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编码与解码”理论对武术跨文化传播助力“一带一路”建设的解读

2020-06-08孟涛路君燮

首都体育学院学报 2020年3期
关键词:中国武术跨文化传播一带一路

孟涛 路君燮

摘    要:从“编码与解码”理论与“二度编码”理论视角,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分析武术跨文化传播的障碍,认为需消除武术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跨文化传播的障碍:1)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文化背景进行解读;2)解决传播主体编码的现实难题;3)化解受众解码与“二度解码”的困境。由此得出启示:强化武术跨文化传播主体的“编码”意识;建立武术“二度编码”的专业性社会组织;培养专业武术“二度编码人”。

关键词:中国武术;跨文化传播;编码与解码;二度编码;“一带一路”

中图分类号:G 852          学科代码:040304           文獻标识码:A

Abstract:Through literature review and logical analysis an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ncoding & decoding and re-encoding, this paper makes an analysis on the dilemma of the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of Wushu. It is believed that to break down the barriers to the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of Wushu in the“Belt & Road” countries. Firstly, the culture of the“Belt & Road” countries should be interpreted. Secondly, it is necessary to solve the practical problem of the propagation subject coding. Thirdly, the dilemma between the audience decoding and re-decoding should be resolved. Therefore, it is suggested to strengthen the awareness of encoding in the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establish a professional organization of re-encoding, and train qualified re-encoders of Wushu.

Keywords:chinese wushu;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encoding & decoding; re-encoding; “belt & road”

跨文化传播研究以在不同国家、不同文化的社会成员间进行文化传播、文化交流为研究对象,随着人类社会活动范围的日趋扩大、文化交流手段和交流工具的日益丰富,不同社会成员间的文化交流活动日趋频繁,由此形成了形式多样、内涵丰富的跨文化传播现象。武术的缘起、发展与华夏文明的发展一脉相承,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与重要载体。从传播学角度而言,武术的国际推广是跨文化传播的一个典型案例。在“一带一路”建设中,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间的民间交往、经济合作和文化交流渐趋紧密。在这一背景下,武术进行跨文化传播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和历史意义。武术的跨文化传播必须重视不同文化对传播方式、传播行为和传播效果的影响。因此,武术的跨文化传播研究具有理论意义。

1   跨文化传播理论与武术的跨文化传播

跨文化传播是传播学研究的一个领域,源起于20世纪40年代后期,由帕克和赫伯特等为代表的芝加哥学派发起,并于20世纪70年代逐渐形成独立的学科体系和理论研究范式,是国际传播协会认定的传播学研究的18个分支之一。跨文化传播研究领域不仅指向不同文化背景中的个体、社会、组织、国家之间交往的特点和规律,不同文化的意义阐释,人类文化的创造、变迁和发展进程分野,还包括不同文化背景下不同民族心理的差异、跨文化语用研究、文化冲突与解决途径等诸多方面[1]。

武术的跨文化传播由来已久,但多数属于孤立的、不连续的、被动传播行为。武术的跨文化传播现象是伴随部分移居海外的中国习武者而产生的,中国近代以来,伴随“淘金热”“契约华工”“下南洋”等现象的出现,数以百万计的中国人移居海外。武术也随着部分移居海外的华人习武者流传到了东南亚、北美洲、非洲、南美洲等的一些国家。其中,在东南亚的一些国家中,早已有了武术民间交流活动。而中国的武术代表团在1936年就曾参加过柏林奥运会;1974年,中国武术代表团出访美国,以精彩绝伦的武术技艺在美国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开启了武术跨文化传播的先河。再如一些“功夫”影星主演的电影也使武术具有了国际影响力。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中国共产党和中央人民政府十分重视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的发展,同时,国际性的体育文化交流也日趋频繁。1982年,全国武术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自此,武术迈开了走出国门、走向世界的步伐。

然而,历经40余年,综观武术在国内的传承和在国际上的传播,无论从中国武术协会自觉地将武术事业融入体育强国的建设中,还是通过人文交流平台传播武术,都在不断深化武术在国内外的交流与合作[2]。但是,武术的普及程度依然难以与跆拳道、空手道等相提并论,在这一背景下,必须要深入分析武术跨文化传播面临的文化障碍与如何讲述中国武术故事的问题。

