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提高信息技术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2020-06-08丁子攸

成才之路 2020年14期
关键词:信息素养教学方式有效性

丁子攸

摘 要: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对教师提高信息技术教学的有效性提出更加严格的要求。有效的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要求教师运用合理的教学模式,巧妙设计教学任务,整合交叉学科知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促使学生理解知识,掌握技能,并能利用信息技术来辅助其他学科学习和进行终身学习,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关键词:信息技术;有效性;教学方式;信息素养

中图分类号:G633.67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3561(2020)14-0139-02

当前,人类已经进入信息时代,信息技术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并逐步改变着人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方式。随着社会对信息技术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信息技术课程已经越来越受到重视,学校与教师也在不断探索适合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新策略和新模式,提高信息技术教学的有效性,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本文结合教学实践,对提高信息技术教学的有效性进行深入探讨。

一、运用各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求知的基础动力。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教师为了达成教学目标,要充分了解学生的身心特征和认知需求,并且有针对性地做好引导,抓住时机去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产生学习与探究的欲望。例如,在对Windows系统的基本功能进行介绍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把当前的桌面更换成自己喜欢的图片,促使学生的注意力长久地集中在电脑桌面上。又如,在指导学生学习PPT制作時,可以让学生选择不同的模板,利用不同的要素制作出更多内容丰富的PPT作品。这样的趣味性教学引导方式,能够激发学生的主动性,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信息技术学习中去。

二、巧妙设计教学任务,增强学生的成就感

教学任务是引导学生巩固认知的必要因素,而备课则是教师针对教学任务进行设计的过程。为了达成实际教学目标,教师在设计教学任务时必须考虑学生实际的学习情况,结合学生的思维方式与喜好等去制定教学任务。教学任务要尽可能贴近学生的思维模式,以学生能够理解的方式呈现给学生,让学生能够通过教学任务循序渐进地掌握计算机理论知识与实践技巧。例如,在学习PPT幻灯片制作时,教师首先让学生完成最基本的制作任务,包括基本的文字与图片形式幻灯片,然后再逐渐增加内容,包括艺术字、模板、特效等功能的应用。用这种循序渐进的方式学习PPT幻灯片的制作,学生掌握了学习主动权,对相关技巧掌握得更牢固,也会感受到更加强烈的成就感,进而激起更高的学习热情。

三、整合交叉学科知识,引导学生学以致用

信息技术与语文、数学、英语等许多基础学科有一定的交叉性,这些学科是信息技术教学的基础。比如,信息技术基本的编程离不开英语,因为指令当中包含了大量英文内容,其他学科在信息技术体系中的渗透也是十分深入的。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教学目标之一便是整合各个学科,让学生从多个方面去获取信息知识与技术。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在巩固性的练习过程中完成知识的整合优化,将一些其他学科的知识整合进来,使其对信息技术的掌握更加全面,为跨学科应用奠定基础。同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以致用,将所掌握的信息技术知识用于解决其他学科的问题。另外,教师应当要求学生明确学习目标,不要盲目融合多学科的知识,对整体教学内容有所涉及后再进行拓展。例如,在引导学生学习绘图功能时,教师可以普及一些绘画的技巧,包括如何制作阴影等等,这便是知识的融合。

四、培养主动学习意识,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主动性是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必要素养,培养学生主动学习信息技术的习惯,是信息技术教学中一个重要的环节。教师可以利用任务驱动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习惯,学生只有形成了习惯,才会有自主探究的意识,有学习的主动性。鉴于每个学生的信息技术水平存在差异,教师首先要做好教学分组,依照学生的个人情况制定针对性教学方案,满足每个学生对信息技术学习的需求。另外,探究性的引导是教师为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必须要考虑到的要素,教师要针对每一组学生去制定不同的探究任务,让学生从不同的方向出发去展开知识探究,进而发现更多知识,掌握更多技术。例如,针对基础较为薄弱的学生可以将基础的技术应用设置为探究课题,让学生通过不断的探究去强化基础,之后再针对更加复杂的技术开展进一步探究;而对于基础较为扎实的学生,则可以布置一些挑战性的任务,让学生因任务的难度而感受到一定的压力,进而转化为动力,因为基础较为扎实的学生会更加倾向挑战性的学习方式,他们能够感受到更强的成就感。

五、树立分层教学思想,帮助学生消化知识

所谓分层教学,不仅仅是指针对学生的分组,其所包含的意义十分广泛,包括教学内容需要分层,教学方法需要根据学生的情况去分层,教学任务也要以学生的实际情况为基础进行分层。教师要树立分层教学的思想,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做针对性规划,避免以统一的基准去规划教学。在对学生完成分组之后,教师要对不同小组学生的教学内容、教学任务以及教学方法进行针对性设计,实际的设计过程中要将各方面信息进行分解,之后再整合成一套整体方案。例如,在学习Flash制作的过程中,对于班级当中各个小组的学习起点设置应当有一定差别。对于有一定绘画基础和能够熟练应用绘画程序的学生,起点可以更高一些,而对于基础较为薄弱的学生,则应当首先从绘图技巧开始,之后再拓展到Flash制作,这样会更加自然,避免学生感到难度过高,避免学生以一知半解的状态进入下个阶段的学习。分层教学,会使所有的学生都有成就感,激发出他们进一步探索的激情和信心,从而达到因材施教的目的。

总之,信息技术作为信息社会背景下教学体系当中的一个重要科目,对学生未来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教师应该在信息技术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不断优化信息技术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教学氛围,不断学习充电提升教学能力,重视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重视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吸收更多知识,掌握更多技巧,并能够利用信息技术来辅助其他学科学习和进行终身学习,这样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一定会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1]崔志强.新课标下的初中信息技术教学初探[J].中学课程辅导,2011(08).

[2]江北战,明章,毛昕,韩凝华.中小学信息技术课教学问题解析[J].中国电化教育,2003(05).

[3]刘忠,张学河,杨芳,胡燏.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有效性研究[J].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06).

[4]林娟.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J].当代教研论丛,2018(11).

猜你喜欢

信息素养教学方式有效性
高校钢琴教学方式拓展的思考与实践
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如何培养学生信息素养
关于导学案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学习能力的培养
“通信系统仿真”课程教学改革探讨
借助MOOC打造一门有趣有视野的信息素养通识课
探索不同教学方式 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船舶严重横倾时应急行动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