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汉代文化、经济对汉画像石的影响
2020-06-08包蕾
摘要:画像石是汉代地下墓室、墓地祠堂、墓阙和庙阙等建筑上雕刻画像的建筑构石,是一种祭祀性丧葬艺 术,形象地反映着当时人们的现实生活和精神世界。汉代文化特别是楚文化对汉画像石的影响体现在龙图腾崇 拜和巫术信仰,儒学的孝道思想对汉画像石的影响体现在事死如生的丧葬观及厚葬的礼俗;汉代经济对汉画像 石产生和发展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汉代生产力的发展和大地主土地所有制确立,为汉画像石的产生和兴盛奠定 了基础。
关键词:汉代;画像石;文化;经济;影响
中图分类号:K879.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CN61-1487-(2020)07-0080-03
一、前言
汉画像石是我国古代文化遗产中重要的遗存,是汉 代民间艺人在作为墓葬建筑材料的石头上进行雕刻或绘 画的石刻艺术品。它把雕刻和绘画巧妙地结合在一起, 在构图造型等方面具有很强的艺术性,形象地反映了汉 代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情况,表现了当时 人们的现实生活和精神世界。画像石常被发现于汉代画 像石室墓中,这种室墓采用竖穴式的土坑作墓圹,用石料 和砖铸造墓室,主要特点是仿照地上地宅建筑,画像雕刻 在墓室室壁内侧作为装饰,是石结构或砖石混合结构的 墓葬。画像石属于汉代丧葬礼制的一部分,其本质是服 务于丧葬礼俗制度的祭祀性艺术。
汉画像石分布范围十分广泛,其覆盖面积约占大半 个中国,主要集中在黄河和长江流域。因为不同的地理 区域间经济文化发展的不平衡性和风俗习惯的不同,各地画像石所表现的题材内容和创作方法等也各具风格。
汉画像石在西汉墓葬中很少有发现,自西汉中晚期出现,到了东汉中晚期开始流行,其间经历了约三百年的发展 过程。经历了历史的沉淀、岁月的变迁,汉画像石不仅没 有被湮没,反而在历经两千多年的洗礼之后大放异彩,以 图画的形式直观、形象地展现了悠久博大的汉文化,为我 们研究汉代社会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二、汉代文化对汉画像石的影响
(一)楚文化对汉画像石的影响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群雄争霸,礼崩乐坏,摧毁了旧制 度旧秩序,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各学派思想主张交织 碰撞,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的思想文化基础。当时,北方 出现了以中原礼乐文化为背景的北方文化;在南方,出现 了以楚国為代表,信巫重祀、崇龙尊凤的南方文化。汉朝 是以楚人为主体建立起来的王朝,刘邦、项羽等人在领导起义军反秦时就掀起了复兴楚文化的古风。西汉早期全
面复兴弘扬楚文化,最终在楚文化与南北地域文化的碰 撞融合中形成了汉文化。神秘、浪漫奔放的楚文化深深 地影响了汉代的画像石艺术,对中华文化的形成与发展 做出了巨大贡献。
一是龙图腾的崇拜。传说楚人的祖先祝融是一只凤 鸟,《白虎通·五行》记载:“其神祝融,祝融者,属续。其 精为鸟,离为鸾,分三事也”[1]。楚人深信自己的祖先是 祝融,祝融是凤的化身。历史大家、楚学泰斗张正明先生 曾说过:“在楚人看来,凤是至真、至善、至美的神鸟。他 们对凤的钟爱和尊崇,达到了无出其右的程度”[2]。楚 人对凤的钟爱可以从江南楚墓遗存中一一窥见。楚辞《大招》曰:“魂乎归来,凤黄翔只”[3],意思是说,凤可以 引导魂魄升入天上世界;对于龙,楚人受中原文化的影响 也很崇尚,认为乘龙可以登天,到达另一个世界。屈原的《九歌》中这样说:大司命“乘龙兮辚辚,高驼兮冲天”;东君“驾龙辀兮乘雷”;湘君“架飞龙兮北征”[4]。可知楚人认为龙是借以登天入地的神物,在楚人的心中,借助 龙和凤的力量,可以无所不达。
