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名著阅读研究
2020-06-08张德军
张德军
目前,部编初中语文教材在全国中小学已投入使用。教材的一个显著的特点强化了传统经典文化,让经典名著走进语文课堂是部编教材的一大亮点。教材强调了语文阅读的重要地位,有人甚至提出“得语文者得天下、得阅读者得语文”的说法。诚然,没有语文阅读的“厚积”哪有中高考的“薄发”。部编教材在名著导读上编排可谓独树一帜,处处体现编者弘扬经典名著的理念。由此可见,在新形势下,如何有效地指导学生进行名著阅读,这是每一位语文老师义不容辞的责任。笔者根据名著阅读教学的特点和多年的教学实践,对名著的教学做了一些有益地探索和尝试。
部编版名著导读的板块特征
部编版教材的名著导读显著特点是:名著导读分为“教材指定必读”和“自主推荐阅读”。每学期安排2篇必读篇目,辅以4篇自主篇目以及若干拓展阅读文章。阅读篇目与传统的精读课文互相配合又自成体系,如八年级上册的《红星照耀中国》,它是纪实性的文学作品,阅读纪实性名著和八年级上册新闻消息单元互相配合,再配上自主推荐阅读报告文学《飞向太空港》以及王树增的纪实性作品《长征》。这样能让学生全面了解新闻类作品的特点,获得较为系统的认识。其次所选名著主题鲜明,都是有价值充满正能量的经典作品,能从多方面对学生进行思想品质教育、艺术熏陶和人生启迪。此外,编者将名著阅读与方法指导结合起来,而阅读方法指导恰恰又与单元阅读教学的训练契合,可谓相得益彰。如阅读《红星照耀中国》这类纪实性作品,要清楚地把握作品熟悉的事实,利用序言、目录迅速地弄清事实发生的前因后果,发现线索,弄清作者的态度和由此获得的启迪。
名著阅读教学现状
尽管各地“双语阅读”轰轰烈烈地开展并不断地推进。但阅读的效果却不尽理想。在推进的过程中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它制约着整体阅读质量的提高,与编排者的初衷是有距离的,主要存在以下问题:浅阅读,缺乏必要地重视,人人都说阅讀名著好,有利于语文综合素质的提高,但在具体时间的分配上就显得捉襟见肘,时间得不到保证,名著阅读得不到应有的重视;有效性缺失,有很强地功利性,应付考试,不求读得透,只求考得高,这样的阅读只能是流于形式,收效甚微,与设计者的初衷相差甚远;名著阅读碎片化,教者急功近利,将名著肢解为若干知识点板块,讲究短平快,学生起早贪黑搞突击,背知识点。这些现象确实以这样或那样的形式存在于我们的教学中,需要引起高度地重视。
名著阅读的应对策略
针对存在的问题,作为语文教育工作者首先要提高认识,思想上引起重视 要正确地理解编者意图,学纲读本积极钻研,领会其精神实质,对阅读要求要了然于心,站位高,这样指导学生阅读才得心应手。努力营造读书的氛围,激发学生名著阅读的兴趣。变“要我读”为“我要读”,让名著真正地走进学生的生活,让学生真正成为名著的主人。
根据名著导读的版块特点,开展针对性教学 让阅读课“活过来”并“活起来”。认真上好名著读前指导课,读后展示课,经典章节鉴赏课。精心设计活动,强化对名著的理解。阅读指导课,为学生理清名著的结构脉络,知识框架。主要包括文学常识、作品链接、背景介绍、主要情节、内容概括、人物形象、主题发掘,让学生获得较为完整的感性认识,为学生构建知识网络。
如七年级上册名著导读《朝花夕拾》,这是鲁迅先生的一部回忆性的叙事散文集。指导这部名著阅读时,首先从激发兴趣营造氛围上做文章。题目的设计形象生动,晚上拾取早上的花朵,富有诗意富有文采,点明了名著的主要内容。由于作品的年代久远,与今天的读者有隔膜,所以导读安排的训练点是消除与经典的的隔膜。其次指导学生看目录,读目录。思考作者写了哪些人,作者对他们的态度如何。整个作品的主题是什么。诸如其类的问题启发学生思考,通过小组讨论、合作探究、教者点拨。学生基本能理清问题,获得知识。
《朝花夕拾》由10篇既相对独立又有内在联系的文章组成。大致分三类:一是讽刺丑恶现象,如《狗猫鼠》《二十四孝图》《无常》《父亲的病》,这类以议论为中心,作者的态度是批判旧道德;二是怀念师长故人,如《阿长与<山海经>》《藤野先生》《范爱农》,这类以写人为中心,歌颂普通人的优秀品质;三是追忆旧时生活,如《五猖会》《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琐记》,这类以写事为中心,作者对旧事的眷恋和一些事的反感。主题可以发掘概括为“温馨的回忆,理性的批判。”这样学生就获得了一个相对完整的整体认识。最后,因势利导,由面及点进行概括。
开展活动,强化阅读效果 阶段性开展读书成果展示会、精彩篇章鉴赏会、“我与名著共成长”征文比赛、名著手抄报专刊、名著阅读竞赛。通过这些活动推进,检阅阅读效果,让学生获得阅读的成就感,体悟“我阅读、我成长、我快乐”,从而使名著阅读工作真正扎实有效的开展,真正彰显传统文化经典名著的艺术魅力,使名著阅读真正实现它的价值,让学生受益终身。
(作者单位:江苏省滨海县笫三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