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识教育在小学班级管理中的应用
2020-06-08田洪伟
田洪伟
摘要:掌握高效的教育方法是成功管理班级的第一步,赏识教育就是其中之一。赏识教育是教师对学生的肯定与鼓励,能够引导学生不断向上,营建良好的班风,是班级管理中必不可少的教育方法。如何应用赏识教育需要从多方面着手,力求将赏识教育的作用最大程度地发挥出来。
关键词:班级管理;赏识;肯定
赏识教育是一种以肯定和鼓励为主的教育方式,能够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是班级管理不可或缺赏识的教育方法。良好的教育能够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更好地认识到自己的价值,更好地融入集体中。在班级中,班主任不仅承担着教书授课的任务,还要关注班集体的优良班风建设、每个孩子身心的健康成长等。如何应用赏识教育需要从多方面着手,在此谈几点看法。
一、区别赏识不同的学生
学生的基础不同、性格不同、接受能力不同,导致他们在学校的表现也有所差异。在农村小学,留守儿童很多,往往成绩差,学习态度不端正,教师要给予一定的耐心,首先肯定他们付出的努力,帮助他们树立信心,其次鼓励他们找准学习方法,再接再厉。班主任通过谈话、公开表扬的方式,赞赏他们,增强他们的学习信心,激发他们的潜能,从而促使他们实现自我教育,遵守纪律,认真学习。对于成绩优秀的学生,除了肯定他们取得的成绩之外,还要引导他们进行班级工作,培养他们的责任心和集体意识。个别赏识通常会促进个体的转变,但班级是一个集体,班主任仍需要集体赏识,增强班级的凝聚力与向心力,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精神,让班里的每一个学生认识到自己所处的班级是优秀的,有荣光的,从而产生自豪感。我很注重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比如每个星期的班会课上课前,我都会挖掘一些学习小组在学习中的闪光点或总结上一个星期本班在学校或年级活动中的好表现好成绩,然后班会课时大力表扬,肯定他们的辛勤付出,唤起学生对班集体的热爱之情与荣誉感。而集体赏识的面相对较广,更有利于良好班集体的形成,才会更好发挥出个人与集体的作用。
二、赏识形式多样化
学生总是希望被教师欣赏,得到教师的肯定。当然,作为教师,也一定要使学生感到他们每一个、极其微小的、进步都会被重视,都会得到肯定与欣赏。但欣赏的方式要多样。口头赏识具有直接性、快捷性、等特征,例如:当学生取得某些进步时,教师可以说:“有进步,祝贺你。”当学生做了好人好事,教师可以给他们一个赞许的眼神、一个真诚的微笑,所有这些都会给学生带来莫大的快乐和巨大的信心。班主任应该把口头赏识贯穿于整个管理过程。班主任对学生应多一点赏识,少一点批评。这样可以让学生获得成功感和自信,让他们在班主任的赏识下认识到自己在班里的价值,并明确价值取向,从而唤起奋发上进的积极情感。在班级管理中,只要我观察到的或从科任老师、学生中获得的某个学生做得好的,我都毫不吝啬地给予肯定的、赞赏的话语。而书面赏识具有正规性、持久性等特点,也是班级管理的一种重要艺术与方法。更能引起学生对它的关注与期盼。作为班主任,我会每周在班会上为孩子们颁发小奖状,如“每周进步奖”、“体育小健将”等等对学生赏识的语句。无声的书面赏识往往能让学生激动很长一段时间。总之,在教学中教师要多用赏识的目光看待学生,多用赏识的话语鼓舞学生,为每个学生提供展示才华的平台,达到既教书又育人的目的。
三、赏识要有度
合理批评对学生的赏识,在肯定学生的同时还能鼓励他们积极进取,在小学阶段的教育中是非常重要的。但是,这个阶段的孩子自我约束能力相对较差,同时还没有能够正确认识自己、评价自己,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过度的赏识会影响他们对自我的评价,容易造成他们不可一世的骄傲情绪,因此,赏识一定要把握一个恰当的度,该批评的时候还是要严肃批评。同样的,批评也要掌握一个度,就事论事,不能对学生进行人身攻击。对学生而言,一味地赏识会让他们过分自信乃至骄傲自大,一味地批评会让他们感到压抑,只有将两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才能让他们正确地认识自己。每一个学生都渴望得到老师的赏识,不管是学习还是班级工作方面,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优点和长处,教师要积极给予肯定。老师积极肯定学生,鼓励学生学习,学生努力学习,以求得到肯定。这样一个循环能够在班级中形成良好的学习风气,同时促进班集体的凝聚力。由此,赏识教育在班级管理中的重要性可见一斑,同时教师应当把握好赏识的形式和程度,对不同的学生给予不一样的肯定,培养他们的综合能力,力求最大程度地发挥赏识教育的作用。
结束语:好的师者需从心底里爱学生,无论教育艺术多么高超,缺乏了爱,教育依然是苍白无力的。缺乏爱的教育,表扬和批评都会缺乏力度。班主任只有从心底里爱他们,对他们有真正的认同感,所有的赏识才不会惺惺作态,他们也才会理解和认同班主任的教育與管理,并努力成为更好的自己。因而,爱学生是提高自身教育水平的关键。班主任只有不断学习充电,完善自身,与时俱进,用爱和宽容做好学生的领路人是我们的责任与使命。
参考文献:
杨婷.赏识教育在小学班级管理中的应用[J].教师,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