在各地出土的汉画像石中都发现有很多的凤鸟图 像,特别是古代楚地。楚国的疆域主要在今湖南、湖北、 安徽、山东、河南、江苏、浙江一带,这些地区画像石中的 凤鸟形象尤其众多,足以见楚文化影响范围之广大。画 像石中常有类似题材的作品,如山东沂南东汉晚期画像 石墓中的龙形象;山东苍山东汉元嘉元年墓葬画像石上 的龙形象;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画上的龙形象。还 有汉画像石中的凤鸟形象,包括徐州地区汉墓画像石中 的凤鸟图像,方城县东关汉墓墓门中的凤鸟图像(南阳 汉画像石馆藏)等。
二是巫术信仰。一般有图腾信仰的民族,大多都有巫术信仰,图腾信仰总是与巫术信仰紧密联系在一起。
楚人始终以巫文化为主导,楚王迷信巫祝之道,巫官备受 尊重,历史上著名的殷相巫咸、楚昭王时的大巫观射父、 楚国左使依相,都是精通巫术之人。古文献记载楚人的 巫事祭祀极多,不仅祭祀祖先神灵,还祭祀自然万物。《汉 书·地理志》记载:楚地之民“信巫鬼,重淫祀”[5],足以 见巫风在楚国的盛行。汉王朝为楚人兴建,楚人重视巫 术祭祀的传统也就自然而然地影响了汉文化,汉武帝“尤 敬鬼神之祀”,汉人直接将楚人心目中的至上神“太一” 视为统领五方天地而至高至尊的天神,并且“周而复始, 皇帝敬拜太一”。
巫术信仰的影响在汉画像石上,则是表现在广泛运 用西王母、东王公、伏羲、女娲、雷公、风伯、电女等神话人 物以及各种珍禽异兽等神话题材。汉画像石神话类题材 内容极为丰富,造型不一,图像雕刻活灵活现、生动形象、 栩栩如生、形态各异。通过对不同神话人物的刻画,反映 了汉代人们的鬼神信仰,以及他们追求长生不老和灵魂 安乐的愿望。汉画像石也反映了汉人对死后世界的想象, 对神仙世界的向往和对不可预知的鬼神的畏惧,以及应 此而生、祥瑞辟邪的社会意识和社会文化。
汉画像石也从另一侧面反映出当时神话故事丰厚的 文化背景,这些神话人物大多是承袭了楚文化中的神话 故事,并加以创新改造。汉代继承了楚文化重巫信鬼的 思想,把各种珍奇异兽雕刻在石头上,用来驱鬼辟邪保护 死者魂魄,或指引死者羽化升仙,或是单纯象征吉祥。虽 然说汉承秦制,但是实际上画像石这一艺术表现手段是 受到了楚文化的深刻影响。例如汉画像石中的西王母 骑兽图,西王母高高在上,受到身着汉代服饰的人们的跪 拜,一眼望去,西王母的形象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可以看 到汉代人们给神仙赋予了现实世界中人的形体,借此表 达自己的希冀。还有嘉祥宋山祠堂西壁上层的西王母制 药图、伏羲女娲像、东王公驾龙图,出自南阳王庄汉墓的 雷公形象画像石,其都带有一定的巫术色彩。
(二)儒学的孝道思想对汉画像石的影响
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从此确立了儒学独尊的 地位。汉统治者吸取暴秦灭亡的教训,尊儒重孝,采取以 孝治天下的方略,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为了达到维护统治 的目的。另外,重孝行为也与仕途有关,统治者实行“举 孝廉”,孝廉入官是汉代统治者重孝思想的表现形式,为 了入仕做官,人们践行孝道思想,一时间汉代孝行风气兴 盛,儒学的重孝思想也逐渐深入人心。儒学的孝道成熟 于孔子之手,孔子认为,孝与悌是仁的根本,人只要守孝 悌,就不会犯上作乱,因此要求人们“入则孝,出则悌” 并且做到“无违”,即“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孔子的这种孝道观还包括对去世祖先的孝,就是对死者的孝。继孔子之后,孟子也极力主张孝道,认为对 父母要实行厚葬,这样才算合“礼”。从孔孟开始,重孝 思想对中国社会事死如生丧葬观念和厚葬礼俗的形成产 生了重要的影响。这些思想在汉画像石中均有体现。
