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分析思想中的创造力解读与探索
2020-06-08张晶晶黄欣慰李丹阳王步遥
张晶晶 黄欣慰 李丹阳 王步遥
摘要:创造力是个亘古亘今的话题。以精神分析流派的视角回顾有关“创造力”的种种学说,可以看到弗洛伊德以升华的角度理解创造性,将其视作最高品质的防御机制:英国独立学派分析师认为它是一种原始的能力,可以在足够好的环境中得到培育和促进,或是在有侵犯的环境中受到损害和阻碍;精神分析学派的理论则强调“创造是人人具备的一种内在力量”,提出了“一般创造力”的观点,并认为这是大众所需的“创造力”。这种观点可以给我们一些新的启示。
关键词:创造力:独立学派:精神分析流派
中图分类号:B84-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CN61-1487-(2020)06-0158-03
创造力是什么,有什么价值与意义,一直以来都是被探索的问题。自亚里士多德以产生前所未有之事物定义创造力后,千年来的研究者们,都对创造力进行了多次的研究与阐释,希望能够找寻到打开创造力的钥匙,来揭示创造力背后的神秘。高尔顿曾通过研究天赋条件与创造力的关系,认为创造性个体是天生的结果。精神分析学派的理论内在地蕴含着“创造是人人具备的一种内在力量”的观点。本研究将以精神分析的思想为线索,在精神分析视角下,对创造力解读与探索。
一、弗洛伊德與创造力
弗洛伊德(Freud)将创造力引入无意识领域。当个体在本我、自我、超我与外在现实,这四个层面里体验到混乱时,为了寻求平衡,不得不通过发挥创造力才能够找到自由的出路。“本我(id)”是为了寻求快乐而存在,一旦本我转化成快乐的需求很难被自我所驾驭时,只有升华为“超我(superego)”,才能得到有效的满足,即转为创造的需要,当力比多强大的能量转化为创造动机,外化时便产生了伟大的创造作品。既然创造是“本我”的能量转化所致,那么,人人都应有“本我”,也就是人人都具有潜在的创造力。弗洛伊德也提出了无意识创造力理论,认为“梦”也是一种创造的思维机制,也谈到超越“性本能”驱动的创造动机说。
弗洛伊德发现,假若一件艺术作品不能用他自己的理性和分析的术语来理解,那么他就很难欣赏它。他一直对无意识过程十分感兴趣,只要它们是可分析的。精神分析的技术是一个清晰而有纪律的指南,精神分析的真相出现在分析者和病人之间,在理解的那一刻,两者都发生了变化。要想窥见真理,就必须抛弃两者的先入之见,因为两者都有自己的先人之见。但是创造力是散漫的、充满主观性的,是自发的。深不可测的创造力偏离既定理论和可靠的临床技术。所以他对创造力的兴趣,伴随着他面对创造力时的矛盾心理,在弗洛伊德的作品中表现得很明显,关于艺术和文学的精神分析性写作一直都很丰富。
无意识的活动对科学艺术创造意义重大。无意识众多本能中,性本能起着主导作用。他认为性本能的压抑是神经症的起因,而性本能冲动的升华,则是文学、艺术创作等创造活动的动因。其次,弗洛伊德用俄狄浦斯情结来解释艺术家个体的创造动机。创作的原动力就在于艺术家潜意识里一直被压抑的种种本能欲望,尤其是童年时代被压抑的俄狄浦斯情结。通过升华使人满足本能的活动被更高的文化目标所取代,表现为一种对文化与文明事业的创造与追求。“我把想象的领域看成为了提供一种替代物来代替现实生活中的已被放弃的本能满足、唯乐原则向唯实原则痛苦地转变期间所产生的一块‘保留地”艺术家的创造物,艺术产品,是无意识愿望在想象世界的满足。
弗洛伊德常被指责将创造力病态化。“创作写作的机制和歇斯底里的幻觉是一样的。”他认为,艺术家与我们所有人一样,都痛苦于未实现的愿望,可他们不会承认,因为他们的这些愿望是被禁止的欲望。然而,艺术家却避免了这种冲突带来的神经质的结果,除了可以像普通人那样获得常规的升华,还因为他们具有一种特殊的天赋,能够塑造被禁止的、无意识的幻想,从而避免责查,并在视觉上或口头上表现出来。艺术家从中获得了快乐,艺术家就像神经病患者一样,从一个不令人满意的现实世界中退出,进入想象的世界;但与神经质的人不同的是,他们知道如何从中找到出路,并再次在现实中站稳脚跟。他的作品,是无意识愿望的想象满足。但艺术所提供的替代性满足是与现实相对照的幻觉。一个社会越没有冲突,它对艺术的需求就越少。一个社会,如果它的附属品是真正的艺术,而不是一味逃避神经质的解决方案,那么这个社会可能根本就没有艺术家。
弗洛伊德阐释了幻念与梦、创造之间的联系。幻念即幻想、白日梦或是想象力等。弗洛伊德谈到人人具有幻念、想象。人们总在利用自己的想象力(幻想)来满足那些在现实中不能被满足的愿望。