2   基于“编码与解码”与“二度编码”理论的武术跨文化传播分析

“编码与解码”理论是由英国的霍尔基于结构主义、符号理论等理论提出的,该理论的提出对于重新认识传播过程、传播主体与客体的关系及不同文化对传播行为的影响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编码与解码”理论的核心观点是:信息中的主要意义并非经由线性的、直接的符号传递,而是通过隐含的编码,信息的被传送不等于被接收。霍尔所言的“编码”是传播者基于特定世界观、价值观和文化背景对传播信息内容进行符号化加工的过程,是赋予符号以“含义”的过程;所谓“解码”则是指受众在接受符号的过程中,遵循特定规则、依照特定方式对符号承载的含义加以阐释与解读。霍尔假定电视受众存在以下3种不同的解码方式:主导—霸权立场,即编码者的符号含义被受众完全接收;协商立场,即编码者的含义被受众以自己经验和立场加以分析扬弃而部分接收;对立立场,即编码者的含义被受众以完全相反的立场或角度进行解读,得出了与原意完全相悖的含义解读。

霍尔的“编码与解码”理论为从跨文化传播角度探讨如何开展武术在不同国家的普及与推广提供了理论工具和分析视角。从霍尔的“编码与解码”理论而言,受众是具有主动性和选择性的。在“编码与解码”理论中,含义的产生并不是传播者在编码过程中就可以完成的,它更多地依靠解码过程。在解码过程中,受众可诉诸不同解码方式,不同解码方式又意味着传播内容的含义对受众而言是多样化的。而造成解码方式多样化的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受众来自不同的文化空间。“编码与解码”理论与文化紧密相关,编码和解码是存在于信息传播过程中相对独立又相互依存的连续过程中,而编码和解码只有传播主体和受众存在共有的符号含义和具有相同或相近文化背景的前提下,传播主体意欲传播的主要含义才能有效传播,并被受众接收,而在文化传播过程中产生的障碍、误解很多是编码和解码的参照符号含义差异引起的,其中包括文化差异、价值观分歧等诸多因素,要实现传播内容的有效传播,从编码和解码角度而言,传播主体与受众存在共同的符号含义至关重要。

“编码与解码”理论包含2个紧密相关的环节:一方面传播含义被传播主体编码后形成符号,另一方面符号被受众解码形成含义,由此形成由含义到符号再到含义的转换,而这种转换得以实现的前提是编码和解码存在相同或相近的文化背景、符号含义体系。而对于不同国家、不同文化、不同民族间的文化传播,鉴于符号本身尚需经过翻译或中介转换,符号含义的生成、传播、接收也需经历2次不同的转换过程,这就与“二度编码”理论相关,即传播过程变成“(传播者)编码——(翻译者/职业编码人/中介)解码——(翻译者/职业编码人/中介)二度编码——(受众)解码”,即“含义——符号——含义——二度符号——含义”的延长式二度转换。“二度编码”是在编码基础上的再创造,是“修桥”的过程,也是寻找文化接近性、价值趋同性的过程。在“二度编码”中,编码者“根据需要,在一般性编码、释码的基础上,对信息进行二度编码,不仅意味着要将一类信息转换成另一类信息,还意味着要以异国受众能够接受的传播方式和表现形式进行传播” [3]。

在武术跨文化传播过程中,对于文化背景截然不同的受众而言,武术要表达的一些文化含义、审美意蕴、价值观往往是令人费解的,例如:“青龙探爪”“燕子抄水”“狸猫上树”等蕴涵中华文化内涵的形象化语言符号,而武术是否有“克敌制胜”“一招制敌”的技巧才是其他文化背景受众关注的重点。因此,避免不同文化背景的受众“对立性解码”,构建编码与解码的符号含义共有体系是关键,并且要消除武术跨文化传播的多重障碍。

3   基于“编码与解码”理论的武术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跨文化传播的障碍消除

“一带一路”建设既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过程,也是使中国走向世界的良好契机。武术长期以来一直被视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元素,其悠久的历史和社会影响力使武术成为民族传统体育的代表性项目。当前,面对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落实中国国家文化发展战略的时代任务时,武术具有了在国际上进行跨文化传播的优势。武术兼具健身、运动、娱乐、教育诸多功能于一体,是极具文化传播性的“热媒介”形态,其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普及与推广,将会成为架起“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民心相通”的文化交流桥梁和文化连接的纽带,从而减少中国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文化失语”现象和文化隔阂与文化冲突。依据“编码与解码”理论,武术跨文化传播要产生预期的传播效果,首先需要找到不同文化间的共性,减少编码、解码过程中的信息不对称,做好“二度编码”,才能将武术全面地、准确地传播出去,使其成为文化交流的手段。由于地理环境、人文历史传统、文化背景、社会价值观等方面存在差异,武术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跨文化传播在“编码与解码”过程中尚存在诸多文化障碍。

