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2010—2019 年我国媒介素养教育研究的现状与进展

2020-06-08李炜张玉荣张妍

西部学刊 2020年7期
关键词:媒介素养教育进展现状

李炜 张玉荣 张妍

摘要:基于媒介素养教育是培养媒介化社会的合格公民这一视角,以 2010—2019 年 CNKI 核心期刊和 CSSCI 期刊相关研究文献为样本,经研究发现我国媒介素养教育研究呈现研究视角的多元化、研究方法的多样 化、教育对象的全民化和跨学科教育的融合等特点,研究方法主要有个案研究法、问卷调查法、深度访谈法等。 媒介素養教育研究的关注点已逐步转向全民的基础素质教育。

关键词:媒介素养教育;进展;现状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CN61-1487-(2020)07-0138-04

媒介素养(MediaLiteracy)的概念诞生于 20 世纪30 年代的英国。在过去近九十年的时间里,人们对于媒 介素养的认知和讨论随着媒介形态的变化、媒介影响力 的提升和媒介功能的拓展不断加深。进入 21 世纪以后, 全球网络化进程的加速和传媒科技的进步使媒介逐步渗 透到人类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如何正确地认知、理解和 使用媒介成为现代公民的基本素养。媒介素养是指人 们面对不同媒体中各种信息时所表现出的信息的选择能 力、质疑能力、理解能力、评估能力、创造和生产能力以及 思辨的反应能力 [1]。世界各国的学者虽然对媒介素养的 定义不尽相同,但都基于这样一些前提:所有媒介的信息 都是经过选择、加工、传播的;媒体必定持有一定的观点 和价值判断;媒体传播会影响公众对于信息的价值判断; 媒介本身包涵一定的文化取向。

媒介素养为运用、分析、评估、创作和参与媒介信息 提供了构架,是 21 世纪教育的重要内容。媒介素养教育 是指导受教育者正确地理解、建设性地使用大众传播资 源的教育,其起点和归宿是培养合格公民。本文在梳理 我国过去十年间对于公众媒介素养的研究对象、研究主 题与研究方法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究我国媒介素养教育 研究的进展和现状。

一、以媒介素养为基础的研究

(一)基本情况

自 2009 年微博元年以来,我国社会化媒体发展迅 速,公众可以接触到的媒介及其信息大大丰富,媒介素 养的重要性日渐凸显。2010—2019 年的十年间,学界和 业界对于“媒介素养”的研究,无论是从研究的角度、 研究的主体,还是研究的方法都在不断延伸拓展。我们 在 CNKI 中国学术期刊网络版总库,以“媒介素养”为 关键词,时间设置为 2010—2019 年,来源类别设置为核心期刊、CSSCI,共检索到 1081 篇相关文献,剔除一稿 多发的稿件和新闻、广告等无效稿件,得到剩余有效文章 1010 篇。再用相同的检索及删选方法,得到 2000—2010年的相关文献为 463 篇。近十年来,我国媒介素养研究 的文献数量呈快速上升趋势,媒介素养成为数字化时代 公众素养的重要议题。从发表的刊物来看,发表媒介素 养相关研究的核心刊物居于前十位的依次为《青年记者》《中国广播电视学刊》《新闻战线》《现代传播》《新闻爱 好者》《新闻知识》《传媒》《新闻界》《当代传播》和《新 闻广角》,均为新闻传播领域的期刊。

(二)研究内容

面对多元媒介生态环境,媒介素养教育已然成为一 个重点。那么如何开展媒介素养教育?目前媒介素养教 育开展的效果如何?不同群体需要什么样的媒介素养教育?在公民素养的教育导向下,关于媒介素养的研究也变得更具问题意识。综观近十年来的相关文献,我国关 于媒介素养的研究视角更加多元,研究的内容更加丰富, 研究的方法也呈现出多样性。

一是以素养主体为视角的研究。我国媒介受众的基 数较大,所受教育的程度参差不齐。十年间传播技术的 快速发展促生了一大批受众喜爱的新媒体样态,如网络 直播、短视频、网络出版、在线教育等。这使得我国关于 媒介素养的研究对象包罗万象,呈现出细分化的态势。

