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究“公园+”背景下当代城市公园转型策略

2020-06-08鄢晓琴陈扬

艺术科技 2020年6期
关键词:转型策略城市公园公园

鄢晓琴 陈扬

摘 要:本文简要介绍城市公园的重要意义及面临的严峻现状,研究现代城市发展需求及人的需求,同时结合旧金山南公园的转型案例,提出“公园+”背景下当代城市公园转型应执行着眼于整体长远规划、利用现有资源、多元化结合、以人为本、生态可持续性的策略。

关键词:“公园+”;城市公园;转型策略

中图分类号:TU98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0)06-00-04

0 引言

城市公园是城市中为市民及游客服务,以休闲、游憩、娱乐为主要功能,兼有生态、美育、空间景观、防震减灾等作用的综合性城市公共绿地。[1]城市公园不仅为身处“快节奏、强竞争”生活中的人们争取生活空间,提供放松身心的休闲场所,并且美化城市景观、提高城市绿化率,对城市生态环境改善、保护生物多样性发挥着积极有效的作用。而在满足人的需求、生态需求、可持续发展需求的基础上,城市公园还满足了城市对于社会形象上的需求。它是城市居民生活质量的体现,是城市经济文化水平的体现,是城市气质的代言人。因此,作为主要的城市公共空间,城市公园不仅能够缓解已有的空间拥挤、环境恶化、人的需求变化等问题,在传承城市文脉、刺激经济发展上同样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1 城市公园面临的严峻现状

过往人们侧重于物质需求,而现代化的发展促使人的需求发生转变,人们越来越追求文化、精神、情感上的富足,相应地就需要能够提供以上内容的场所或设施。然而,大部分的城市公园仅仅是“绿荫下的亭台”,人性化方面的考虑不足,设施老旧且毫无新意,功能单一且无趣,植物杂乱且管理不当,公园绿地和自然的结合度较差;仅仅是“城市中的孤岛”,缺乏增强市民归属感的元素,与周边建筑物、城市文化结合度低,使用率低;仅仅是“一次性的建设”,缺乏可持续发展的长远考虑,本该成为“城市绿肺”,改善城市空气质量并提供舒适的空间,但在给排水、溫湿度调节等方面却没有发挥出有助于城市生态性建设的效用。

再者,诸多资源型城市正处于转型期,生产转型和生活环境提升是其核心内容。因此,城市公园的建设是资源型城市转型期规划改造中的重点。如何在过往资源场地的基础上“以旧换新”,建设公园景观,是城市公园需要面对的一个重要问题。

2 城市公园改造案例分析

美国旧金山南公园曾经同样存在功能单一、设施老旧、可持续性差等一系列的问题,经过多层次、多方面的改造,现已成为兼具独特性与可持续性的现代化城市公园。它兼具美感、内涵与实用性,不但具有吸引力,而且能随着时代不断发展。其中富有层次感和动感的空间,美观且实用的雕塑小品、合理的道路系统、生态可持续性的基础设施、保留彰显场地历史记忆的植物等诸多前瞻性、现代化的设计使其成为生态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标杆。因此,旧金山南公园的改造方案对城市公园转型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2.1 项目背景

建于1852年的旧金山南公园是旧金山最古老的公园,原处于一个专属社区的中心。随着时代的发展,活动需求、审美需求、生态需求逐渐发生变化,旧金山南公园因而逐渐转型,旨在为更多的居民和社区成员提供不同类型的优质服务。

2.2 存在的问题

第一,空间变化单一,公共活动空间集中于场地中心,两侧均是乏味的大草坪,无法提供多种空间的体验;第二,基础设施老旧,无法满足生态可持续性建设的需要;第三,功能较为单一,休憩及娱乐设施过少,仅能满足部分人群的部分需求;第四,开放性差,与周边空间的结合度低,作为周边社区的中心,可进入的方位较少;第五,设计缺乏独特性,没有风格显著的元素或设施,导致辨识度较弱。

