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在小学数学问题解决中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策略
2020-06-08常俊智
常俊智
摘 要: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习题练习是重要的组成部分。良好的习题练习能够有效地对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进行检验,帮助学生明白自身学习上的优缺点,指明学生前进的方向,并有效地对学生的种种数学能力进行针对性地锻炼;而不合格的习题练习却不仅无法让学生的学习水平得到提升,而且还会让学生在庞大的习题压力下失去了对数学知识的兴趣。有鉴于此,本文通过对小学数学问题教学方面的研究,提出了几点策略,希望能给广大教师一点启发。
关键词:小学数学;思维能力培养;问题解决;教学策略
自新课改之后,对于小学数学教学目标的探索成为一个重大的问题。教师们意识到了之前对于考试成绩的过度看重实际上已经是走入了歧途,对学生自身的发展并不能起到足够的功效,因此开始重新对教学目的进行了思考,并逐渐认识到了学生思维能力提升的重要性。良好的数学思维能力不仅仅能够让学生更快地对当下所学的知识进行掌握,更重要的是会为学生未来的发展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然而思维毕竟是一件比较抽象的事物,不像具体的学科知识那样只需要记忆背诵就能够掌握大半,其更多的还是要学生在实际的问题解决当中去体会其妙用,因此,习题练习这一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教学方式也必须要做出相应的改变,以保证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效率。在这样的情况,教师们就要首先对现有的习题练习方式进行分析,找到其中不再适合新型教学的部分,并依据新课改的理念对其进行适当的改良;此外,教师还应该从新课改所带来的各种新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中吸取营养,选取合适的部分融入实际问题解决教学中,从而更加高效地促进学生的思维能力成长。
一、 阻碍学生思维能力提升的不当教学方式
在以往的教学中,习题练习在教学过程中出现了很多问题,这与教师思想观念的落后脱不了关系,也正是如此,教师只有明确了这些问题所在,才能够真正地对让问题解决发挥出应有的积极作用来。其中,最为常见的一类问题就是习题量过大的问题。在以往的教学中,应试思想大行其道,被很多教师奉为“金科玉律”,这就导致了教师们将习题的数量看作是学生考试成绩提升的关键,认为只要有足够的量就能够获得理想的分数。然而实际上,这样的习题练习方式一方面给学生带来了极大的课业压力,压榨了学生们的课余活动时间,影响到了学生对于数学知识的兴趣,另一方面也在事实上局限了学生思维的发展,使得学生们认为只要总结出做题规律就好,根本不去费心思提升自身的思考能力。如此一来,好好的数学教学就完全变成了习题的堆砌,学生的思维提升自然也就十分差劲。第二类常见的问题则是习题质量的参差不齐。习题练习是为了对学生的知识掌握进行检验和巩固而存在的,这就要求教师所选择的习题必须有一定的针对性。然而,很多教师却都忽略了这一点,或者说不够细致,往往只要是关于这一部分知识的就一股脑地丢给学生。这样一来,学生所做的很多练习都是重复的,他们对于学生的能力提升效果也就十分微弱了,而随意的习题挑选还会使得学生很难全面地掌握所学知识的种种变化,对于其思维的开拓程度和灵活程度的锻炼效果自然也就不够明显了。第三种问题是学生解题思路的培养问题。习题练习固然对学生的思维锻炼有着一定的效果,但这是建立在学生进行了正确的思考的前提下的。然而实际上,有很多习题对于学生来说他们不需要知道为什么,只要往里面套公式就能够得出答案。但这样的解题无疑只是为了解题而解题,对于学生个人能力的提升是十分有限的。而且,这样的方式也会让学生对于所谓的万能公式之类的东西产生依赖,逐渐失去思考的习惯,整个人的思维也就会逐渐地僵化。而现有的教学模式对于学生解题思路的检验又不够细致,教师们也没有足够的精力去检查每一个学生对于解题思路的掌握,这就使得一些疏漏的出现变成了难以避免的事情。最后一种常见的问题则是习题练习与现实问题的结合差劲。在以往的教学中,习题练习与实际问题解决是截然不同的两种概念。单纯的习题练习只能让学生的知识停留在表面上、理论上,对于学生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是没有多少帮助。而数学这门学科恰恰最为重视对于实际问题的解决,重视知识的实用性。如果还像以往的教学那样,那么最终也只能培养出一批“高分低能”的假人才罢了,是不可能满足日益增长的社会需求的。
二、 具体的问题解决教学的优化策略
(一)改变讲解方式,引导学生思考
想要在小学数学的问题解决中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教师首先要做的就是改变习题练习的讲解方式,从以往的重结果变成重过程。不论是习题数量的一味增加还是习题质量的参差不齐,都是教师这种重结果论、分数论的思想的体现,教师们根本没有意识到什么样的习题练习才能够帮助学生获得真正的成长。因此,在新课改之后,教师在改革时就要从习题的讲解方面入手,在讲解时不要直接给出学生答案或者具体的解题过程,而是要引导学生根据题干所给出的信息判断需要用到哪一部分的知识,又该如何将这些知识进行灵活运用。这样一来,学生在长期的习题练习中也就会逐渐养成对问题多思考、多分析的习惯,对于自身所学的知识也会进行详细的研究和运用,其自身的思维能力也就会在这个过程中获得长足的提升。