一是事死如生的丧葬观。丧葬观念的起源与灵魂说、 灵魂不死说具有一定的联系。两汉时期盛行灵魂不灭说, 人们相信人死后虽然躯体毁灭,但是灵魂永存,灵魂仍然 像活着一样在阴间过着类似于人间的生活,在灵魂不灭 思想的基础上产生了事死如生的丧葬观念。儒家的孝道 思想认为人死以后变成鬼,但是拥有和活着的人一样的 知觉和感觉。
事死如生的丧葬观念通过不同的内容题材表现。一 方面,通过雕刻画像石还原重现死者生前生产生活的真 实场景,通常都是死者为之骄傲的辉煌事业。汉代墓室 在形制和结构上模仿阳间建筑,尽量还原死者生前的居 住环境,在随葬品方面也尽力做到应有尽有,几乎包括了 阳间生活之人所用的衣食住行各个方面的一应物品。另 一方面,想象和虚构死者死后在另一个世界继续享受荣 华富贵的场景,这是子孙后代为了行孝而满足死者祖先 虚荣心的行为,死者在死后能够享受到这些生活,是子孙 对先人的孝心所在。还有的画像石是刻画隆重盛大的送 葬祭祀场景,借此表示孝心,如山東省微山县微山岛沟南 村出土画像石上的送葬图,安徽省灵璧县九顶镇出土的 牛车殡葬画像,山东省沂南县北寨村出土的画像石上刻 画了庄严隆重的吊唁祭祀场面。
二是厚葬的礼俗。西汉时期和东汉中晚期,农业、手 工业和商业繁荣发展,社会经济实力空前强大,于是在统 治阶层、地主、富商、富裕农民、手工业者中开始流行奢侈 享乐,尤其是汉朝的统治者们。据记载,武帝即位后的第 二年(公元前 139 年),就开始营建自己的陵寝,每年花
费的财力物力不计其数,至后元二年(公元前 87 年)竣 工,历时 53 年终于建成茂陵这一巨大工程。《晋书·索綝 传》云:“汉天子即位一年而为陵,天下贡赋三分之一,一 贡宗庙,二贡宾客,一充山陵”[6]。茂陵是汉代帝王陵墓 中规模最大、修建时间最长、墓内随葬品最丰厚的一座。
《汉书·贡禹传》云:“金银财物、鸟、兽、鱼、鳖、牛、马、虎、 豹等生禽,凡百九十物,尽瘗藏之”[7]。茂陵陵园建筑宏 伟,附近还有李夫人、霍去病、卫青、霍光等人的陪葬墓, 开创了帝王厚葬的先河,反映出西汉中期厚葬风气的流 行。
从考古发掘的汉墓画像石中可以看到,随葬品的种 类和数量都愈加丰富,墓室构造开始变得复杂,有的是 前后室的墓葬构造,还有的设中室、多个耳室以及侧室。
1959 年发掘于山东省安丘市的董家庄石室墓是东汉晚期较为典型的画像石墓,主体部分由甬道、前室、中室后 室组成,以立柱分隔,后室中间立石柱,柱上有过梁,将后 室分为两间。该墓葬出土画像石 103 块、画面 60 余幅, 内容多为奇禽异兽、神话传说、社会生活、历史故事。南 阳杨官寺汉画像石墓虽遭受盗掘,但仍发掘出大量陶铁 铜器,还有画像石 14 块刻有画面 14 幅;南阳市唐河郁平 大尹冯君孺画像墓也出土了大量各式随葬品;1994 年徐 州狮子山考古发掘的楚王墓也经过盗掘,但仍出土各类 珍贵文物二千余件(套),有金、银、铜、铁、玉、石、陶等质 地;西汉中期出现的河北满城中山靖王墓和山东曲阜鲁 王墓,被看作是贵族地主厚葬的典型。复杂的墓葬构造 和丰富珍贵的随葬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汉代的厚葬 之风。
三、汉代经济对汉画像石产生和发展的影响
(一)生产力的发展