2.3 借鉴意义

区别于原本单一的空间秩序、乏味的功能设施、封闭的入口设计,旧金山南公园在道路秩序、竖向设计、功能设施上有了显著提升:在公园入口方面,不设立围栏,利用草坪中大量的小坡堆提供随意的休闲空间,并且使人们能够从多个方位进入公园内部,将原本孤立的公园最大限度地与周边环境相结合;在道路布局方面,摒弃原本单一的东西走向道路,设计蜿蜒向前的曲状道路,沿途布置各种设施和灵活的空间,包括提供攀爬、穿梭、荡秋千体验的多功能儿童活动空间、形式多变的休憩空间、密布植被的洼地以及视野开阔的大坡度草坪,凸显场地空间的节奏感及多变的空间组合形态;在公园设施方面,利用富有流动性美感造型的儿童游乐设施和“雪糕棒”状的道路,使公园独具辨识度;另外,保留彰显历史文化记忆的古老树木的做法,起到延续场地的记忆、增强社区居民归属感和丰富场地内涵的积极作用。

旧金山南公园完善了原先存在明显缺陷的空间设计和功能设施,结合先进的科学技术以及生态理念,把公园打造成以服务周边社区居民为主体,全面开放、空间灵活、功能多样、内涵丰富为特征的一种新空间模式,发挥了巨大的社会价值、生态价值,对忽视人的需求、忽略生态性建设的现状,乃至当今世界的公园设计理念浅薄、过于追求表面而忽略实际需求的现象都有极大的参考价值与借鉴意义。与此同时,旧金山南公园在基础设施方面利用现场收集雨水的灌溉系统、地下渗水井,完成基础设施上技术的突破,彰显了旧金山南公园转型后的生态价值以及可持续性。

3 各园的差异化处理

城市公园包含各种类型,每个公园综合了多种功能,由于背景、需求、对象等因素各不相同,因此表现的内容、功能的侧重点各不相同。

3.1 综合性公园——公园+文脉

综合性公园是城市绿地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居民活动的主要场所,是城市经济水平、文化形象的名片。一座综合性的公园若与城市文脉相通,则大大增加了其除实用价值、观赏价值之外的附属价值。然而,“公园+文脉”不仅仅是具象的雕塑形象、展示栏中的文字、标识牌上的城市文化标语,更好的做法是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以创造性的方式将城市文化与公园功能相结合,由此达到在文化自觉的基础上科普城市历史、延续城市文脉的目的。例如,在植物选择上,多选用乡土植物,赋予其城市文化典故的寓意以创造富有灵魂的植物景观,既符合经济、成活率高的原则,又能拉近公园与人们之间的距离,无形中起着文化宣传的作用;在活动场所构建上,摈弃只可远观而不可相处的做法,创造人与文化产生互动的文化空间,或是带有文化元素的运动器材,或是安置文化符号的小迷宫,均可使人们在玩耍中能够加深对文化的认识,从而发扬传承。

3.2 生态公园——公园+生态教育

生态公园是指具有保护和修复城市生态系统的一类公园,因此其秉承生态优先的原则,将公园与生态结合,注重生态多样性保护,采取营造生物适存环境、明确限制游客干扰等措施,将生物保护置于首位。

众所周知,生态于当今环境愈发遭到破坏的时代是极其重要的,因而对人们的生态教育同样不可忽视。作为天然的教育场所——生态公园,可以在生态教育这方面发挥巨大的作用。将生态教育融入公园,不应该停留在使用教育标语的浅层次上,更多地应该体现在公园自身的规划设计中。其中,植物的搭配、山水格局的创造、透水铺砖的运用、环保材料的应用、废旧资源的利用、对城市生态环境的参与均是生态的体现,再结合恰到好处的介绍,流连于其中的人们便可通过真实可见的一草一木加深对生态理念的认识,而不是通过课本上不可亲身体验的文字来认识。

