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本土资源改进地理实践力教学例谈
2020-06-08马玉春
摘 要:地理实践力教学需要从生活中挖掘实践对象和实践素材,需要结合生活创设实践活动的情境。在这个过程中,本土资源则成为必不可少的要素。文章以龙岩地区地理资源为例,对地理教学有效结合本土地理资源,培养学生地理实践力进行探讨。
关键词:初中地理;本土资源;实践力;挖掘;实践素材;学科素养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3561(2020)14-0092-02
地理实践力是指学生在地理考察、调查和实验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行为能力与品质,是学生必备的学科素养,侧重于对学生行动能力的考查。在地理实践力教学中,如何挖掘地理资源,跳出书本框架寻找新的地理元素完成实践教学,帮助学生在地理书本和生活实践中建立起联系,是地理教师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笔者认为,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选择学校周边的教学资源、地理事物,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环境中感受地理教学的实用性。
一、创设生活化情境,引导学生探索问题
地理实践力的培养不能仅依赖于课外活动,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也應有地理实践力培养的意识,运用各种有趣的情境为学生创设实践的环境,激发学生对地理的探索热情。在创设生活化的情境过程中,教师应以照片、视频为素材,以真实的资料信息作为参考资料,力求为学生创设真实化的情境,让学生尽快地融入到情境之中。教师要以生活中常见的问题为主,并结合本阶段的教学内容和学生地理知识储备,提出一些有探索价值的、并能与所学内容相关联的问题,以培养学生实践意识。
例如,在学习气候的相关知识后,学生对气候类型以及我国常见的气候类型与分布都有了一定的了解。然而,要想进一步巩固学生对气候知识的记忆和运用,仍需要教师借助情境模拟的方式为学生创造实践的平台。为此,教师创设了一个南北同学对话的情境:由教师扮演来自东北的学生,由几名学生本色出演南方上杭地区的学生。东北地区是温带季风气候,福建省上杭地区是亚热带季风气候,两地的景观、天气、人文都有很大差别。教师为学生准备了两个地区大量的对比图片和视频资料,由学生和教师以对话方式,结合图片资料分析讲述两地的气候,其他学生则从对话中进行直观感受,以加深学生对课堂所学的印象。
利用课堂时间开展实践活动,实际上是为学生创造思考和探索的平台,对课堂所学的内容及时消化巩固。因而情境的内容和形式选择一定要还原生活的本质,体现真实性。同时,情境创设不能流于形式,应当有始有终地完成某个活动,给学生最完整、最真实的实践体验。
二、组织社会化实践,引导学生应用知识
知识来源于实践,课堂实践活动只是培养学生地理实践力的一部分,要想帮助学生打开眼界,拓宽学生地理知识面,还需要走出课堂来到现实生活中探索发现,在社会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常用的地理实践方式是野外考察和社会调查,这两种活动都是学生比较喜爱的,对学生实践力培养能发挥重要作用。
例如,野外考察是通过对所在区域的实地观测和观察,对该区域中地理要素进行全面系统分析,可以得出相应的结论。野外考察优势之处在于学生能够亲自了解真实的地理风貌,可以自己动手运用一些工具寻找探索的内容,这样的活动真实,具有挑战性。福建上杭是典型的红色旅游城市,教师可以组织一场“红城的红色记忆旅游”活动,选择上杭古田会议旧址、毛泽东同志《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写作旧址、梅花山等地点作为野外考察对象,要求学生在考察之前先规划好旅游路线,制作野外考察计划,以培养学生地图使用能力和制定方案能力。
社会调查是学生运用谈话、问卷调查、个案研究等方法发掘社会问题,并且整理归纳这些问题,它主要考查学生问卷制作能力、调查走访能力、对资料整理归纳的能力,侧重于对学生思维逻辑和行动能力的综合考查。社会调查中,教师依然可以充分发挥本土资源的优势,将本土资源作为社会调查实践的对象。例如,在教学“河流”相关知识后,教师可组织“水体污染考察”的社会调查活动,选择上杭县蛟洋镇河流为调查对象,让学生采用分组走访的方式向沿河居民发放调查问卷,以对话交谈形式了解河流沿岸的变迁,以抽样调查方式采集河流样本,了解河流污染情况。通过这次活动,学生寻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掌握了与他人合作的技巧,感受到了团队的合作力量。
三、开发实践性基地,建立实践长效机制
地理实践力的培养依赖于课堂和课外开展的实践活动,但短暂的实践无法大幅度提高学生的实践力,因此,仍需要与地方机构建立长效合作机制,为学生开发长久性的实践基地,提供长久的地理实践平台。根据地理学科的特点,需要寻找一些地理性质较强的机构组织,如规划馆、博物馆、道路交通单位等,与其建立长期合作机制,定期组织学生参观和走访,更新学生地理知识,开阔学生视野。同时,为有效增强学生地理行动能力,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下乡参与农业劳作、考察周边景观等,带领学生走进地理的第二课堂。
例如,2019年末,“龙岩地质公园”正式入列“世界地质公园”候选地。因此,学校可与“龙岩地质公园”建立长期合作机制,为学生地理实践提供平台。“龙岩地质公园”所属区域主要由冠豸山、梅花山(含中国虎园、古田会议会址群)、紫金山、新罗江山黄连盂等4个景点组成,范围2 175平方公里。它们以梅花山大型复式花岗岩体、冠豸山巨厚红层沉积和丹霞地貌以及紫金山超大型斑岩——浅成低温热液铜金矿床为主要特色。如此之大的景点范围,给中学地理研学提供了一个大型研学之处(其实,“龙岩地质公园”部分景区已经是龙岩市中小学生校外实践基地之一),为学生地理实践力培养提供了有效的学习平台。
地理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教育方式已经无法适应新时代地理教学的需求,建立长久有效的地理实践机制才是提高学生地理综合素养的关键。
综上所述,地理教师应结合地理学科具有较强实践性的本质特征,跳出书本所设定的思维框架,多从生活环境中寻找地理教学素材,将生活要素融入地理课堂之中。要积极利用地区资源,并设计一些符合地理学习特点的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走出校门,走进社会,利用丰富的课外实践锻炼学生思维能力,提高学生行动水平,为国家培养高素质的综合型地理人才。
参考文献:
[1]范含信,范逸丰,袁飞林.研学活动培养初中学生地理实践力的实践与思考——以上海市崇明区前哨学校“非典型旗形树”研学活动为例[J].地理教学,2019(03).
[2]熊松泉,汤国荣.基于地理实践力培养的研学课程开发探索——以校本课程《诸暨八亿年》为例[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8(17).
[3]马玉春.例谈初中地理理论与实践教学中的核心素养培养[J].中学课程资源,201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