比如,在“小数的意义和加减法”这一节的教学中,教师就要在讲解习题时有意地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在“2.65+3.1-0.684”这一习题的讲解中,教师应该首先让学生分析一下能够从题干中获得哪些信息。通过题干,学生首先可以认识到这需要运用到小数的加减法的知识,其次根据所给出的三个数字判断出结果应该精确到小数点后三位。而在解答过程中,为了方便计算,学生应该将其转化为“2.650+3.100-0.684”这样的形式,然后再通过列竖式的方法按照顺序进行计算。通过对这一题的分析,学生也就不会仅仅只是了解这一道题了,而是掌握了这一类型的习题的大致计算思路,对于一些需要注意的点也有了了解,其思维能力也就自然提高了。
(二)结合数学实践,启发学生思维
想要在小学数学的问题解决中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教师还要注意习题的实际性。习题练习是数学教学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其也应该与数学知识的实用性联系起来。对于教师来说,这就表现为在教学时除了要注意这些习题对学生数学能力的考查之外,还要与学生们的日常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意识到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是有着实际作用的。而想要做到这一点,教师最好的方法就是从学生的日常事务入手,选取学生们熟悉的事物来作为题干,并将知识融合进去。这样一来,学生既需要调动自身的知识,又对于知识的实用性有了一定的了解,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实践意识也就得到了成長。
比如,在“生活中的负数”这一节的教学中,教师就应该让学生对负数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有一个具体的了解。负数看起来十分神秘,好似与学生们的日常生活完全没有联系。然而实际上,作为一种数字的表示形式,它能够在生活中的多个方面进行运用,并发挥出良好的效果。因此,教师在为学生布置习题练习时,要尽可能地用一些生活中的负数现象来作为题干,像是“温度计的零下温度”等等。这样一来,学生就会在解题的过程中意识到,负数原来与我们的生活有着如此紧密的联系,而且在生活中遇到相关问题时,也更能够合理地发挥出負数的作用。
(三)鼓励学生讲解,激发思考主动性
想要在小学数学的问题解决中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教师也要从学生的角度进行一定的改变,促进学生对于习题练习的积极性。在以往的教学中,对于习题的讲解是教师的专利,学生是基本上不会涉及的。然而实际上,对于习题的讲解是梳理自身所学的一个良好方式。学生如果能够对一道习题的解题分析、思路等讲得头头是道,那么他对于这一道题所涉及的知识的掌握也就十分良好的。而且,这样的方式还会让学生在阅读题干时以一种高屋建瓴角度去看待问题,形成深入思考习题的习惯。这对于学生的思维能力的提升无疑是十分有效的。
比如,在“组合图形的面积”这一节的教学中,教师就可以试着让得出答案的学生讲一讲自己是如何想的。特殊图形的面积计算是有着固定公式的,但随着习题的改变,其应用方式也会不断变化。而学生在讲解时,就要讲一讲自己从题干中获得了哪些信息,而又是如何凭借这些信息做出判断的,是用了数形结合思想,还是对所给图形进行了分割填充。这样一来,一方面讲题的学生对自身的做题思路再次进行了梳理,另一方面听讲的学生也获得了更加具体的思路,获得了思考方向上的启发,对思维能力的培养效果也就体现了出来。
(四)总结解题规律,定期展开分享
想要在小学数学的问题解决中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教师还要认识到个人思维的局限性。数学习题一方面是很灵活的,往往不会局限于一种方法,另一方面也有着一定的规律性,能够帮助学生更加快速地进行解答。而这时,如果教师让学生们对自己的解题方法心得进行交流的话,他们就会在互相的启发中逐渐完善对于习题的思考。并且相对于教师的讲解来说,学生之间的交流要更加符合他们的思维方式,理解起来也更为容易。而一旦这种交流成为惯例,学生们积极思考的习惯、善于总结的习惯也就逐渐养成了。
比如,在“分数乘法”这一节的教学中,由于小数点的存在和数字的复杂,学生们往往会感到计算困难。这时,教师就可以让学生们在日常的习题计算中注意思考和总结一些计算的规律方法,并定期进行交流。如此一来,学生互相学习、互相启发,整体的思维能力也就都获得了提升。
综上所述,教师想要在小学数学的问题解决中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首先要认清实际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然后再结合各种先进的教学经验和思想对习题练习的方法进行相应创新,从而做到对学生思维能力的有效提升。
参考文献:
[1]陆乐.新课改背景下小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研究[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8(9):26.
[2]李歆楠.小学生数学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策略[J].中国校外教育,2018(30):52.
[3]陈幼玲.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中学生思维的深度参与[J].新教师,2018(7):48-49.
[4]熊翠华.小学数学问题解决能力培养的研究[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8(5):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