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展课堂活动教学,让新课程理念落地生根
2020-06-08贾海建
贾海建
摘要:以“DNA重组技术的基本工具”一节为例,简述了教师利用简易材料,设计学生活动方案,将基本工具由“微观、抽象”的静态知识变为“可见、具体”的模拟活动,有效地突破了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关键词:新课程;科学探究;限制酶;DNA连接酶;核心素养;模拟活动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志码:B
《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基本理念之一是“教学过程重实践”,即强调学生学习的过程是主动参与的过程,让学生积极参与动手和动脑的活动,通过探究性学习活动,加深对生物学概念的理解,提升应用知识的能力,培养创新精神。在生物课堂上,教师利用简易材料,开展活动教学,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动手和动脑,从而锻炼学生的科学思维,积极参与科学探究。
1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
“DNA重组技术的基本工具”属于选择性必修课程部分的“生物技术与工程”模块,是基因工程的第一节。转基因技术是生物科学的前沿技术,是当今社会的热点话题,其应用也已经深入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学习基因工程有利于学生形成科学的自然观,有利于学生参与社会事务的讨论,作出理性的解释和判断。
DNA重组技术的基本工具及其作用都是分子水平的,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传统的教学依赖于文字、图片和学生的想象,学生学习起来是困难的,教学效果比较差。教师如果能够使用简易材料对分子水平的工具进行模拟,让学生在活动中使用这些“工具”进行模拟操作,将抽象、微观的知识具体化、宏观化,不仅有利于知识的掌握,而且有利于学生在活动中合作探究,培养科学探究的能力。
2教学目标及其突破策略
《新课标》对该部分内容要求的描述是“阐明DNA重组技术的实现需要利用限制性核酸内切酶、DNA连接酶和载体三种基本工具”,其重点是“三种基本工具”的作用及其特点。为此,笔者尝试将本节的相关知识都“活化”成相关的课堂模拟活动,使学生在合作探究活动中获取知识、应用知识,“寓教于乐”“寓教于活动”。
3教学前期准备
为了能顺利开展课堂活动教学,课前准备包括教师准备和学生准备。
教师准备:将全班学生分成8组、制作学生课堂活动单、打印并裁剪几种限制酶的识别序列、带有某种限制酶识别序列的质粒、剪刀、订书机等。
学生准备:预习相关内容,初步了解三种基本工具的作用及其特点。
4教学过程
4.1创设情境,激发思考:通过一组图片的对照,初步了解“基因工程”需要的工具
教师首先展示受虫害严重的“普通棉”和具有抗虫特性的抗虫棉的图片,并提出问题:科学家培育“抗虫棉”,要将苏云金芽孢杆菌细胞内的“抗虫基因”转入棉花植株细胞中,需要哪些步骤呢?需要哪些分子水平的工具呢?
学生分小组讨论,并推选代表回答。
设计意图:通过图片展示、问题引导和学生讨论活动,教师简单明了地引出本节课的重点内容“DNA重组技术的基本工具”。
4.2模拟活动1:“剪一剪”——组内合作,阐明限制性核酸内切酶的作用及特点
教师提供资料:已知几种常见限制酶的识别序列和切割位点如下:EcoR I识别序列“GAATFC”,切割位点在“G与A”之间,BamH I识别序列“GGATCC”,切割位点在“G与G”之間,Sma I识别序列“CCCGGG”,切割位点在“G与C”之间,Apa I识别序列“AGCT”,切割位点在“G与C”之间。并准备剪刀(贴上限制酶名称)若干、不同颜色(代表来源不同)的彩纸打印出来的DNA片段若干(图1),分别发放给不同小组。
学生分小组,仔细观察本组DNA片段的核苷酸序列,各组合作、讨论,利用所提供的剪刀(代表相应的限制酶)在相应位置进行DNA的剪切。各组将剪切后得到的“末端”展示,分别说明本组的“末端”类型,并比较不同小组的“末端”,部分成果如图2所示。
为加深学生对限制酶的认识,教师引导学生思考:①限制酶的识别序列有什么特点?②限制酶剪切的化学键名称是什么?③酶切后形成的末端有哪几种?
通过以上模拟活动,学生在动手“拿起”限制酶“剪切”DNA的过程中,能很好地理解限制酶的作用、作用特点及作用结果,效果良好。
4.3模拟活动2:“连一连”——组间合作,体会DNA连接酶的作用
教师准备订书机两个(分别贴上E·cohDNA连接酶和T4DNA连接酶),要求学生各组在班级内寻找与本组所得的“末端”能连接的“末端”,尝试将不同来源(不同颜色)的DNA片段进行“拼接”,拼接成功后选择相应的“DNA连接酶”——订书机进行连接。学生活动时,教师观察学生选择的DNA连接酶是否正确。
各组将连接成功的新DNA分子(两种颜色)展示,部分结果如图3所示。
教师提问:①DNA连接酶“缝合”形成的化学键的名称是什么?②两种DNA连接酶的作用有什么区别?
本活动中,通过组间合作,学生在寻找“末端”、选择“DNA连接酶”和连接“末端”等过程中,体验合作的快乐,收获合作的成果。
4.4模拟活动3:“拼一拼”——组内合作,体验将“抗虫基因”与质粒“拼接”的过程
教师用彩纸打印含“抗虫基因”的DNA片段(两端有EcoR I的识别序列)若干、白纸打印含EcoR I识别序列的质粒(剪成纸环)若干、剪刀、订书机等,如图4所示。要求学生利用所给材料将“抗虫基因”插入到质粒中,构建“重组质粒”,并展示。
各组限制酶“剪切”后,抗虫基因和质粒如图5所示,经DNA连接酶作用后,连接情况如图6所示。
在学生动手操作后,教师引导学生思考:①将抗虫基因剪切下来需要切断几个磷酸二酯键?②“质粒”作为载体,应具备哪些条件?③抗虫基因与质粒的连接有几种情况?抗虫基因都能正常表达吗?
通过以上动手模拟活动,学生合作探究,进一步加深了对限制酶和DNA连接酶作用的理解,同时尝试将目的基因与载体结合,构建“基因表达载体”,为下一节的学习埋下伏笔。
5教后反思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在新课程的指导下,教师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创造条件,开展课堂活动教学,将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贯穿于课堂教学过程中,是有效的教学方法。学生在活动中“合作探究”,培养了“科学思维”,收获了对“生命观念”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