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课堂中培养环保意识的有效策略
2020-06-08刘丹
刘丹
摘 要高中生物是一门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学科,通过学习生物可以加强对生命现象和生命规律的认识,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懂得人与环境和谐发展的重要性,因此生物教学中在高中学科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鉴于此,本文从以下三个方面对高中生物课堂中培养学生环保意识的有效策略进行了分析,从而让学生体会生物课堂教学的意义,以此更加努力地学习生物课堂知识,提升自身的整体水平。
关键词生物;环保意识;高中生
中图分类号:G257.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20)09-0114-01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环保意识的培养成为目前教学的主要重点,这一教学方向的确立成为社会文明进步的一种标志。尤其是近年来毒奶粉、水污染以及地球变暖使得海平面上升濒危物种越来越多等事件的发生,给地球带来了威胁,所以环保意识的培养成为势在必行的教学任务。那么如何在高中生物课堂中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提升学生的生物素养呢?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对此进行了探讨,以期为广大教师提供一定的教學参考。
一、依据教材内容,加强环保认知
教材是课堂教学的依据,并指明教学的方向,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注意分析教材内容,将教材中有关环境保护的内容进行整理并加以讲解,使生物课堂与环境保护意识联系起来,最终在课堂中加强学生的环保认知,使学生从自身做起,保护一草一木,对垃圾进行分类,从而使环境不被破坏,为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做出努力。
例如,在教学《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这一课时,为了让学生理解种群、基因频率这些概念,于是笔者将桦尺蠖这一案例讲述给学生,使学生明白生物在面对环境改变时,会进行基因突变而适应环境,最终将自己的种群保存下来。再如,非洲野象一直在被人类捕杀,象牙等器官的买卖成为一种盈利手段,多年后,大象为了保护自己的种群不受人类的杀害,小象出生后不再长牙,开始人们很不理解,为什么越来越多的野象不再有牙齿。后来经过不断地反思和分析得知这一令人惊讶的结论,这一现象的发生给人类敲响了警钟。通过这些知识的讲解,让学生加强对生物进化的理解,并深化对环境保护的认知,从而从自身做起树立环保意识,为地球的发展贡献力量。
二、引入生活素材,感知环保必要性
生物课堂与生活密切相关,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将生活中的现象和生命规律引进课堂,使学生在教学的过程中体会环境保护的必要性。教师在引入生活问题时,注意不能只是将消极的负面现象展示,给学生带来危机感,还要将生活中一些积极的现象和正确环境保护措施展示给学生,给学生树立导向和学习信心,使学生认识到环保的必要性,以此树立环境保护意识。
例如,在教学《人类遗传病》这一课时,笔者可以将一些水资源的污染、雾霾天气等现象给人类带来的疾病问题讲述给学生,使学生明确环境问题给人类的健康带来的影响,并且通过遗传还会涉及到人类的子孙后代。通过教材内容的讲解,使学生感受环境保护的必要性,以此努力地学习生物知识,立志保护环境。再如,在学习《基因工程及其应用》这一课时,笔者为学生讲解了农田在长期使用农药后破坏了生态平衡,且农药的残留给人畜带来了危害,而将基因工程应用在农田,不仅使得庄稼具备抗虫、抗病毒和干旱等多种特性,且提升了产量,解决了农田种植问题,从而促进人与环境的和谐发展。总之,通过引入生活素材,使学生对环保进行了深入探讨,体验了环保的必要性。
三、开展实践活动,体验环保过程
教师除了给学生讲述课堂知识之外,还可以带领学生参与实践活动,使学生在实践中感受环境保护的迫切性,并从自身做起,大力宣传环保思想,主动参与环保活动,最终通过不断地宣传让社会群体懂得保护自然,保护环境,为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注意实践活动的设计内容,保证每位学生都得到提升,以此体验环保过程。
例如,为了让学生体验环保过程,笔者带领学生参加了社会实践活动——种树,通过种树让学生体会树木在抵抗沙尘暴中的作用,并在亲身参与环保活动的过程中科普环保知识,从而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体验环境保护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再如,为了让学生完善环保体验,笔者带领学生参与了市区的环保科技园,让学生树立“废旧回收,变废为宝,循环资源”的理念,并在参与中拓宽眼界,使他们将园中的实物与生活进行联系,从而使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懂得在生活中如何为环保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以此完成生物课堂教学的要求,保护环境,促进人类的可持续发展。
综上所述,环境保护意识的培养是生物课堂教学的重点,也是社会发展的要求,所以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时注意将生活实际问题引入课堂中,使学生体会环境保护的必要性,最终使学生以身作则,不做对环境不利的事情,并主动呼吁身边的人采取措施,努力保护环境。从而使学生在生物课堂中不仅能够掌握基础知识,同时培养自身的社会责任,发展自身的核心素养,为成为社会主义接班人而努力。
参考文献:
[1]张微.如何将环境保护意识渗透到高中生物教学中[D].辽宁师范大学,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