我们时时刻刻都在体验着我们的想象力(Rycroft)。在过渡空间内,可能会出现更为流畅的思维方式。当我们发现自己在做白日梦时,也许就能识别出这种心理状态,当我们冥想或者花时间思考时,我们可能会意识到我们心中客体之间的边界变得更加松弛了,也许它们会融合在一起,产生出新的想法,这样我们可能会将它体验为幻想或幻觉。
梦是一个我们熟悉且日常体验的过渡空间。当我们体验它们时它们是真实的,当我们回忆它们时,我们却知道它们不是。有时候,我们能意识到它们有多么有创意,将那些甚至连自已都不知道的图像和想法放在一起。当我们在分析中谈论它们时,我们从自己的内部世界里带出一些事物进入足够安全的共享现实中。在咨询工作时,这个空间让我们可以冒险让另一个人(分析师)参与到我们隐秘想法、恐惧和愿望中,玩味它们,并且共同创造新的意义。这当然取决于在这一特定时刻的安全性和质量,以及梦中可能的象征。首先梦本身就是创造,是做梦者的创造物。当代对梦做工作时需要涉及创造性分析工作,就要和分析师共同发现,在分析的背景和治疗阶段下,做了什么样的创造。“分析师的反移情不仅是分析性关系中的部分,它还是病人的创造物,是病人人格的一部分”。
二、独立学派与创造力
米尔纳Milner的作品对艺术创造力的理解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也阐明了分析性创造力。她的经典论文“象征主义”(Milner,1952)解释了让创造性进入分析。Milner反对用符号来代替不受欢迎的现实。她强调分析性创造力是可以被发现和利用的。Milner从她对一个1岁男孩的分析中说明了这在临床情况中意味着什么。她不得不让自己成为他的一个“柔韧的媒介”。他需要能够在脑海中创造她,同时发现并利用她。她的分析活动有一部分是口译,她清楚地表明口译始终是一个基本要素,自己的精神状态是一种特殊的要素。她需要使自己处于一种状态,使他觉得她是那种容易摆布的媒介。她让小男孩把她当作自己的一部分来体验,由他创造和控制,在一定程度上是他自己以外的某种东西反应。事实上,她对他的作用是作为一种反应活动。创造性分析表现在病人身上,也表现在她自己身上。柔韧的媒介,一部分是她的病人方面,一部分独立于他、被创造、被发现利用,以及Milne自己的回答活动,都具有双重自我的特质
西格尔Segal(1952)阐述了一种比弗洛伊德更积极的创造力观。在她认为有必要创造艺术作为一种防御的地方,她把它与一个普遍的发展过程联系起来。西格尔认为冒险性本能是一种补救冲动的表现,当婴儿在现实或幻想中寻找补救方法时,就会出现冒险性冲动。西格尔和弗洛伊德都是动机理论。他们假设无意识的需求会激发创造力,但他们并没有处理创造过程本身。他们都从功能的角度来看待创造力。尽管西格尔的理论根源于正常的发展过程,但它仍然是一个问题,要满足特定发展阶段的需要,找到纠正损害的方法,或让人们能够承受这种罪责。这两种理论都将创造力置于其所服务的发展功能之上。相比之下,温尼科特的观点允许一种主要与创造性过程本身性质有关的创造性观点。这里提出的关于创造力的基本概念是温尼科特所说的潜力,或者过渡空间。创造性,生命活力和游戏联系着内在个人现实与外在的、共享的现实游。戏的普遍意义在于在时空的连续维度中作为一种创造性的体验.发生于过渡空间中。
温尼科特反复强调,婴儿创造了客体,但客体却在那里等待着被创造,并成为被净化的客体。尊重这一悖论,尊重一个不受主观或客观挑战的经验领域,正是它赋予了“空间其潜力”。
温尼科特概念的第二个关键方面是,这一经验领域,以其特殊的精神功能模式,在一生都是可用的。婴儿期早期的过渡空间可能是其最被认可的表现形式,但童年后期的游戏领域是另一个版本的过渡空间,依赖于对同样悖论的接受。在成人生活中游戏空间,是精神分析成为可能。这个空间以发现和创造的交融而开启,婴儿通过这种交融构成了自己的身份,也构成了婴儿的身份周围的世界。这个经验的过渡空间,不管是内在的还是外部的,它构成了婴儿经验的大部分,并且在整个生命中都被保留在属于艺术、宗教、想象的生活和创造性的科学工作的强烈的经验中。而过渡空间的本质是客观现实世界与幻想世界不分离。审美体验实际上是审美活动的一种形式,它要求观者进入一个潜在的空间。我们自己的审美活动,就像艺术家的创造力一样,产生于这个中间的区域,它从婴儿期的过渡空间直接站在一条发展的直线上。潜在空间的概念提供了一种理解,包括艺术、精神分析和其他形式的创造力,以及审美体验。弗洛伊德、西格尔和其他人对理解情感需求和冲突做出了贡献,这些情感需求和冲突可能会激发特定艺术作品的创作。这一观点是基于温尼科特的创作过程本身。它不把这个过程看作是次要的,也不把它看作是一种纠正或补偿的活动,而是把它看作是对人的意义的一种中心表达。
