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科研育人的措施和方法

2020-06-08于丽王明年刘大刚

教育教学论坛 2020年22期
关键词:高等教育教学模式

于丽 王明年 刘大刚

摘要:研究生与本科生学习模式的最大区别在于对科研的参与度,而科研育人作为一种“润物细无声”式的隐性教育模式,是研究生能否成为德才兼备人才的重要方式,也是我国高等教育建设发展的必然要求。结合高校在工科科研方面的特点,基于高校育人的根本目标,对新背景下科研在研究生培养模式中的作用进行了探讨,总结了在科研训练过程中的育人心得,对“三全育人”模式下的科研活动提出了相关建议。

关键词:高等教育;科研育人;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20)22-0352-02

一、科研育人的重要作用

中国社会由工业化中期向中后期发展,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从单纯的技术人才转变为符合社会要求的全面发展的人才[1]。育人既是高等院校的日常工作和任务,也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开展的优势。《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中进一步提出了课程育人、科研育人和实践育人等十大育人体系,为加强和改进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明確了路径抓手[2]。从哲学的角度来看,科学活动的最终目的就是认识世界、改造世界、追求真理、造福人类。“凡是科研机构都要研究学术,当然在开展科研过程中也培养年轻人,但那是其衍生物,不是主要的任务。只有大学又要开展科研,又要培养人才,而且要用科研成果来培养人才。”[3]所谓科研育人是以科学研究活动为载体,在进行科学研究的过程中实现育人的功能。具体而言,就是在高等教育中,教师通过指导学生参与科学研究活动,培养学生在科学认知方面的素养,提高其参加科学研究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将全面提升学生的思想品德、意志品质、人格操守、职业道德等作为科研的指导方针,最终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因此,科研育人类似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将德育教育和科学精神培养融入日常的科研活动中,这也是新时期我国高等教育建设发展的必然要求[3]。在研究生阶段,科研又有其特殊性,作为连接社会与学校的桥梁,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要做到两个紧密结合,一个是把科研活动与学生思想品德的养成紧密结合,另一个是把学生科研能力的提高与思想品德的提升紧密结合起来。考虑到科研和育人之间在本质上和逻辑上的契合性,本文结合团队近年来在科研育人过程中的心得,提出了科研育人的几点措施和建议。

二、科研育人的具体措施

(一)开展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教育

在思想方面上,在研究生一年级期间,将研究生学术道德及规范教育列入必修课程,让研究生在进入实验室之前就牢固树立正确的学术道德理念;在制度方面上,把制度规范渗透到论文审查、成果汇报、项目申报等环节,建立规范研究生学术道德的长效机制;在学术活动方面,依托各类学术论坛,发挥榜样引领作用,营造“拒绝学术不端,我有我态度”的良好氛围。

(二)开展个性化教育,按时间、分层次,因材施教

每年团队大概会新招硕士研究生10~12人,博士1~2人。这10多位新成员有的来自本校,有的从其他学校过来;有的学生力学基础比较好,有的数学比较好;有的擅长数值计算,有的擅长实验。所以在研究生的第一学期,通常要用2~3个月的时间,布置一些相似的内容,主要是找出学生的差异,发现学生的兴趣点和特长,便于因材施教,因人设题。这样,到了研究生第二学期,就可以根据学生的特长和兴趣分配相应的科研任务。经过了上个学期的磨合,这个学期的课题研究开展就会比较充分。

(三)开展全过程教育,重视过程管理,不问收获,但问耕耘

对于学生做科研来说,没有头绪是很正常的事情。每个课题的时间要求、内容及深度都不一样,在科研过程中需要解决的问题也存在很大的差异,再加上每个学生在主动解决问题的能力上也有很大差别,所以过程管理就变得尤为重要。为了让学生在遇到问题时能得到及时的解决,不定期的单独探讨及定期的例会成为团队管理的不二法宝。在就课题等内容进行单独探讨的时候,结合课题研究中的重点问题和难点问题找方法,甚至是某一个公式的推导、参数的选取等都可能进行充分的讨论。

(四)开展学生自我能力培养,把舞台留给学生

在团队有个每周开例会的传统。之前的例会一般都是整个团队一起开,人数众多但时间有限,结果学生觉得没达到例会的效果,老师也觉得没有讨论透彻。为了把例会制度实施得更好,按课题内容对学生进行了分组,形式上也从单一的汇报改为专题汇报。这样,就把汇报的舞台交给了学生,让他们成为例会的主体。除了需要制作PPT汇报工作进展,自己学到的新方法甚至是心得都可以在例会上进行交流,课题组成员可以提出问题。这样一个学期下来,每个小组的同学一般都有2~3次的机会做主体汇报。在这样的过程里,学生不仅提高了学术水平,也提高了表达能力。

