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堂案例”引发的思考
2020-06-08孙晓敏
孙晓敏
在学习陶行知思想时,先生有一番话我一直牢记于心:“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打到心的深处。”语文是一门充满了情感的学科,不仅仅表现在文本中,更体现在教育者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态度、情感——要对你的学生有爱心,与学生真正意义上“心心相印”。语文教学若离开了情感,则一切都无从谈起。
案例再现
师:谁来读读楚国人夸口卖盾的话?(此时,一学生站了起来)
师:敢于尝试的人永远是老师最欣赏的。
生:我的矛锐利得很——(众生笑,翁停,茫然地看着我)
师:(微笑)看仔细了,读一读卖盾的话。
生:我的盾锐利得很——
生二:读错了,读错了……哎呀!(底下响起了不和谐的声音)
师:同学们安静!每个人都会犯错误,可能他太紧张了,我们鼓励一下他。(底下响起了一阵掌声,片刻安静)
生:我的盾坚固得很,随你用什么盾都……(哄堂大笑,该生脸涨得通红,停止了朗读)
师:没关系,不用紧张,再来一次。
生:老师,我不读了。
师:怎么了?
生:他们笑了!
师:没关系,他们是在鼓励你呀,你一定能读好的。(听到我的话,几个笑得最厉害的同学克制住了自己,该生终于又鼓起勇气,读正确了那句话)
师:同学们,我为这名同学的勇气而感到高兴,他敢于向自己挑战。同时,我也看到了我们大部分同学良好的素质,你们对课堂的尊重,对同学的鼓励,让老师感动。(几个同学低下了头,正是原先笑得最大声的同学。)
从上面的案例来看,对陶行知“师爱”在教学中的运用得到了体现。
给孩子犯错的机会
陶行知曾说:“儿童不但有错误,而且常常有着许多错误,由于儿童年龄上的限制,缺乏经验,因而本身便包含着错误的可能性,因此教育者的任务除了积极发扬每个儿童固有的优点之外,还要根据事实,肯定他们的错误,从而改正他们的缺点。”在教学中,常常会发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在对知识的理解、掌握过程中犯下这样那样的错误。对于学生犯错,要予以理解,如果教育方法运用得不恰当,反而会适得其反。本案例中,学生在站起来朗读的那一刻就把老师提的问题搞错了,这说明他上课分心了。对于课堂来说他已经犯错了。但是他能够站起来主动朗读却说明他很勇敢,那么老师就应该加以表扬。在正确的问题面前,他又读错了,这样的错误是不经意间的,是他始料不及的,在同学们的指责与笑声中,他更需要老师的理解、原谅,这个时候,我给他一个尊重的空间,没有批评他,而是坦然地告诉大家:人都会犯错误,以缓和他在错误面前的紧张。
陪孩子走向正确
陶行知还说过这样一句话:“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中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一个人的能力有大小,但是都应该受到别人的尊重,教师对学生的态度无疑是影响和感染学生的很重要的一个因素。当学生在课堂上犯错之后,教师应善于捕捉时机,对他们的表现进行肯定和鼓励,用爱去萌发他们学习的信心和希望,用爱去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本案例中,翁少航在三番五次读错的情况下,面对同学们的指责与笑声,内心如同一棵刚发芽的幼苗,非常脆弱,几乎要放弃读书。这时,我适时鼓励,像一股动力督促着他前进,给他勇气,让他更加勇敢。在我的鼓励之下,他终于把句子读正确了。
笔者想起李镇西说过的话:“教师应使自己具备‘学生的心灵——用‘学生的大脑去思考,用‘学生的眼光去看待,用‘学生的情感去体验,用‘学生的兴趣去爱好。”教师应该站在学生的处境去想,当学生陷入两难的困境时,及时挺身而出,拉他一把,让他感受到“我能行!”
帮孩子重拾信心
美国著名教育家默逊曾说:“教育成功的秘密在于尊重学生。”苏霍姆林斯基也说:“学生的自尊心是一种非常脆弱的东西。对待它要极为小心,要小心得像对待一朵玫瑰花上颤动欲坠的露珠,因为在要摘掉这朵花时,不可抖掉那闪耀着小太阳的透明露珠。”这些思想与陶行知的师爱是相通的。笔者把智者的教诲渗透到语文教学中。案例中,面对翁少航几次都读不准,笔者并没有表示不满,也没有草率处理让他坐下,而是一次又一次地鼓励学生、帮助学生:读好这句话!在学生不愿意再读的情况下,也并没有“顺水推舟”让他坐下,因为如果学生不处理好这件事,说不定以后就再也看不见那课堂高举的小手。那么,在学生的学习路上,始终会有一个阴影在心头盘绕。最终,在笔者鼓励和坚持下,该同学正确、流利地读好了那句話,看到他紧绷的脸终于又放松了。
新课程倡导的师生平等、尊重学生,不仅是尊重学生的思维和情感,更应是对学生的宽容与体谅、帮助与鼓励,这正是陶行知“师爱”在教学中的最好体现。只有当学生得到最大程度上的尊重,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受到老师的“爱”,教学,才真正嵌入学生的生命历程;阅读,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学习。
(作者单位:江苏省江阴市华士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