武帝乃至文帝、景帝在位时期,一直实行“与民休 息”的治国方针,经过 60 余年的恢复和发展,使西汉政 权逐步稳定下来。《汉书·食货志》记载:“至武帝之初, 七十年间,国家亡事。非遇水旱,则民人给家足。都鄙廪 庾尽满,而府库余财。京师之财,累百巨万,贯朽而不可 较。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腐败而不可食。 众庶街巷有马,阡陌之间成群”[8]。这些史料虽然有过 分美化赞扬的成份,但也能看出至汉武帝初年社会经济 得到恢复和发展的情况。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的进步, 铁器生产和牛耕技术的普及,水利灌溉事业的发展,使农 业大大发展;西汉手工业发展迅速,冶铁业、丝织业和漆 器生产日益繁荣;商业方面,尽管汉初统治者制定了重农 抑商政策,可抑商法令除了加重商人的赋税之外,基本形 同虚设,崇商从商意识渐渐成为普遍的社会心理,商业迅 速繁荣发展。到了西汉中后期经济发展更加繁荣,国力 昌盛,牛耕和铁制农具更加普及;在手工业和商业贸易方 面,政府不断扩大官营工商业的规模,并逐渐占据社会经 济的主导地位。
西汉中后期是汉代发展的黄金时段,尽管此时统治 者采取向外扩张的政策,消耗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但 人民生活仍然富足安定,经济的繁荣为汉代画像石艺术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物质基础。东汉刘秀建國后又采取了一系列恢复经济发展的政策,使农业、手工业、 商业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恢复和发展。尤其是庄园经济在 当时占有绝对地位,这种经济模式为汉画像石发展提供 了资金、工艺匠人和管理人员的保证。东汉中晚期经济 社会的繁盛发展推动着汉画像石成熟和发展起来,也提 供了更多的艺术创作素材,这一时期的画像石,无论是质 量还是数量,都是空前绝后的。
(二)大地主土地所有制的确立
自西汉中期之后,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大地主土地所 有制确立,豪门望族集团不断发展壮大,为汉画像石墓葬 的兴起奠定了基础。
到了东汉时期,土地兼并加剧,富商大贾兼并土地, 富人与穷人之间的差距迅速扩大。富人死以后,人们仍 然希望死者可以享受生前的富贵荣华,借助画像石中生 产生活类内容题材的创作来表达对生前生活的怀念和向 往,创作神话类内容题材表达希望进入另一个世界的美 好愿望。因此,这个时期官僚、地主的墓葬常在石块上施 以阴线或阳线的雕刻,汉画像石由此产生。此外,由于大 地主土地所有制迅速发展,社会经济更加发达,财富更集 中,厚葬之风促进了东汉画像石的兴盛。
参考文献:
[1]( 东汉 ) 班固 . 白虎通·五行 [M]. 上海 : 商务印书馆 ,1940. [2] 张正明 . 楚文化史 [M]. 上海 :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7.
[3]( 战国 ) 屈原 . 楚辞·大招 [M]. 南京 :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14. [4]( 战国 ) 屈原 . 楚辞· 九歌· 东君 [M]. 南京 :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14.
[5]( 东汉 ) 班固 . 汉书·地理志 [M]. 北京 : 中华书局 ,2007.
[6]( 隋唐 ) 房玄龄等 . 晋书·索綝传 [M]. 北京 : 中华书局 ,2000.
[7]( 东汉 ) 班固 . 汉书·贡禹传 [M]. 北京 : 中华书局 ,2000.
[8]( 东汉 ) 班固 . 汉书·食货志 [M]. 北京 : 中华书局 ,2007.
作者简介:包蕾(1981—),男,蒙古族,内蒙古鄂尔多斯人,单位为鄂尔多斯市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 方向为旧石器考古。
(责任编辑:朱希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