按照受众的职业区分,可分为针对编辑、记者、主持 人、教师、医生和高校辅导员等职业群体的媒介素养研 究。如周志平的《媒介融合时代下的编辑素养研究》、纪 楠的《大数据背景下记者媒介素养的提升》、孙良的《意 义建构路径——媒介融合背景下主持人媒介素养论要》、 李谋冠等人《大学教师媒介素养教育研究:现状及对策》、 孙良的《网络环境下医生社会形象的重塑与提升》、高国 伟的《网络环境下高校辅导员的媒介素养培育》等。按 照受众所处的地理环境,可分为城市受众和农村受众的 媒介素养调查研究。如黄超等人的《我国沿海三大城市 受众群体媒介素养状况》、陈晓慧等人的《农村受众媒介 素养现状及培养策略研究——基于中国东北地区农村受 众调查的视角》等。

少数民族也是媒介素养研究的重要关注对象。如陈 洪波《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城乡青少年媒介素养与价值观 念耦合研究——以广西壮族自治区为例》、王韡龙等人的《甘肃少数民族地区媒介素养教育研究——以保安族聚 居区积石山县为例》等都关注到了少数民族地区公众媒 介素养形成的特殊性,少数民族地区的媒介生态、历史文 化、价值观念等都是影响媒介素养的重要变量,要采取科 学的教育手段,同时加大教育的政策扶持和资金保障力 度 [2][3]。

媒介素养教育的发展是人类理解媒介和文明进步的 新维度。在不同媒介主导的人类历史发展时期,媒介素 养的内涵不尽相同。从阅读素养、视听素养、新媒体素养, 再到智慧化媒体时代的信息素养,媒体素养的能力结构 更加全面,也对社会公民的受教育程度提出了更高要求。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普及,大学生群体的媒介素养 问题成为诸多学者的关注焦点,也代表着现代社会公民 素养提升的空间和潜力。张铤的《新媒体时代大学生媒 介素养教育探析》、钟峻燕的《微传播环境下大学生媒介 素养教育探析》、周婧的《新媒体语境下大学生媒介素养 教育的挑战和应对》、林男的《基于学生工作视角的新媒体时代高校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等将媒介素养教育研

究的视角转向大学生。新媒体时代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 的现实意义毋庸置疑。随着媒介融合进程的加快,大学 生需要提高不同媒体来源的信息辨别能力,高校应重视 全媒体视域下媒介素养教育模式的转变,要注重教学目 标、课程体系、师资结构、实践平台等方面的建设,同时也 要注意与家庭、媒体的协同教育。

同时,由于媒介系统在各个行业的渗透,提升不同职 业群体的媒介素养具有特殊的社会意义。如在提升社会 治理能力的总体要求下,公务员、基层领导和党员干部等 已成为媒介素养研究的重要对象,相关研究如赵世环等 人的《基层政府公务员媒介素养提升策略探讨》、刘思涓《党员干部如何提升媒介素养》等。 结合前述关于以素养主体为视角的研究,可以发现媒介素养教育关注的对象更加具体、多元,研究的视野更 加开阔,媒介素养教育的研究已逐步转向全民的基础素 质教育。媒介素养不再是媒体从业者或受众所掌握的一 种能力,而是包括教师、高校辅导员、医生、基层干部等不 同职业群体,少年、中青年、老年等不同年龄段群体都需 要强化的素质,是信息社会中公民需要具备的基本素养。

三、媒介素养教育的跨学科研究

本世纪以来,科学技术的作用更加凸显,任何领域的 发展都离不开科技的推动。新媒体技术与其他行业领域 的结合,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关于媒介素养教育的跨学 科、跨领域研究。李炜炜等人的《融合视角下媒介素养 演进研究:从 1G 到 5G》,从融合的大背景和信息技术发 展的视角系统梳理了媒介素养从 1G 到 5G 的演进脉络, 提出基于融合视角和中国特殊性设计的“三位一体”模 式、分级模式、融合模式,为我国媒介素养教育的本土化 实践提供了理论参照 [13]。杨飏的《论媒介素养教育与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融合》,将大学生的思想政治 教育与媒介素养教育相融合进行讨论,认为大学生思想 政治教育必须适应经济、社会等各方面的新常态,符合时 代的特征,以寻求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全新路径 [14]。 陈真真的《媒介素养教育与大学英语课程的整合研究》, 认为在当前媒介环境下,大学英语课程与媒介素养教育 相整合的教学方式,是高校开展媒介素养教育的有效途 径。明朝的《网络环境下医生社会形象的重塑与提升》 讨论了网络环境下医患关系的建设与发展。医生的社会 形象构建不仅需要加强相关法律制度建设,还需提高医 生的媒介素养,透过媒体来讲述有温度的医患故事,以此 化解医患关系的危机,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 [15]。丁未等 人的《文化与科技融合下的青少年媒介素养教育》,将青 少年媒介素养的教育问题放置在文化与科技融合的背景下,从充分利用新媒体平台发掘青少年的自主创新能力,增强对文化与科技的理性反思,将社会公益服务与新媒体 素养教育相结合等方面来探究青少年的媒介素养教育 [16]。

