他们希望与期盼,他们会还你以惊喜,静待花开。
第四、严于律己,为人师表。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作为一名合格的教师,应努力做好学问,以充足的知识和品格来教导学生;更应严格规范自己的行为,做好典范,成为社会中的楷模。教师的教学过程,就是一个言传身教的过程,学生模仿的榜样,它将直接影响学生的道德品质和审美修养。因此,教师要肩负起“传道、授业、解惑”的重任,还需要不断吸收新知识、新信息,完善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