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层次分析评价模型的课程思政有效性评价探索

2020-06-08苏小菱洪昀

教育教学论坛 2020年22期
关键词:课程思政

苏小菱 洪昀

摘要:构建科学的课程育人质量评价体系是提升课程思政实效性的重要内容。从开展课程思政有效性评价体系探索的现实意义出发,以层次分析法为支撑,通过课程设计、师资队伍、学生认知、发展评估、制度设计五个维度构建课程育人教育质量评价模型,并从微观层面厘清课程思政的各执行元素间的层次关系,明确基本职责,以期为课程教学改革和育人质量评价提供参考。

关键词:层次分析评价模型;课程思政;有效性评价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20)22-0150-03

长期以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教学存在“两张皮”现象,专业教师“只教书不育人”、思想政治教育教师(辅导员)单兵作战等现象仍然存在。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高校要聚焦“培养人”这一根本使命,通过深化内涵式发展,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做出新的更大贡献[1]。同时,根据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课堂教学作为高校开展育人工作的主渠道、主阵地,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使命的基本元素与重要载体[2]。因此,在课程改革中不仅要注重学生专业知识和能力的培养,更要做好学生思想引领和价值观的塑造工作,做到在价值引领中蕴含知识提升,在知识传授中强化价值引领。

一、开展课程思政有效性评价路径探索的现实意义

课程的有效性,指教育活动对其预设目标的实现程度。对课程思政有效性进行评价,就是对课程教学的实施过程和结果进行现实或潜在的价值判断[3]。

(一)创新理论研究视角的需要

近年来,许多高校在课程思政的改革方面做出了一些积极探索,形成了代表性的课程,特别是上海各高校率先实施和总结的“上海经验”成为引领国内高等教育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的旗手。高德毅、邱伟光、陆道坤、梁暹等学者从不同层面论述了课程思政化和课程思政的基本理念、内涵、构成,对实施路径、逻辑关系等进行了综述和分析;谢振旺等学者从宏观层面对课程思政化有效性评价指标构建提出了很好的建议[3-7]。由此可知,各学者对课程思政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果,但研究视角中尚缺乏课程思政实效性评价体系的技术研究,缺少可定性的评价模型与评价方法。因此本文尝试通过定性分析,将层次分析法运用在课程思政教育质量评价研究中,构建多层次、多要素分析模型,并从微观层面提出多维度评价的观察点,为今后具体课程的育人评价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二)强化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需要

在开放的信息时代,在社会价值多元,多种社会思潮交织、渗透的复杂背景下,单纯或过度依赖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大学生进行价值引导的局限性已日益凸显。同时,随着国内高校学分制教学改革的推进与实施,为了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学校更加主张尊重学生主体地位,注重学生的分层分类培养,强调学生的学分获得情况,而弱化了对学生在道德伦理、身心健康、职业素养等方面的教育跟进与约束。学生也将更加注重对满足毕业要求的学分追求,注重自身知识技能提升和职业发展路径设计,而轻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及其方法论的重要价值,轻视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学习与思想品德的修炼,容易造成个人理想信念不够坚定、政治素养不高。因此,通过建立课程思政有效性评价体系,从多维度督促学校各部门履行好在推进课程育人工作中的基本职责十分必要。

(三)推进课程教学改革的需要

大学的课程在一定程度上是基于各专业的培养目标而安排的。课程知识的传授是为了促进学生更好地了解、认识和热爱相关专业(产业)或文化,并通过学习不断地进行知识创新,以实际行动促进产业或文化传承与提升,积极服务社会发展,促进社会进步与和谐。推进课程改革,启动课程教育的思政化模式,让课堂教学充分发挥育人主渠道、主阵地作用,实现各课程协同育人,是将思想政治教育贯彻到教育教学全过程的具体实践。科学构建课程育人教育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明确评价维度与要素,从理论、行动与服务学生发展等层面引导课程思政化改革方向,在课程内容设计上充分挖掘蕴含在相关知识中的思政因素,在教学过程中科学应用德育手段,并通过定点、定性的教学过程跟踪和监督,使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和方法的传授与学生的身心健康和人格发展相契合,符合国家教育方针与时代发展需求。

二、课程思政有效性评价的层次分析模型构建

(一)层次分析法

层次分析法(The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简称AHP),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由美国运筹学家托马斯·塞蒂正式提出。层次分析法是一種将与决策总是有关的元素分解成目标、准则、方案等层次,在此基础之上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的决策方法,是多属性、多指标的综合评价方法,广泛应用于与决策相关的各个领域,适合于具有分层交错评价指标的目标系统,而且目标值又难以定量描述的决策问题,也是当前评价方法研究的主流方向[8]。

课程育人工作是系统性活动,同时受到教育政策、职业环境、课程内容、师资队伍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导致课程思政实施有效性评价的特征值多、层级复杂。而层次分析法则可以通过构建因素间的判断矩阵,为解决本问题提供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决策分析方法。在研究路径上可通过对课程教育教学过程中所涉及的育人因素进行分层,形成科学的评价体系;对于某具体课程(专业)则可结合调研所得数据,计算得出评价指标的权重值并进行排序;最后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得出综合分析数据,完成课程育人实效评价[9]。