3.1  需构建武术跨文化传播“编码与解码”的共有含义体系:解读“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文化背景

从广义而言,始于中国古代的“丝绸之路”在唐宋时期陆上丝绸之路与海上丝绸之路同步发展[4]。“丝绸之路”延续千百年,成为亚欧非几大文明史册中的光辉篇章。2 000多年来,亚欧大陆的人民通过“丝绸之路”实现了贸易和人文交流,沿线各国的经济、文化和社会由此得到了極大的发展[5]。当今的“一带一路”建设,秉承了“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绸之路精神。在此背景下,武术跨文化传播将是“民心相通”工程实现互联互通、互学互鉴的一个文化交流平台,将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民间友好往来创造坚实的“压舱石”,但是,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国情的分析和文化解读是武术跨文化传播的首要环节。

“一带一路”沿线不同国家有迥异的政治制度、社会制度、人文历史、体育价值观等,这些都成为武术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行跨文化传播的文化障碍。“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覆盖亚欧非多个国家、不同人类文明和上百个语种。这意味着,武术传播主体在信息编码过程中会不可避免地受其所属国家的文化、社会、历史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而且受众在信息解码过程中也将会受其所在国家的文化场域和社会等因素的影响。不同文化的冲突与隔阂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武术跨文化传播中将成为极大的挑战。因此,以武术为载体进行跨文化传播时,必须明确如何进行“编码”才能更加适宜于受众“解码”,在建立基本原则的基础上,根据“一带一路”沿线不同国家的不同文化选择相应的武术跨文化传播的形式。以土耳其为例,其横跨欧亚大陆,又具有多元文化,武术跨文化传播时要注意受众的文化心理,例如象形拳中的“蛇拳”易冒犯土耳其人民,这就与受众的文化背景有关。因此,在“编码”环节就要针对“解码”人的不同文化背景选择适宜的武术跨文化传播内容和形式。

3.2  解决武术传播主体编码的现实难题

武术的跨文化交流与传播离不开传播者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领悟和理解,也离不开传播者对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传承与展现,对于传播主体而言,积极主动地展现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具有重要的意义[6]。武术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蕴含着东方文化与智慧,与中国古代人的生存环境、生存状态、生活方式、生命哲学紧密相关,具有“抽象化”“内省性”的外在形式和“复杂化”“多元化”的文化内涵,这些对不同文化背景的受众在对武术符号理解和接受方面形成了较高的“认知门槛”。武术的深层文化内涵体现在武术哲学、武术思维方式及武术的价值观,属于精神的、潜意识的,并需要通过实践训练、生活经验和对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的理解,才能有所感悟。因而,在不同文化背景下,武术的深厚文化底蕴和深邃的哲学思想是令人费解的,如果不经一番研究,是难以理解它的本质的[7]。武术传播者如何巧妙地进行“编码”,使抽象的、复杂的武术文化符号具有“可见、可感、可听”的形式,从而达到预期的传播效果,这就对传播者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有学者认为武术跨文化传播产生的障碍表现为:偏重运动技术的“竞技化”,忽略武术文化主体性构建,核心问题是武术文化内涵在传播过程中缺失[8],这恰是传播者在对武术进行“编码”时应着重加强的方面。也有学者认为:武术普及面临着武术深层文化过于抽象的穿透力障碍、重内在而轻外向传播的渗透力障碍、重领会而轻实践的认同力障碍、重礼仪而轻细节的形象力障碍、重传承而轻创新的创造力障碍等各种障碍[9]。这就对传播主体进行“编码”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农耕文化背景下形成的武术具有2个特点:其一是内向性,其二是以人为本,重视人与大自然的和谐,追求顺天应时,表现出“中庸”“中和”的价值取向。武术遵循“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将人作为一个整体加以训练,追求“内练精气神,外练筋骨皮”;武术动作要动与静结合,心与身相通。中国近代以来,以太极拳为代表的传统武术,更加强调“养生”的功能、“意念”的追求和“境界”的提升。太极拳中的典型动作“云手”,蕴含着“虚实转换”“连绵不断”等众多的手法变换,其拳理也是源于《易经》中的阴阳变换思想。武术的拳法遵循“六合”理念,即“内三合,外三合”,内在强调“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外在强调“手与脚合,肘与膝合,肩与胯合”。这是对“身心一体”“内外相合”思想的诠释。传统武术中的一些知识很难仅凭理论讲解来习得,唯有通过对身体的认知或身体的感悟才能理解,这就是常說的“体悟”。武术跨文化传播离不开人,武术文化的精深更是对传播主体提出了极高的编码要求,对传播主体的武术文化素养形成了严峻挑战,对传播效果的实现也确定了严格的标准。武术传播者在传播初始阶段如何选择适宜的武术文化符号,以恰当的方式加工组合,确定武术符号的最终传播形式,是跨文化传播者亟需解决的首要难题。这就依赖于完善的专业化、国际化武术传播人才培养机制,有赖于武术跨文化传播人才全面素质的提升和“走出去”渠道的畅通。

