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球训练在高校乒乓球教学训练中的应用分析
2020-06-08刘桐彤
刘桐彤
【摘要】乒乓球作为我国传统体育运动项目之一,在世界领域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只有不断发挥创新精神,为我国乒乓球注入新的元素,培养此方面的运动人才,我国才能在世界乒乓球运动项目中保持领先优势。作为乒乓球日常训练的重要组成,多球训练法的应用能够有效提高高校乒乓球训练效果。
【关键词】多球训练 乒乓球 教学应用 高校
多球训练借鉴了日本排球教练松博文的一种训练方法,通过我国相关人士对其不断地加以创造和创新,成为我国乒乓球训练中最常用的训练方式之一。为了使我国乒乓球事业在世界始终遥遥领先,将多球训练应用到高校乒乓球教学训练中是重要且必要的。
一、多球训练概述
多球训练是由单球训练演变而来的一种更为复杂、有效的训练教学方式,相比于单球训练来讲,多球训练更能培养学生的协调性,纠正其错误的动作和观念,从而使学生在密集的训练中提升乒乓球技能和水平。除此之外,乒乓球技能的提高还能间接提高学生们对乒乓球的学习热情,主动参与到乒乓球训练中,不会对乒乓球训练产生厌烦和抵触心理。另外,在高校训练中应用多球训练法,不但能训练学生的反应速度,且通过模拟比赛现场,还能使学生们更好地控制击球节奏,从某种程度上来讲,增强了学生们处理突发事件的反应力。一般来讲,乒乓球比赛与战术密切相关,有效的战术能够提高乒乓球比赛的胜率。对此,教师在乒乓球训练中,可以设计乒乓球比赛的情景进行演练,加深学生对战术的理解,从而为自己打造量身定做的乒乓球比赛战术。另外,乒乓球战术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需要教师在长期对学生进行观察后,结合学生的优势和特点,为学生制定科学的、有效的和独一无二的比赛战术,使学生能够灵活地将战术应用到每一场比赛中。
二、多球训练在高校乒乓球教学训练中的应用
1.推挡技术训练
推挡技术是乒乓球训练教学中的攻球打法之一,虽然它的变化花样多,速度快,但站位不远,动作幅度不大。在进行训练时,教师可以站在球台的一边,不改变位置,向学生不断地发球,对学生进行直线推挡和斜线推挡两种训练,不管学生是否接到球,只需要其学会如何挥拍即可,从而纠正学生错误的击球手法。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对学生推挡加减的掌握,通过一对一,一对二,甚至一对多的推挡技术训练逐步對学生的乒乓球技术进行练习,循序渐进地改进学生的乒乓球技术。
2.正手攻球技术的训练
正手攻球技术在乒乓球运动项目中是尤为重要的得分技巧之一,在高校乒乓球教学训练中,为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教师需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根据每个学生的学习进度,将学得快的分为一组,学得慢的分为一组。当有人在训练时,其他小组成员可以帮忙捡球。教师依然站在球台一边,采用定点发球的方式,但这与之前的推挡训练不同,正手攻球是在一点动作完成以后才能发正手两点球。
3.发球技术训练
在经过推挡技术和正手攻球的多球训练之后,教师可以不作为发球对象,而是将两人分为一组,一人站在球台的一边,两个人相互配合地进行学习,相互促进,教师在一旁指点。在打完所有乒乓球后,再由其他小组进行发球训练,使学生在高度集中的练习过程中,加深对发球技术的印象,改正错误的发球姿势,使发球手法更加标准。
三、多球训练的注意事项
乒乓球教学训练中采用多球训练方法是一个由泛化到分化的过程,有利于学生更深入地掌握固定击球动作,多球训练不但能避免在捡球过程中浪费时间,还能通过学生的身体记忆,牢牢地记住每一个动作,为以后参加真实的比赛奠定基础。多球训练方法通过对动作的严格规范,来保证学生击球技术更加标准。但是多球训练还有很多注意事项,教师对学生的训练不能太密集,否则会使训练达不到预期效果。在教学训练过程中,教师应该熟悉每一个学生的身体承受力度和心理接受程度,采取科学、合理的训练方式,只有正确处理多球训练中有序性和无序性两者的关系,才能更好地达到训练的目的,提高学生的预判能力和反应速度。除此之外,教师在进行多球训练的同时,也不能忽视了单球训练,从而使训练内容更加全面。值得一提的是,不同的训练阶段应采取不同的训练强度,不同的学生要采用不同的训练方法。
终上所述,在高校乒乓球教学中,有效应用多球训练法,有利于促进学生身体素质发展,使学生不会对乒乓球学习产生抗拒心理,并且有效锻炼与提高学生的乒乓球技术。教师应全面激发学生对乒乓球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的乒乓球技术水平和战术应用水平,进而为我国的乒乓球事业提供更多的人才资源,使我国乒乓球的国际领先地位屹立不倒。
参考文献:
[1]穆蕊.多球训练在高中乒乓球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科技视界,2012,(20):119.
[2]滕守刚,许立南.多球训练法中多人供球方式在乒乓球教学训练中的应用[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2,(11):82.
[3]张艳.浅析乒乓球教学中多球训练的应用[J].中国校外教育,2012,(33):156.
[4]秦雪.浅析高职乒乓球教学中多球训练法的应用[J].生物技术世界,2013,(09):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