随着我国“互联网 +”社会的转型及其对社会信息 系统的建构,媒介素养这一概念受到越来越多学科领域 的重视,关于媒介素养教育的研究已经形成了众多学科 交叉、相互补充的态势。作为一种社会素养教育,人文素 养也是媒介素养的重要基础,文学、美学、政治学、民族学 等知识体系的融通都有利于提高公众的媒介素养。

四、结语

当前,我国的媒介素养教育研究正处于拓展期。与 过去相比,我国媒介素养教育关注的对象更加具体,注重 探讨针对不同类型群体的媒介教育路径与方法。在教育 理念上注意到多学科知识体系的交叉融合。研究方法上 转向思辨研究、规范研究与实证研究的结合。相对于英 国、日本等国家的媒介素养研究传统,我国的媒介素养及 教育研究还需要进一步深入。在借鉴发达国家的研究与 教育经验时,应该依据我国媒介体制和文化环境,探索本 土化的媒介素养知识体系和教育方法。同时,从教育设 施的效果上看,媒介素养作为一种综合能力,需要长期观 察和分析,实施更加科学的测量和检验。

参考文献:

[1] 劉勇 . 媒介素养概论 [M]. 北京 :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6. [2] 陈洪 波 . 我国 少数民 族地区 城乡青 少年媒 介素养 与价 值观念耦合研究 —— 以广西壮族自治区为例 [J]. 新闻界 ,2014(16).

[3] 王韡龙 , 张浩 . 甘肃少数民族地区媒介素养教育研究—— 以保安族聚居区积石山县为例 [J]. 西北人口 ,2012(7).

[4] 张红显 . 网络自媒体洗稿的成 因、危害及其治理 [J]. 传 媒 ,2019(19).

[5] 冯 博 . 网 络 新 闻 标 题 的 失 范 现 象 及 其 规 避 路 径 [J]. 传 媒 ,2019(9).

[6] 刘杰 , 王秋菊 . 后真相时代自媒体信息传播风险探析 [J]. 中国广播电视学刊 ,2019(6).

[7] 杨光辉 . 透视新媒介环境下 的“ 反转新闻”[J]. 出版廣 角 ,2016(16).

[8] 田新玲 . 青少年关于危机认知的媒介素养调查分析——以 西安第 48 中学为个案 [J].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 ( 教育科学 版 ),2012(6).

[9] 秦艳华、王元欣 . 社交媒体用户的媒介素养探析——从微信 朋友圈的“观众隔离”现象谈起 [J]. 中国编辑 ,2019(10).

[10] 周慧玲 . 人工智能时代媒介素养教育的作用与使命 [J]. 出 版广角 ,2019(6).

[11] 卢锋 , 丁雪阳 . 文化向度的国际媒介素养教育考察 [J]. 现 代传播 ( 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2016(8).

[12] 吕萍 , 杨美谕 . 泛媒体时代日本的媒介素养教育与文化 [J].东北师大学报 (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4(6).

[13] 李炜炜 , 袁军 . 融合视角下媒介素养演进研究:从 1G 到5G[J]. 现代传播 ( 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2019(9).

[14] 杨飏 . 论媒介素养教育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融合

[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16(10).

[15] 明朝 . 网络环境下医生社会形象的重塑与提升 [J]. 中州学 刊 ,2019(5).

[16] 丁未 , 姚园园 . 文化与科技融合下的青少年媒介素养教育

[J]. 深圳大学学报 ( 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4(3).

作者简介:李炜(1981—),男,汉族,甘肃民勤人,西藏民族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新 媒体传播。 张玉荣(1973—),女,藏族,西藏林芝人,西藏 民族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西 藏文化对外传播。 张妍(1995—),女,汉族,陕西凤翔人,单位为 西藏民族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研究方向为新 媒体传播。

(责任编辑:朱希良)

基金项目:国家民委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社会化媒体时代藏族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模式研究”(编号:17096)

猜你喜欢

媒介素养教育进展现状
Micro-SPECT/CT应用进展
全媒体时代背景下的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
全媒体时代下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浅析研究
职业高中语文学科学习现状及对策研究
语文课堂写字指导的现状及应对策略
混合动力电动汽车技术的现状与发展分析
我国建筑安装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构建与实施的措施
我国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体系建构刍议
新媒体视角下的我国媒介素养教育
寄生胎的诊治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