(五)开展工匠精神教育,细节决定成败

研究生阶段除了学会做科研、做汇报以外,科研文章的发表也是一大挑战。对学生来说,写报告本身已经不是一件很轻松的事情了,如何将科研成果凝练成学术文章,这无疑是另一大挑战。都说万事开头难,事实也确实如此。在开始写文章之前,我们会通过讨论的方式将课题中的创新点提炼出来,经过多次研讨之后就开始文章的写作。不管是摘要、结论还是章节的布置,文章初稿通常不是那么完美的。但正是这样的一个开始,加上反复加工的过程,才会有一篇好文章的诞生。一般来说,一篇文章从成稿到发表,至少要经过3~5遍的修改。中文相对简单,但SCI文章就不一样了,要做到每一个语法的正确使用、每一个专业词汇的精准。我们团队的学生做到了这一点,在不断追求细节中成就了自己。研二的吕城在读研究生的近两年时间里,已发表SCI文章1篇,EI文章4篇。

(六)开展健康教育,有文有武,一张一弛

研究生科研压力大,就业竞争激烈,心理负担重,导致部分研究生人际关系紧张、自我意识过强、自信心不足等,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他们正常的学习和工作。为了让团队学生以更好的精神面貌迎接越来越有挑战性的工作,团队定期举办文体活动,包括篮球赛、羽毛球赛、PPT比赛等。在这些活动中,我们会看到这些年轻的身影迸发出的活力与热情。

三、总结与展望

科研育人是一项长期、持续的工作,作为科研主体的高校教师肩负着为社会培养、输送人才,把科学研究转化成社会成果的社会服务职能。马克思说:“有一种唯物主义学说,认为人是环境和教育的产物,因而认为改变了的人是另一种环境和改变了的教育的产物——这种学说忘记了:环境正是由人来改变的,而教育者本人一定是受教育的。”[4]因此,作为高校教师,要坚持教育者先受教育的原则,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严守学术道德,强化科研自律,严谨治学、求真务实、诚信敬业,对研究生实行全过程的学术培养,全面担负起对所指导学生在思想政治和学术等方面全面成长的责任,切实做到把学生科研能力的提高与思想品德的提升紧密结合起来,使学生的思想品德在科学研究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形成,从而达到科研育人的目的[5]。

参考文献:

[1]孟美娟.从本科生辅导员到研究生辅导员的角色转换与定位[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S2):179-181.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有关情况[EB/OL].http://www.moe.gov.cn/jyb_xwfb/xw_fbh/moe_2069/xwfbh_2017n/xwfb_20171206/sfcl/201712/t20171206_320713.html.

[3]顾明远.大学文化的本质是求真育人[J].教育研究,2010, 31 (01):56-58.

[4]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5]阮一帆,徐欢.高校科研育人探析[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19,(08):152-155.

On the Measures and Methods of Education Through Scientific Research

YU Li, WANG Ming-nian, LIU Da-gang

(School of Civil Engineering, Southwest Jiaotong University, Chengdu, Sichuan 610031, China)

Abstract: The biggest difference between postgraduate and undergraduate learning models lies in their participation in scientific research. However, scientific research, a kind of implicit education mode, is not only an important way for postgraduate to become both talented and virtuous but also one of the requirement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higher education in China. Combini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engineering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based on the fundamental goal of college education,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role of scientific research in the postgraduate training model under the new background, summarizes the experiences in the process of scientific research training, and puts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on scientific research activities under the "Three Whole Education" model.

Key words: higher education; education through scientific research; teaching mode

收稿日期:2019-12-01

作者簡介:于丽(1978-),女,辽宁大连人,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隧道与地下工程。

猜你喜欢

高等教育教学模式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探讨
“思”以贯之“学、练、赛、评”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
大数据对高等教育发展的推动研究
基于Flash+XML技术的护理技能虚拟教学平台设计与实现
中国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研究:起源、核心、内涵、路径
高等教育教学中的重与轻分析
“一精三多”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导航杯”实践教学模式的做法与成效
5E教学模式对我国中学数学教学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