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奖励机制

2020-06-08杨丽华

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 2020年60期
关键词:计分奖品机制

杨丽华

“水不激不跃,人不激不奋”“重赏之下必有勇夫”。行为科学也认为,一个人在没有奖励机制的刺激下,他的能力仅可能发挥到20%-30%,如果有正确而充分的奖励机制刺激,他的能力就可能发挥到80%-90%,甚至更多。这些都说明奖励机制如果能得到有效的运用,它是能发挥巨大作用的。同样,如果在班级小组合作管理中能够正确运用到奖励机制,老师管理起学生来也更轻松、更得心应手,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何在班级小组合作中制定及开展简单有效的奖励机制呢?通过这几年在教学生涯中的探索与实践,我逐渐摸索出了一套方法,下面就如何制定有效的奖励机制谈一谈自己的想法。

一、科学分组

在安排座位时,我们必须遵循合理分配的原则,尽量使组内成员各方面都达到均匀,首先把班级的学生分为若干组,一组大约4-6人,把学生分为A、B、C、D等级,当然这个等级的划分我们老师心中有数就好,不需要跟学生明说。A等级学生作为组长,B等级学生作为副组长。A等级的学生是学习成绩和个人能力都较优秀的人,B等级的学生是学习成绩较优秀但个人能力较差的学生,C等级的学生是学习比较吃力、需要帮助,但又比较乖巧的学生,D等级的学生是学习成绩和纪律性都较差的学生。把不同类型的学生分成一组这样既为了保证公平也是希望利用生生结对,锻炼学生们的团结协作能力,通过以好帮差、以点带面,实现班级的共同繁荣。

二、奖励办法

这个奖励制度主要是针对小组合作进行的,但小组中存在学生个体差异性,所以,奖励采用小组与个人相结合,这样既能锻炼学生们的团队合作精神,又能激励他们发挥个人能力。

1.团队合作

在黑板上我专门空出一块地方作为学生们的小组评比栏,评比栏的制作及操作也很简单,几条线条画成表格,用磁力贴代替小红旗或者小红花,小组每回答对一个问题就把磁力贴往上移动。每次数学课上,学生们针对我提出的问题先进行小组讨论,然后再进行反馈,我会根据学生们的反馈进行评价,而我的评价也分为以下两种:

(1)A、B等級小组成员凡回答对问题向上移动一格;如果是提出独特的见解就向上移动两格;而这个“独特的见解”要老师把握,一般情况下如果他们的见解有亮点即可。

(2)C、D等级小组成员凡回答对问题向上移动两格,这种做法是为了鼓励这两个等级的学生大胆踊跃发言,也是为了避免造成A、B两个等级的学生一言堂的现象。

在一节课结束后,根据黑板上评比栏的评比结果,前两名小组的小组长在班级文化墙的批评栏上贴上一面小红旗。然后以半学期为一个时间点进行总结,对前两名的小组进行表彰并发放奖品。老师也可以根据学生人数灵活调整获奖的小组,我的获奖人数是以班级50%的学生为基准。这样人数既不会太少也不会太多,学生的期待值也比较高。

2.个人能力

个人评比主要是围绕学生个人能力来展开的,个人评比比较简单,以积分的方式进行。每个小组由A等级和D等级的学生担任计分员,我在开学初就发放记录本给他们,让他们根据我在黑板上评比栏的记录来登记分数,根据学生的回答如果我是向上移动一格,计分员就为该同学加1分,如果是移动两格就是加2分。采用一组两个计分员就是为了防止计分员出现失误引起不必要的纠纷,如果两个计分员的分数不统一,采用分数高的那一个。

个人评比一学期总结三次,分为开学第一个月一次。期中一次,期末一次。开学一个月后评比一次是为了让学生尝到甜头,刺激他们的好胜心,为接下来的评比做铺垫。而奖品的兑换是按个人积分来进行的,基本上人人都能获得奖品,而奖品的多少就要看个人的能力和努力了。这样就避免了颁发奖品时的尴尬,不会落得几家欢喜几家忧的局面,也可以更好地激励学生,激发他们的竞争意识。

三、奖品

要确保奖励机制的顺利运行,不可或缺的是奖品,获得奖品才是学生们努力的动力,所以选择奖品也是关键的,如果奖品不够有吸引力,学生就会出现动力不足,那么,我们煞费苦心制定的制度就会出现运转不良或者运转不下去的局面,这样就达不到我们的目的。因为奖励的对象是小学生,所以奖品也是根据小学生的特性定制的。奖品分为小组奖品和个人奖品,小组奖品我一般会选择零食大礼包、玩具大礼包或玩具大礼包,一个礼包就是一个小组的奖品。而个人奖品准备的则是比较多样化的,有零食、文具、小玩具、书等,不同的奖品需要不同的积分,学生可根据自己的积分自由兑换奖品。

采用小组评比与个人评比相结合的方式能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竞争意识。利用生生结对,让优生带动中下层学生,让优生帮助和监督中下生,实现共同进步,这样学生在教育活动中的主导作用也随之提高,同时也为老师自己减负。

猜你喜欢

计分奖品机制
一体推进“三不”体制机制
高级教师评审倾力一线教师
FTA中的环境协调机制
FTA中的环境协调机制
当前犯罪计分考核问题分析
皮革机制
有心与无意
夺宝园
发奖品巧算账
艺术需要公共环境参与的中介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