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国有企业改制后的管理创新与系统变革

2020-06-08朱锦霞

商场现代化 2020年8期
关键词:管理创新

摘 要: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经济实力的增强,国有企业为适应新环境和经济新常态,立足国有企业自身特色进行国企改制,从管理创新与系统变革两个方面应对日渐繁杂的时局。多方面多角度地去认知国有企业改制后的管理创新与系统变革,对于国有企业进一步的改善经营管理具有重要借鉴和指导意义。本文首先从国有企业改制内涵及抓手、国有企业改制的政策目标、国有企业改制的前后对比对国有企业改制进行了简述;其次分别从企业战略管理的创新、企业业务管理的创新、企业文化管理的创新三个维度树立了国有企业改制后的管理创新;最后从国有企业劳动系统的变革、人事系统的变革和分配系统的变革对国有企业改制后的系统变革进行了梳理,对于国企管理创新与系统变革具有一定的理论指导和实际借鉴意义。

关键词:国有企业改制;管理创新;系统变革

一、国有企业改制简述

1.国有企业改制内涵及抓手

当前我国国有企业改制主要指国有企业中所有权的改变。国有企业改制的目的是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现代企业管理体系,国有企业改制具体可分为国有企业整体改制和国有企业部分改制。国有企业整体改制意为国有企业所有资产和国有企业的重组。国有企业部分改制意为国有企业部分改造为股份有限公司或有限责任公司,原有国有企业将继续保持并展开经营。

立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现阶段我国国有企业改制主要抓手是参考现代企业管理体系,包括科学的国有企业治理结构、市场化的国有企业经营机制和有效的国有企业风险控制制度。国有企业改制后,立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国有企业能不能平稳有序地开展自身经营活动,进而持续健康的发展将取决于国有企业现代企业管理体系建设是否到位,只有基于科学高效的现代企业管理体系有效的参加市场竞争,才能实现国有企业改制的顺利完成。

2.国有企业改制的政策目标

现阶段,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的最主要的政策目标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明确国有企业产权、明确国有企业权利和国有企业责任,进一步将行政力量从国有企业管理中剥离,科学高效的现代企业管理体系以更自主灵活地参加市场竞争。在国有企业改制中,必须集中于重点企业和关键领域,对于其他领域要积极放权,以此有目标的加快国有企业改制。同时国有企业改制应该实施鼓励企业合并、标准化破产规定、科学分配劳动者,形成适者生存的市场选择机制。

3.国有企业改制的前后对比

一是法律依据不同。国有企业改制后,国有企业法律相关规定由参考《企业法》替换为参考《公司法》;二是投资主体不同。国有企业改制后,国有企业资本组成由改制前的一元國家独资变为混合所有制;三是从属关系不同。国有企业改制后,国有企业各生产部门和机构之间由上下级别的从属变为以国有财产为连接的总公司和分公司关系;四是党群领导不同。国有企业改制后,国有企业党群领导由单一的党群工作事务的开展变为兼顾经营性的领导;五是管理者不同。国有企业改制后,管理者由国有企业的任命型厂长变为国有企业参考市场基础上选拔的总经理;六是职工身份不同。国有企业改制后,国有企业原劳动者变为既是国有企业劳动者又是国有企业所有者。

二、国有企业改制后的管理创新

1.企业战略管理的创新

第一,高级管理人员的领导能力。在中国特殊的历史背景和市场重发展中成长的国有企业高级管理人员的领导能力,有着中国国有企业独特的共同点,即国有企业高级管理人员主要依靠领导者权威进行事务开展。经过国有企业改制后,国有企业高级管理人员需要不断挑战原有经营管理模式,并有预见的提出未来的愿景。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国有企业高级管理人员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和来自市场、产品、人才等方面的挑战。国有企业改制后,国有企业高级管理人员经营者领导的领导能力从个人权威型转换为综合管理型,即重视人与事的均衡发展,并在一定程度上有意降低权威行动特性,且国有企业高级管理人员在经营管理中强化关系导向、弱化国有企业行政隶属关系的任务导向转型,已经成为长期趋势。