3.3  化解受众解码与“二度解码”的困境

受众对武术的解码过程可以分成2个步骤:“一度解码”,即理解,强调受众接收的是武术符号所传递的信息。在一定程度上,受众的“含义解读”影响其对武术符号的理解,理解得正确与否直接影响武术符号的传播效果;“二度解码”,即解读,着重在武术符号与受众之间建立文化共鸣、形成含义共识。理解和解读2个前后相继的环节构成了受众的解码过程,在此过程受众还会受社会背景、文化知识、认知水平等文化符号之外的因素的影响。不同文化背景的受众对同一武术符号会有不同的解读或不同的理解,武术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跨文化传播过程中,受众文化背景的不同将导致其对武术符号的解码结果与编码本意不一致,甚至产生相悖解码。

对于武术的跨文化传播来说,受众对武术符号含义的解码除受文化背景的影响外,可能产生的“解码”困境还有以下几个因素。

1)刻板成见。刻板成见又称定势和定型观念,即选择并且建构简化的、泛化的符号,用来构建刻板印象的原始符号,一般与个体的价值观、教育背景等[10]相关。20世纪70年代,李小龙的“功夫片”风靡一时,在海外掀起了一股“中国功夫”热潮,一些受众因李小龙的电影开始了解“中国功夫”。随着武术题材影视作品的增多,受众可选择观看的武术题材电影越来越多。有些电影中以飞檐走壁、腾云驾雾、起死回生等渲染武术的功能,这也容易造成一些受众对武术形成“刻板成见”,从而在武术跨文化传播中,因受众对武术文化与功能的误读而已经形成的刻板成见,造成受众对武术符号含义的解码障碍。

2)语境差。“语境差”一词来源于修辞学,原指影响创作者语言表达的语境因素和影响鉴赏者对作品进行赏析的接收语境之间的差异,即信息传播者的传播语境与信息接收者的接收语境之间的差异。这种差异会直接影响受众对传播符号含义的准确与全面理解。武术的外在表现形式很容易使受众形成将武术与拳击、散打等体育项目进行类比与联想:拳击突出的是攻击性,强调力量速度与肌肉力量,侧重击垮对手;武术则侧重以柔克刚、刚柔相济,追求克服困难的不屈精神和“止戈为武”的精神境界。由于“语境差”的存在和武术符号共有含义体系的缺失,一些受众很容易以格斗项目来类比解读武术,这一解码参照的文化符号含义体系无疑会使受众对武术的理解流于表面化。

3)影视媒介形象。众多受众对武术的感性认识来源于影视作品,纵观近年来一些武术题材的中国电影作品,其选取的中国社会背景较多是中国古代民不聊生的战乱时期,影片中的一些血腥杀戮镜头或争强斗狠场面,与当前武术传播弘扬的要塑造昂扬向上、奋发进取、自强不息、内省自律的文化形象相背离,会引起部分受众对武术的错位联想,一些中国武术题材电影塑造的武术文化媒介形象会造成受众解码武术符号的混乱。而应以武术题材电影塑造的武术文化正面媒介形象来对武术所蕴涵的文化含义、哲学意蕴进行全面而准确地展现,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4)文化产业资本化。近年来,随着中国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提升,武术成为一些动作电影、动漫影视作品等的常见题材,随之也出现了国际资本对中国武术文化的西化、娱乐化、消费化的解读倾向。当前,海外一些中国武术题材的文创作品是以西方文化视角对中国武术符号进行筛选、拼装、嫁接之后形成的拼盘式、快餐式的文化消费品。其中有些文创作品存在的娱乐化、消费化甚至颠覆或肆意曲解武术的现象,无疑也会对受众解码中国武术符号产生消极作用与不良影响。

