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客教育视域下的中学信息技术创新教学模式研究
2020-06-08陈超慧
摘 要: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创客教育在互联网的发展之下,也随之发展起来。现阶段创客教育作为一种新型的教育模式,学生要学会利用创客教育的理念,更好地了解创客教育,提升自己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实践能力,在创客教育的理论创新下,研究中学信息技术的创新教学模式,推动创客教育的发展。
关键词:创客教育;信息技术课程;创新教学模式
一、 前言
随着信息化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信息技术教学越来越重视,也懂得利用互联网的创新发展理念进行实践活动,分享创新成果,为人们的发展提供便利,让创客教育融入信息技术的教学中。在创新的思维模式下,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下,真真切切地进行实践,要认识到什么是创客与创客教育,了解创客教育的特点,整合创客教育的目标与情境,学习到知识和资源的整合,懂得运用专业的设计和工具进行实践与创新,而在此过程中,还要了解到中学生信息技术的教育存在哪些问题,如何解决?在创新的教育背景下中学生应怎样进行信息技术的创新?在创客教育的实践下,优化信息技术的教学方案,能够提高信息技术的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能力,推动创客教育的发展,为祖国的发展提供创新型人才,为教育的发展提供动力,而如何做到这些,接下来的介绍便是答案。
二、 创客与创客教育
在互联网+的时代背景下,越来越多的时代弄潮儿利用互联网创新出了许许多多互联网+的模式,例如:共享单车、滴滴打车,甚至许多App都是利用互联网共享经济,为人们带来了许许多多的便利,也让人们从中获得收益,而创客也是这“互联网+”诸多成员中的一个。
“创客”一词源于英文单词“maker”,表示出于兴趣爱好,将创意变成现实的人,通常“创客”指的是应用新软件、新硬件将创意变成实际产品为公司获得收益的一群人,将信息技术做大胆融合,创新、创意融为一体,自我学习,从学习中获得灵感,运用DIY的思想,用新技术作为支撑,学会制作、分享和学习,通过实践创新思维模式,做不同体验,争当第一个具有创意想法的人,注重体验与合作,将不同想法互相讨论,做大胆假设,不同人的想法互相碰撞,融合,与一群同样怀揣梦想的做同样的事情,从中学习到自己的动手操作能力,创新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团结协作能力以及自身的素质教育,为国家创新人才培养,争当祖国的栋梁之材,做敢于第一个“吃苹果”的人,敢想敢做,大胆开放思维,只有这样,才会成功。
三、 创客教育的特点
创客教育具有综合性、体验性、趣味性、协作性、艺术性、新颖性和创造性等特点,有利于学生的想象力、创造思维能力、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自学能力的培养,并且要结合整体目标和情境,掌握理论与实践,加以完成。
(一)整合目标和情境
创客教育和许许多多的互联网+的产品一样,它并不局限特定知识的传授和限制,结合具体情境进行摸索、融合、多思维互动、多角度互动,有目标的进行实践活动,在合适的平台中创造出属于自己的项目,集智慧的结晶,推动创客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二)知识和资源跨界
在如今科技迅速发展的今天,“互联网+”的弄潮之下,创客教育是知识和资源的跨界之下产生的,不但有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作为基础,还要各种资源的推动,加上大胆的创新,融合国内外先进的教育,提供理论基础,学习前辈的经验,通过全方位、综合性的平台,在“互联网+”的发展趋势之下,通过全面化服务型体系,而为大众提供更方便,更创新的系统,利用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资源,全面实施创客教育,在这个大数据时代,进行创新,为后面更高阶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专业的设计和工具
为了解决人们的现实问题,提高培养者的能力,为国家发展提供创新型人才,创客教育的发展需要专业的设计和工具的辅助。
例如:其一,技术工具作为信息检索的支撑手段,包括信息的查找、搜索、整合,实现对知识的个人意义建构,为创客教育的实施提供帮助;其二,虚拟模拟软件或3D打印设备能够将设计的产品打印出来;其三,工具作为学生交流的社交媒介,让学生在协商、合作、交流中進步,技术工具充分发挥其社交功能,实现信息传递,促进学生能力的提升,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四、 我国中学信息技术教育存在的问题
在教育的长河中,虽然信息技术这门课程设立已久,但在初中信息技术教育中,还存在着许多的问题,并不十分科学化。
首先,对学生来说,信息技术教育的课程并没有引起学生的过多重视,认为计算机只是一种娱乐聊天工具,他们往往在课上聊天、吃零食、打游戏,甚至有同学在课上嬉戏打闹,没有足够的重视,老师也放任不管;长此以往,在学生中也会养成这门课不重要的意识,由于学校信息技术课程的不完善,管理制度的不完全,缺少技术水平高的老师的师资力量,信息技术教学的实际状况也不可观等问题都影响着信息技术的发展。
五、 创客教育背景下的中学信息技术的创新