攻击性是创造力的一个重要因素。这不仅仅是因为攻击性会在现实或幻想中造成损害,然后必须通过一些创造性的补救工作来纠正这些损害。攻击性在创造空间时起着基础性的、积极的作用。内化的攻击性是形成超我的关键。如果没有升华攻击性的能力就不可能实现持续的客体关系。
三、其他精神分析思想
精神分析学派代表人物阿德勒以自卑与超越为核心阐述着个体心理,认为每个人内在都具有一种追求优越的本能内驱力,用这种“创造之力”,有意识地塑造着自己人格与命运。荣格的理论中亦提出了自己对“创造性”的独特见解。曾用“情结”和“个体潜意识”这样的概念阐述了整个人类及个体的创造力来源与心理机制。人类之所以能够不断地发挥无限的创造性潜能,正是由于个体潜意识的“情结”,通过强大的集体潜意识的心理能量汇聚并展现出来。荣格分析心理学中的“自我现实化”概念是最能体现其人格发展或创造力发展的概念,无意识中的自我得到现实化便成为了意识的现实,这一步和创造力密切相关。不同的个体所具备的创造性潜能迥然不同,这种自我独特的潜在力量就是最原生态的一般创造力。人人都是具有一般创造力的独特个体,有着“创造性地展现生命”的内在需求。
四、当代创造力观点
Amabile眼中的创造力并不是独属于天才的个体,它是类比于一段连续的“波谱”(spectrum),是每个个体普遍所拥有的特质。“波谱”的顶端可能是所谓的天才的创造力,那么剩余的部分就是常说的一般创造力了,我们的创造力潜能只是处于不同的频段而已(Amabile,1997)。就像我们都不能否认变废为宝的创造力和梵高的星空作品中彰显的创造力。当今关于创造力的研究亦存在着两种取向,一种是以科学主义为主流取向的实证派,探究创造力产生的机制。另一种则是以人文主义取向的现象学创造力研究,关注到特质个体如精神分裂谱系或双相情感障碍个体。
特殊创造力使我们对创造力这个概念感到望尘莫及。无数的个案更是为它增添了神秘色彩。假若特殊创造力是天才所独有的,那么当我不用狭窄的眼光去审视创造力,将注意力从那些音乐、绘画、写作等领域的特殊创造力转移到大众身上,会发现这个一般创造力才是大众所需。一般创造力是“健康人”实现完整人格和独特自我的需要,它呈现一种间断性的连续,存在于每个人当中,是人人都有的内在潜质。
“积极的幻想,可以促进创造力的提高,并有利于创造性成果的产出。这些幻想不仅可以激发创造力本身,而且还能增强人的动机、坚韧性及表现力。”可是目前关于创造力研究仍旧聚焦于实证主义,探究创造力是个体现象还是社会现象?创造力是所有领域的还是特殊领域的?此时回顾心理学理论流派中探究创造性,对完善理论知识与促进心理咨询都具有相当的启迪意义。
五、总结
弗洛伊德从升华的角度理解创造性,将其视作最高品质的防御机制,英国独立学派分析师认为它是一种原始的能力,可以在足够好的环境中得到培育和促进,或者在有侵犯的环境中受到损害和阻碍。温尼克特不同于弗洛伊德,认为婴儿天生具备的不是破坏性而是创造性,一切后续的创造力都取决于他作为婴儿时能否有创造力,以及母亲、随后是父亲、随后是整个家庭能否支持、鼓励这种创造力。如果婴儿在成為一个人的过程中自然表达出来的攻击性不被容许的话,如果攻击性被压抑、禁止,或被当成是不好的,那么婴儿可能就会崩溃,生病或者退缩。创造性是一种活力的表现,可以被压制,被防御的顺从取而代之,可以抵御在由不安全的环境所引发的焦虑。温尼科特假设,创造性的攻击性是婴儿与生俱来的权利,是作为人类存在的一部分。他探索了这种天生的创造性的攻击性如何被破坏、被歪曲而成为破坏性的攻击性。巴林特在“基本错误”书中讲到一人关系是创造性的领域。而且客体关系学说认为,“主观客体”的时期也是原始创造性的时期,具有全能的幻觉。从精神分析的角度解读创造力对未来更好地理解创造力也是非常必要的。
作者简介:张晶晶(1996-),女,汉族,甘肃人,单位为新疆师范大学,研究方向为应用心理学。
黄欣慰(1993-),女,汉族,河南商城人,单位为武警工程大学。
李丹阳(1994-),女,回族,甘肃人,单位为新疆师范大学,研究方向为应用心理学临床心理与咨询。
王步遥(1995-),男,汉族,上海人,单位为新疆师范大学,研究方向为具身认知erp理论心理学。
(责任编辑:董惠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