4   启示

4.1  强化“源头活水”——加强武术跨文化传播主体的“编码”意识

编码是信息传播者对符号进行选择、组合、加工的过程,传播者在这一过程中一方面会受到社会文化背景的影响,另一方面要预测和评估受众对符号的接受程度和解码效果。对于武术的跨文化传播,武术的跨文化传播者主动进行“编码”是在为武术跨文化传播提供源头活水。

1)文化移情。文化移情是为跨文化传播的顺畅进行和达到良好效果而有意识地进行的认知转换、情感迁移、思想体验活动,旨在超越受众语言、文化背景与思维定势对认知的局限,是一种站在受众立场与角度思考与追求“传受一致”的心理。武术跨文化传播“编码”的重要前提是充分理解与呈现武术符号的多种形式和文化内涵,避免思维定势和封闭思想,摆脱“以我为主、先入为主”的思想束缚,细致入微地体验受众的感觉,善于从受众的立场与角度进行编码,形成传播者与受众的编码与解码的“合拍”,通过适度而巧妙的文化移情,以受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传播,实现武术文化与受众文化背景的转换和连接,减少由于文化差异而形成的认知障碍。

2)全球本土化。即“全球化思维,本土化行动”,是指全球化背景下,武术只有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本土文化有机结合时才能取得良好传播效果,这种“放眼全球,立足本土”的传播模式为武术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跨文化传播提供了思路:“全球化”意味着将信息广泛地传播出去,体现了跨文化传播的视野与范围;“本土化”则是坚持“文化接近性”原则,将信息传播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受众,着重指实现武术跨文化传播可采用的传播形式与传播策略。当前,全球化与本土化有机结合应当成为武术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跨文化传播的遵循,突出文化共性,加强武术的“善适性”,寻找武术符号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文化背景的契合点、充分发掘“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本土文化资源,根据“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经济与社会发展水平、文化背景传播有针对性的、合理的武术符号,从“求异疏同”转向“求同存异”,实现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民间武术文化的互鉴互通。“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本土武术传播人才的培养是实现武术跨文化传播的有效途径之一,可通过在华留学生教育,开展武术教学,从中筛选并重点培养武术专业人才,这将会为武术跨文化傳播与武术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普及奠定人才基础。

3)借鉴和吸收。随着经济全球化,世界文化逐渐多元化,不同国家的社会成员的民间交往日益增多。随着交通与通讯工具的日益多样与便捷,“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间的民间文化交流与合作日益频繁,不同文化互融与互鉴、相互影响与相互促进。在这一背景下,武术的跨文化传播应顺应历史潮流、把握时代机遇,以开阔的胸怀与开放的气魄,吸收借鉴其他运动项目文化的精髓并对其“再编码”,例如对跆拳道的推广模式的借鉴,做到合理甄别、扬长避短、为我所用,不断丰富武术的文化内涵与外在形式,使“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不同文化背景的受众能够领略到武术的风采。

4.2  建立武术“二度编码”的专业性社会组织

在传播媒介形式日益丰富和飞速革新的今天,武术跨文化传播者应从媒介融合的视角丰富武术的外在表现形式,例如形成包括影视业、动漫产业、体育旅游业等在内的武术文化创意产业。通过武术跨文化传播“二度编码”专业性社会组织,实现“二度编码”的系统化、组织化,将武术文化全面地、畅通地、高效地向受众传播。将武术转化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民间文化交流的重要载体,通过“以武会友”“以武结缘”开展国际性民间文化交流活动,减少文化冲突与文化隔阂,促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民间文化互通互利、和谐发展。截至2016年底,中国已经与“一带一路”沿线的60多个国家签订了政府间文化交流合作协定[11]。武术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跨文化传播是在中国文化外交战略下开展的民间文化交流,要进行全局性的统筹规划,而且受多方面因素影响,包括驻外新闻媒体、国际性旅游组织、国际性文化交流中心等各类对外文化交流与合作组织。因此,建立武术“二度编码”的专业性社会组织是与中国各对外文化交流与合作组织进行对接的途径。

