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课程游戏化背景下教育行为的改变摭探

2020-06-08丁丹

成才之路 2020年14期
关键词:主动学习课程游戏化幼儿教育

丁丹

摘 要:作为幼儿园教育质量提升的载体,课程游戏化的实施,需要教师将观察幼儿行为作为重要手段,追随幼儿经验,改变幼儿学习方式,支持幼儿主动学习。同时,还要注意打开时空,尊重幼儿的游戏权,保证幼儿主动学习的机会。

关键词:幼儿教育;课程游戏化;教育行为;主动学习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3561(2020)14-0098-02

课程游戏化是提升幼儿园教育质量的载体。课程游戏化的核心是让课程更加贴近幼儿的最近发展区,贴近幼儿的学习规律,贴近幼儿的生活,贴近幼儿的兴趣与需要。要理解课程游戏化,就要从提升教育质量的高度来理解,更要从幼儿发展上来理解,还要从如何学和如何教来理解。为此,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把观察幼儿行为作为重要手段

1.以观察记录为依据支持个性成长

观察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比较持久的知觉活动。观察的目的是通过观察幼儿的语言、行为、表情,记录对于幼儿学习与发展具有典型意义的关键事件,分析幼儿的学习特点,把握幼儿的最近发展区,了解幼儿的兴趣,将幼儿的需要放在首位,发现幼儿的个体差异,从而形成富有个性的支持策略。

2.以观察记录为依据兼融生成与预设

课程建设的最终目的是让课程更加贴近幼儿的最近发展区,贴近幼儿的学习规律,贴近幼儿的生活,贴近幼儿的兴趣与需要。幼儿是一个极具生长力的个体,不是一成不变的。幼儿的发展受各方面的影响,是无法掌控的。如何在幼儿的发展行为中捕捉到共性和个性的事件以及兴趣所在,需要通过观察记录中的事件对幼儿心理、能力、兴趣进行分析,提取贴近幼儿最近发展区的人、事、物,有效地将生成与预设相融。

3.捕捉案例可以立体解读幼儿,形成跨领域的教学模式

案例的收集过程可以使教师的观察聚焦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内容上,可以提高教师对幼儿典型行为的敏感度,使教师能立体地解读幼儿,能将幼儿的行为与正在发生的学习联系起来,使教师们能从幼儿的行为中看见幼儿的学习,发现幼儿的发展,从而将幼儿的行为作为教育活动的起点,融合各领域知识,使教育的手段和策略追随幼儿,使教育活动更加有效。

4.有效提炼案例,全面解读幼儿,提炼共性,形成集体活动话题

教师们可以对照《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分析、归纳同年龄段幼儿的学习方式和发展状况,发现本年龄段、本班幼儿的最近发展区,以便于提炼出幼儿在一个阶段、一个时间节点上所需的成长支持,从而预设相关活动,通过分享、探究、讨论等形式答疑解惑,支持成长。

二、追随幼儿经验,改变幼儿学习方式,支持幼儿主动学习

1.科学的游戏环境是改变学习方式的基础

第一,充分利用空间。教师要审视班级的每一个角落,打破班级实体围墙,充分利用班级前后过道的空间,让每个空间都能成为幼儿自由、自主游戏的场所。第二,科学安排游戏区域。一是要善于利用班级条件,将桌椅合理摆放;二是要尽可能按活动音量大小分区:将较安静的区域安排在室内,相对会发出较大声音的区域安排在靠近门口的地方,需要安静的半封闭阅读区则安排在采光较好的窗口位置;三是要关注区域与区域之间的交互使用,关注幼儿与环境的互动。

2.区域活动是幼儿主动学习的有效載体

第一,区域游戏内容来源于幼儿。一是观察。区域创建灵感的萌发关键来源于对幼儿行为和发展水平的观察,教师要善于倾听幼儿的交谈,及时捕捉幼儿的兴趣热点,适时介入与引导,有意识地将幼儿的兴趣点转化为集体的兴趣面,引导幼儿主动创设相关区域。二是兴趣。兴趣广泛、持久性差是幼儿的年龄特点所决定的,教师应善于捕捉幼儿的奇思妙想,生成新的活动,以延续兴趣,增强持久性。第二,区域游戏材料适合幼儿。材料提供的层次最能体现区域游戏的特质,它改变了集体游戏课程统一要求的操作,兼顾到为不同水平幼儿提供活动的机会,让所有幼儿都能在自己的水平上得到发展。材料的层次性体现为两个维度,一是为相同年龄段不同发展水平的幼儿提供投放材料的层次,二是为不同年龄段的幼儿投放材料的层次。教师在投放材料时,不仅要有明确的目标意识,还要给幼儿提供多样化的选择,因为幼儿不可能通过一种材料就能实现发展,必须先要有量的积累,才会有质的飞跃。同种材料的投放,则需要遵循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的原则。第三,区域的创设尊重幼儿。一是参与。幼儿的前期经验对区域游戏的开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此,区域材料的摆放、氛围的渲染、材料的提供、规则的制定等都应让幼儿参加,充分尊重幼儿的意见。二是留白。在区域设置时,一定要留有空白区域,这个空白区域是“生成”的需要,是支持幼儿兴趣、满足幼儿需要、维护幼儿权利的空间保证。