(二)层次分析模型

课程思政有效性教育质量评价模型由三个层次构成。根据托马斯·赛蒂教授所提出的层级构造方法,由于本阶段考虑的是评价体系构建问题,并未涉及决策问题,从而不在此描述方案层。但由于准则层的指标因素多,关系复杂,这里将准则层进一步细分为子准则层。

第一,目标层,即科学有效的课程育人评价结果。第二,准则层。结合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特点和实践规律,将准则层设定为课程设计、师资队伍、学生认知、发展评估、制度设计五个维度。第三,子准则层。由于因素较多,具体的评价层级模型见表1。

(三)构建判断矩阵

构建判断矩阵是运用层次分析法的关键环节,可显示课程思政有效性教育质量评价层级模型中当前层次各指标相对于上一层次某一指标间两两相对的重要程度。

根据所构建的课程育人教育质量评价模型,在对具体的课程进行育人效果评估时,则可以用获得的评价数据来建立各层级指标的判断矩阵,再用恰当的计算方法计算针对某一准则层各元素的相对权重,并进行一致性检验,最后获得有效评价数据。

三、各执行要素间的层次关系与职责

由于课程思政实施中涉及的环节和因素多,如果高校的各执行单位或群体间职责履行不足,便会导致课程教学改革的动力不足,出现教学效果良莠不齐、学生对课程的认同度和获得感评价不一等问题。因此,我们根据所建立的评价模型,对实施过程中涉及的各执行要素和职责进行梳理。

(一)学校是顶层设计师

学校党委要切实履行主体责任,从国家教育发展规划战略高度提出课程思政建设总体要求和目标,明确各门课程的育人功能与所有教师的育人职责,出台考核与评价机制,并做好督促与落实工作。各职能部门要联合建立以育人效果为导向的课程考评与激励机制,将教师的育人工作结果作为教师定岗、定级的重要考察因素;通过与地方、企业等开展校地联合培养,构建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协同共享平台。

(二)学院(系)是基本执行部门

学院(系)是高校的基本育人单位,一要做好课程和任课教师遴选工作;二要构建“大思政”“大协同”育人格局,强化思政学科教师与专业课教师、一线教师与思政工作队伍人员的交流,做好教师育人工作培训;三要出台课程思政具体执行方案,开展学生职业发展的满意度测评,做好评价数据收集和结果分析;四要做好案例总结,挖掘优秀教案和育人典型,做好经验推广和案例交流。

(三)学科(课程组)是核心组织

学科(课程组)是落实课程育人的基层组织,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等学科要主动协助其他学科教师做好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挖掘和教案整合工作,积极倡导全方位开展德育教育;其他学科或课程组要以新时代背景下学生的课程选择和知识需求为驱动,深入发掘各类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根据不同专业的培养目标和教育目的,结合行业人才标准,借鉴OBE理念设计能满足新时代学生个性特点和成长需求的课程体系和教學方案。

(四)教师是落实任务的关键群体

教师要真正将课程思政作为可塑造学生心灵的一门学问来研究,结合专业培养目标,准确定位课程的价值导向和讲授目的。首先要树立“学科交叉”意识,系统而科学地做好思政元素挖掘与导入,建立知识与人生、与社会责任等多向度的交融关系。其次,在授课过程中,注重对学生思想状况的关注和观察,对学生中存在的不恰当思想、观点、态度进行及时纠正,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课内容有机结合。再次,坚持言教与身教相统一,率先垂范,成为学生做人做事的一面镜子,做学生求学问道的一面旗帜。

课程育人作为落实“三全育人”工作的主要路径,是一项细致而系统的工程。高校要充分发挥课堂在育人中的主渠道作用,必须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高标准、严要求地推进课程育人改革,确定课程改革方向与内容,并厘清课程改革与教育教学过程中各执行要素的主体责任与相互关系,进而获得良好的课程育人质量评价路径和评价效果,并全面形成协同育人生动局面。

参考文献:

[1]王楠,程宏毅.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重要讲话引起热烈反响:全力推动新时代教育工作迈上新台阶[N].人民日报,2018-9-12(02).

[2]秦华,闫妍.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01).

[3]邱伟光.课程思政的价值意蕴与生成路径[J].思想理论教育, 2017,(07):10-14.

[4]高德毅,宗爱东.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从战略高度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J].中国高等教育,2017,(01):43-46.

[5]陆道坤.课程思政推行中若干核心问题及解决思路—基于专业课程思政的探讨[J].思想理论教育,2018,(03):64-69.

[6]梁暹.关于课程思政的几点思考[J].教育教学论坛,2018, (30): 42-43.

[7]谢振旺.“课程思政化”有效性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现代职业教育,2018,(14):43.

[8]许树柏.实用决策方法:层次分析法原理[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1988.

[9]常瑜,史淑雅.基于AHP-FCE模型的设计学类专业创新创业教育评价研究[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7,8(06):23-29.

Exploration on the Effectiveness Evaluation of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Based

on AHP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Evaluation Model

SU Xiao-Ling1, HONG Yun2

(1. School of Engineering, Zhejiang A & F University, Hangzhou, Zhejiang 311300, China;

2. School of Sciences, Zhejiang A & F University, Hangzhou, Zhejiang 311300, China)

猜你喜欢

课程思政
高校思政课程的现状与改革措施研究
课程思政理念下英汉口译教学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