第二,企业共同目标和价值观。国有企业价值观的转变是国有企业改制后以企业为主体的价值观念成为国有企业信念化了的全体员工的企业信条,包括国有企业全体职员共同的企业追求、经营理念、工作绩效的认识和价值判断准则,具有更加鲜明的现阶段的市场和社会的特征,对国有企业改制后立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背景下的经营发展起着重大作用。根据资料梳理分析可以总结出国有企业改制后企业共同目标和价值观主要体现在三个维度。一是国有企业改制后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积极抓好国有企业内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教育。二是国有企业改制后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不断赋予国有企业文化建设新内涵。三是国有企业改制后担积极承担社会责任,注重公共关系的维护,成为模范“企业公民”。

2.企业业务管理的创新

第一,专业化的事业部建设和改造。早期国有企业一般是直线式管理。对于所有的产品,总裁既抓销售又抓生产。一般在企业经营初期,这种企业业务集中管理起到了促进国有企业发展的作用。国有企业改制后,针对国有企业内部的市场和服务属性划分逐步确立了事业部制。在集团的领导下,国有企业每个专业化的事业部都具备特色的产品服务和独立的国内外市场,并实行独立经营和独立会计。国有企业专业化的事业部不仅是国有企业内部管理的利益中心,也是产品责任单位和市场责任单位,具有市场研究、生产、管理、人事、其他管理的统一领导能力。专业化的事业部的确立,有利于国有企业脱离日常的琐碎事物的管理,将国有企业决策重点放在国有企业总体战略决策上、国有企业规模额度和投资额度的控制上、国有企业各事业部核心管理层的任免上以及国有企业产品和服务国内外市场的分配和品牌的创建上。

第二,发挥事业部门的主观能动性。国有企业改制后,国有企业总部只负责国有企业宏观企业形象的公关和国内外市场销售网络的构建。具体事务上,充分发挥专业化的事业部的主观能动性,负责地方公共团体的宣传,调整全地区的销售额。国有企业改制后,国有企业以产品、服务和市场为依据建立的专业化的事业部,对其进行充分授权,明确权专业化的事业部责利,专业化的事业部实行自主经营核算,国有企业在市场调节资源的背景下,进一步激发了其经营者活力和创新能力。

3.企业文化管理的创新

国有企业的发展必须注重企业文化的建设和创新。国有企业改制是立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国有企业的实际发展需要,必须突出国有企业的特点,避免逐利而行的完全资本化的文化和行为滋生。国有企业的性质决定了国有企业文化的建设和创新必须立足集体,才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文化建设的需要。现阶段国有企業改制后企业文化管理的创新主要体现在一是国有企业认识到企业文化对于国有企业加快产品和服务的转型升级,增强国有企业员工凝聚力、提升企业效率和实现国有企业改制的顺利完成等方面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二是国有企业通过加强文化管理,从国有企业文化的政治性、民族性、群众性、实践性、创新性、传承性积极开展企业文化创新,确保了国有企业文化管理和文化创新的质量,有助于国有企业持续化健康发展。

三、国有企业改制后的系统变革

国有企业改制后作为立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企业,要不断结合经济发展状况、企业经营情况、业务发展要求以及市场环境的变化,调整和优化国有企业的劳动系统、国有企业的人事系统和国有企业的分配系统的变革。

1.劳动系统的变革

国有企业改制后劳动系统的变革主要是国有企业人员的引进与辞退、国有企业岗位的晋升,其中主要涉及到国有企业改制后组织结构战略化、定岗定编效能化两个层面。

一是国有企业劳动系统的变革需要立足全局,考虑到国有企业的战略发展需要。国有企业劳动系统的变革涉及到内部组织的调整,需要依据公有企业今后发展需要对组织的价值进行科学判断,在此基础上进行组织架构的调整;二是国有企业劳动系统的变革需要以岗位评估为主体,国有企业改制后基本建立健全了以岗位工资为主的基本工资制度、薪酬福利制度等作为岗位工资的参考依据,国有企业劳动系统的变革需要对岗位价值、岗位成本进行评估,在此基础上进行岗位和人员的调整;三是国有企业劳动系统的变革需要评估员工价值。人力资源已经成为企业效益实现的核心的资源,结合企业发展经验,员工价值特别是核心员工的价值对于企业的发展起着重大作用,国有企业只有有效畅通员工岗位发展通道、评估员工价值才能更好去帮助国有企业实现自身的发展目标。