3.生活活动是幼儿主动学习的重要途径

尝试一餐两点由幼儿自主完成,教师只是自助餐的服务生。要求:打破“安全”的束缚,用“怎么让孩子更具有自主安全意识”代替“孩子不安全怎么办”,用课程的思路去解决生活问题,尽量减少教师干预,支持幼儿制定自己需要的规则,让幼儿尝试自我服务、自我管理。一是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教师应仔细观察幼儿的活动,解读幼儿在活动中的行为,挖掘与课程相联系的环节,生成促进幼儿发展的课程内容。教师应了解幼儿的生活背景及生活能力的发展情况,分析幼儿的典型行为所表现出的最近发展区,制定适宜的目标帮助幼儿成长,不要越俎代庖、也不要拔苗助长,让幼儿成为学习的主人。二是规则大家定。在活动中培养幼儿的社会性可以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要善于挖掘活动中的教育因素,创造自主学习的条件,让幼儿在自我管理中提升社会交往能力。

4.周边资源是幼儿主动学习的鲜活内容

一是了解环境,为生成课程做准备。这个支架实际上是引领教师关注幼儿生活的环境,用幼儿的视角去看周围的环境,挖掘环境中幼儿感兴趣的人、事、物,为课程的建设创设资源库。二是追随幼儿的经验,预设课程内容。幼儿的周围生活是课程内容的来源,是幼儿的学习资源,但不是幼儿学习的最终结果。因此,收集课程资源的目的是做有准备的课程,对幼儿周围生活中感兴趣的现象、事物、材料、文化、民俗等进行筛选,预设课程内容,让幼儿在与这些环境资源的相互作用中获得发展。

三、打开时空,尊重幼儿的游戏权,保证幼儿主动学习的机会

1.建常规保证游戏

建立弹性的一日活动机制,必须要有几个常规意识。第一,要保证每天有3小时的户外活动、2小时的游戏活动。第二,每天教师主导发起的集体教学活动不超过1次,每个班级的户外游戏材料不少于5种,区域游戏时间不少于1.5小时。第三,各班的一日活动流程要形成一定的常规,不能一天一变。

2.在常规中见弹性支持游戏

一日活动流程的块面是固定形式,但在块面里的活动要体现弹性,将教师的引导、幼儿的等待控制在最小的范围,充分体现尊重和自主,让幼儿自主选择游戏、自由选择伙伴、自主决定活动,让幼儿按照流程自主安排自己的活动,让幼儿感受到自己能够掌控自己的活动,感受到被尊重。

总之,作为幼儿园教育质量提升的载体,课程游戏化的实施,需要教师将观察幼儿行为作为重要手段,追随幼儿经验,改变学习方式,支持幼儿主动学习。同时,还要注意打开时空,尊重幼儿的游戏权,保证幼儿主动学习的机会。课程游戏化的解读不在于字面上的理解,而在于落实,落实课程游戏化应始终在路上。

参考文献:

[1]王素红.幼儿园课程游戏化初探[J].青海教育,2019(10).

[2]谢梦怡,张新立.幼儿园课程的“游戏化”教学问题研究[J].成都师范学院学报,2019(09).

[3]丁月玲.完善课程游戏化体系提升幼儿幸福感指数[J].基础教育研究,2019(17).

[4]陈媛慧.幼儿课程游戏化教学需适时“瘦身”[J].小学教学参考,2019(24).

[5]刘丹丹.课程游戏化结合区域活动策略初探[J].小学教学研究,2019(17).

猜你喜欢

主动学习课程游戏化幼儿教育
关于幼儿园课程游戏化的思考
一日活动中课程游戏化的探索与反思
高中生物教学中学生主动学习策略研究
数字电路课程的翻转课堂教学及调研
如何有效利用游戏实施班级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