在如今伴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创客教育与信息技术的发展做融合,开创新兴科技和互联网的融合,通过DIY思想理念和创新实践,结合自身对互联网的发展理念,以新颖、高效的创新教学实践发展创客教育,包括学生的互动和合作,思想的创新和融合,信息技术是创客教育强有力的技术支撑,数字化技术深刻影响着人们的学习、发展。
具体应用如下:
1. 创客教育能够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此基础上发明创造,而这些,往往也离不开数字化的设备,例如:开源硬件、三维打印、计算机、数控机床、激光切割机等,使课程的硬件更智能化,从而实现学生的创意及发明。
2. 目前的中小学信息课程中,增加了Scratch和VB的教学,这些都是信息技术作为创客教育强有力的技术支撑的重要体现。
3. 创客课程是开展创客教育活动的目标、内容、方式及评价等的总和及其进程与安排。创客课程不是一门课程,而是由低阶到高阶的一系列课程组合。入门级课程可以侧重电子、机械、材料、计算机等基础学科知识的讲授与操作技能训练;中级课程可以侧重3D建模、制造、电路装配、电子切割、高级编程等较复杂的技能训练;高级课程则可以进行综合性的创新实战,围绕某个现实项目和问题,让学生以团队形式协同创造新方案和新产品。除了开设专门的创客课程外,也可以结合学科内容设置创客课题,将创客教育的理念融入学科教学中。
结合生活实际:
1. 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通过上网了解电脑市场的行情,有步骤地进行动手装配计算机,通过上网自己查找视频资料,了解计算机行情和内部装置,大大提升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
2. 教师可以引进新平台Scratch,让程序可视化,在线调试程序,把软件系统和硬件设施有机结合起来,创设情境,进行网上答题与分析,互动做游戏等,使教学内容丰富多彩,比如在课程上要求学生手工绘制数学函数图像,利用表格,图像计算坐标,最后连线,给予学生充分的实践进行自主创新,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和操作能力。
3. 创客教育的课堂教学,一般是采用“情景式教学”来引导学生在具体问题场景中解决问题,包括:先确定一个的问题,然后引导多学科知识的融合,通过三维创意设计软件将创意转化为数字模型,最后制作出来。例如设定一个场景:机器蜘蛛脚部零件有破损,需要重新修补。然后通过明确修补的目的,测量尺寸,设计出零件3D模型后进行打印,从而引导学生从解决问题的角度去创新、创造。
创客教育也是信息技术课程的延伸与实践。学生通過项目学习法、DIY学习法、实践创新法来推动创客教育的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也是创客教育最重要的一环,学生需要将信息技术课程与创客教育做大胆融合,培养新一代的创客教育,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共享创客教育的实验结果,培养良好的奖励机制,国家鼓励器材的研发与生产,提供相应的教师培训,创建社区创客中心的发展,推动创客教育的飞速发展。
六、 结语
创客教育作为教育改革和创新的一部分,不但要了解创客与创客教育,还要知晓创客教育的特点,包含整合目标和情境,知识与资源的跨界,专业的设计和工具,在了解这些内容的前提下,还要知道我们中学生信息技术教育存在的问题,找寻方法,同时了解在创新教育背景下的中学信息技术的创新与发展,只有这样,才能推动学生创新能力的提升,对学生的学习,发展和思维开放都有着不同的意义,同时要融合信息技术的创客理念,不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充分让学生培养实践能力,绘制图像能力,给予学生充分的实践进行自主创新,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通过网上对信息技术行情的了解,利用互联网的发展的实时更新,有步骤地进行实践操作,同时联系生活实际,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利用最新技术的发展成果,参与创客教育的活动,完成创客理念。在学校宣传有关“创客教育”的宣传活动时,积极主动地报名并且参与进来,提高对信息技术课程的重视程度,在课下还要积极巩固老师讲解的内容,为以后更好地发展奠定基础,在“创客教育”的实践活动中,让课题内容具有创新性,符合创客教育理念,深入创客教育的学习,创设情境,在网上进行“创客教育”的答题活动,与参与的人互动做游戏,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开拓思维,开拓创新,扎实信息技术的理论基础知识,为国家的发展培养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滕娇娇,闫志明,张铭锐,等.STEM教育与创客教育辨析[J].现代教育技术,2019,29(11):101-106.DOI:10.3969/j.issn.1009-8097.2019.11.015.
[2]傅建中,周继烈,徐志农,等.创客教育理念驱动下的工程训练课程改革与探索[J].创新教育研究,2019,7(4):509-514.DOI:10.12677/CES.2019.74087.
[3]王佑镁,宛平,赵文竹,等.从创客到创造性公民:智慧教育视野下的创客公民及其培养[J].电化教育研究,2019(11):5-11,27.DOI:10.13811/j.cnki.eer.2019.11.001.
[4]朱轶,刘会霞,申屠浩.面向高等职业教育的创客教育模式设计[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9(24):106-109.
作者简介:
陈超慧,福建省厦门市,福建省厦门市集美区后溪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