4.3  培养专业化的武术“二度编码人”

实现武术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跨文化传播还需要培养既精通武术又兼有中外文化教育背景,并能够对武术进行“二度编码”的专业性“二度编码人”,以与“一带一路”沿线不同国家本土文化具有接近性的武术符号,进行武术跨文化传播与推广。要培养具有跨文化传播能力的复合型武术人才,在中国的专业性体育院校中有计划地、分步骤地培养一些具有深厚中国文化底蕴,并深谙武术文化,具备一定武术专业技能,且精通外语、掌握跨文化传播相关知识的武术专业人才;培养和招收武术专业留学生,尤其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大学合作;建立健全武术跨文化传播人才培养体系;建议中国公益文化组织设立武术国际推广基金,创新武术跨文化传播机制,鼓励文化组织、艺术院团、媒体从业人员“跨界”开展武术文化传播;充分挖掘武术蕴涵的可传播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符号,以能够彰显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个性的、具有文化共性的跨文化传播符号,探索武术产业化发展。同时,培养一些与武术跨文化传播相关的职业化与专业性的“二度编码人”。

5   结束语

“一带一路”建设今后要聚焦重点,精雕细琢[12]。而武术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民间交往中的跨文化传播也将扎实推进、走深走实。“编码与解码”理论为武术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跨文化传播提供了一个全新的理论视角和实践路径。“寻求最大公约数,画出最大同心圆”,武术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跨文化传播不仅对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而且能够架起一座民心相通的文化交流与合作的桥梁。在“编码与解码”理论视角下,进行武术的跨文化传播时,要善于在武术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不同文化背景下构建武术符号含义“共享空间”,实现不同文化背景下武术符号含义的“无缝对接”,在符号内容和符号形式上互相借鉴,同时要重视“编码”环节,减少误解。使武术成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民间文化交流与合作的桥梁,促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民心相通。

参考文献:

[1]  孙英春. 跨文化传播学导论[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1-11.

[2]  国家体育总局武术新春致辞[EB/OL]. (2018-02-18) [2019-10-26]. http://www.chinesetaijiquan.com/xinwenzhongxin/2018-02-18/138.html.

[3]  程曼丽. 国际传播学学科体系建立的理论前提[J].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43(6):120.

[4]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 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EB/OL]. (2015-03-29)[2019-10-26]. https://www.yidaiyilu.gov.cn/

wcm.files/upload/CMSydylgw/201702/201702070519013.pdf.

[5]  高峰. 从古丝绸之路到“一带一路”建设[J].北方经济,2015(4):31.

[6]  孟涛,唐芒果. 文化符号与责任担当:中华武术国际传播的话语分析[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 2014,38(3):53.

[7]  蔡仲林,汤立许. 武术文化传播障碍之思考:以文化软实力为视角[J]. 天津体育学院学报, 2009 ,24(5):379.

[8]  孙鸿志,王岗. 中國武术国际化传播的核心问题:理念的缺失[J]. 中国体育科技,2011,47(3):80.

[9]  蔡仲林,汤立许. 武术文化传播障碍之思考:以文化软实力为视角[J]. 天津体育学院学报, 2009,24(5):379.

[10]  利萨,安德鲁. 媒介研究:文本、机构与受众[M]. 吴靖,黄佩,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37.

[11]中国已与“一带一路”60多个国家签订政府间文化交流协定[EB/OL]. (2017-05-15)[2019-10-26]. http://www.ce.cn/culture/gd/

201705/15/t20170515_22804658.shtml.

[12] “一带一路”,从“大写意”到“工笔画”的生动实践[EB/OL]. (2019-04-23)[2019-10-26]. http://www.chinanews.com/gn/2019/04-

23/8817282.shtml.

猜你喜欢

中国武术跨文化传播一带一路
中国武术,中国魂
中国武术帮助古巴人民应对新冠肺炎封城
澳门:古代与现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节点
中西文化差异下影视传播的现状与对策
中国武术有哪些派别
都市电影中正面形象所带来的跨文化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