2.人事系统的变革

第一,国有企业人员选择市场化。国有企业改制后人事系统的变革,一定是竞争性上岗。国有企业人员的引进和退出在具体落实的人事方面,需依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进行人才的配置和引进,要设立竞争性上岗机制,做到人尽其才,并对员工工作结果进行绩效考核,最大化体现竞争驱动。

第二,岗位考核清晰化。国有企业改制后,国有企业内部绩效管理和考核的“精益化”、“信息化”的管理手段开始成为日常经营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现阶段国有企业借助内部管理信息系统,逐步实现了管理流程规范、透明,确保了国有企业内部绩效管理、考核成绩、绩效薪资发放的有序开展。国有企业借助内部管理信息系统实现绩效管理科学化大幅度减少了国有企业人员管理成本,有效提升了国有企业内部工作效率,国有企业借助内部管理信息系统为企业今后进一步的精益化管理奠定了技术和经验基础。

第三,奖惩淘汰例行化。国有企业改制后人员选择市场化就需要在考核下的奖惩淘汰例行化制度机制作为其运行依托。根据已有研究和政策梳理,现阶段国有企业人事变革的竞争驱动主要体现在竞争性上岗、市场化档案、职业化管理、赛马式评价、刚性型淘汰五个层面。

3.分配系统的变革

国有企业改制后分配系统的变革,主要涉及对国有企业人员的薪酬福利体系的设计。现阶段国有企业改制后分配系统的变革主要包括薪酬水平市场化和工资福利的差异化。国有企业改制后,短期激励、长期激励和任期激励,三者共同构成了国有企业分配系统市场驱动体系。国有企业分配系统短期激励主要包括市场化薪酬水平、业绩浮动式薪酬和动态性总额管理;国有企业分配系统长期激励主要包括核心层持股计划、期权或限制性股票;国有企业分配系统任期激励主要包括超额利润分享计划、跟投与对赌机制和中期考核兑现机制。

四、小结

国务院发布的《改革国有资本授权经营体制方案》、《中央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操作指引》中指出,国有企业主要通过“政府放权给企业自主经营的活力”、“混合所有制改革引进发展资源”、“企业管理参照公司制优化”、“经营竞争机制逐步完全市场化”等方式来实现增量效益。总之,国有企业战略管理的创新、企业业务管理的创新和企业文化管理的创新以及国有企业劳动系统的变革、人事系统的变革和分配系统的变革将成为国企改革的标准配置。

参考文献:

[1]陈玮瑜,祁禄.企业管理创新的问题与对策[J].现代商业,2018(10).

[2]王君,王秀茹.管理创新与企业效益[J].现代商业,2008(29).

[3]黄坚.浅议国企的管理与创新[J].新疆有色金属,2007(01).

[4]张卿哲.浅谈企业的管理创新[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4(08).

[5]邓志辉,程智开,刘青松.提高管理创新水平 促进企业发展[J].湖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1(02).

[6]李志玉.试论管理创新的基本要素[J].现代经济信息,2013(05).

[7]刘春,吉伟.中国企业通过管理创新提高核心竞争力[J].商场现代化,2006(11).

[8]周琪.降本增效在预研项目管理中的探索与实践[J].科技经济市场,2016(09).

[9]陈缅.管理需要不断创新[J].中国科技信息,2006(04).

[10]王春美.以管理创新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J].生产力研究,2003(03).

[11]王凤朝.以抓党建创新国有企业现代治理体系[J].中国西部,2019(06):1-11.

作者简介:朱锦霞(1967.10- ),女,汉族,广东茂名人,专科毕业,中级经济师,研究方向:人力资源管理

猜你喜欢

管理创新
关于企业管理创新发展的思考
试论集团公司如何实现财务转型升级
关于新形势下企业经济管理创新的思考和浅谈
提升企业知识管理能力 增强企业的强劲发展态势
调度指挥在铁路货运改革中的管理创新
市政设施建设管理探究
包容性视野下的公共安全管理:维度分析与战略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