3.3 文化遗址公园——公园+科技

文化遗址公园承载着历史的气息,拥有珍贵的历史遗产,是历史与现代连接的纽带。当今再现城市文化记忆的公园建设也是一种新形势。文化遗址公园的普遍建造做法是基于遗址本体保护,历史遗物结合宣传牌、专人讲解,进行科普教育,提升人们对场地历史的认知。然而,套在文化遗物外的防盗玻璃、设置在文化遗址外的警戒线拉开了人们与文化遗址之间的距离,人们只能用眼睛看、用耳朵听,无法进一步地走进、触碰、感受。

若文化遗址公园中加入AR(增强现实)、VR(虚拟现实)、5G(第五代通信技术)等科学技术,则可“消除”人们与文化遗址之间的距离,赋予人们3D沉浸式体验,进一步起到宣扬文化的作用。或创造虚拟场景,使人们穿越回文化诞生的那个年代,相对于静止,使其拥有全感官体验,在更加真实的动态维度“看见”文化;或将文化融入智能游戏场景中,相对于阅读,使其在更加丰富的游戏体验中“感受”文化。科学技术使文化不仅仅是静止而不可触碰的遗物和仅可观看的影片,它能够令文化复现,带领人们从视觉、听觉、触觉、互动体验、动态呈现等不同维度了解文化,同时增加文化遗址公园的内容与功能,使其兼有历史感与未来感。

3.4 社区公园——公园+儿童友好

社区公园为一定社区范围内,以社区居民为主要服务对象,提供休憩、娱乐等空间的绿地。社区公园是儿童频繁去的活动场所,是儿童成长过程中不可缺失的生活空间,因此社区公园中融入“儿童友好”理念是社区公园发展的需要,也是其未来发展的趋势。“儿童友好”体现在符合儿童行为尺度的游乐设施、儿童能够理解的标识设计、安全性上的考虑以及趣味性与教育性相结合的玩乐空间,如拥有不同高度可供各年龄段儿童玩耍的秋千、色彩活泼且化文字为简笔画的标识、材质较软可避免摔伤的塑胶铺装、边角圆润避免磕伤的游乐设施等。

4 城市公园转型策略

4.1 着眼于整体长远规划

城市公园的建设需要考虑到整体的城市规划,实现城市公园建设与城市建设一体化。城市公园不是一座孤岛,它需要融入城市中。或在空间上与周边建筑物产生联系,诸如古典园林中运用的“借景”“框景”之类的手法;或在景观布置上与周边景观产生呼应;或在更深层次上吸引人流量,起到刺激周边经济发展、减少犯罪率的积极作用。[2]另外,须符合城市长远的发展,公园的主题、设施等因素都应与城市未来发展的方向相一致,使其在未来仍然符合城市建设的要求,而不是走一步看一步的大拆大建。

4.2 结合已有资源,延续场地文脉

受历史、地理、周边、发展需求等因素的限制,城市公园的定位基于场地本身。资源型城市转型期建设过程中面临场地有遗留物的现状,“大拆大建”的做法成本高、不经济,而结合已有资源不仅能减少成本,还能够延续场地文脉,增强市民的城市归属感。[3]因此,城市公园的建设应考虑已有资源,结合场地文化,从原有的场地场所中孕育发展出适合当今时代精神的活力再生场所。

4.3 多元化结合

在“公园+”的背景下,随着各行各业之间的互通,众多新元素、新技术、新设计理念都可以与城市公园结合,进而创造出新鲜别致的景观、生态环保的设施、功能多样的空间以及形式多变的公共活动,增加公园的独特性及辨识度,为人们提供丰富的游园体验。

4.4 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

城市公园的绝大部分建设都以人为服务主体,因此,人的需求在公园建设中应当置于首位。由此,抛弃无意义、无趣味的设施,从人的角度出发,以人的使用需求和行为特征为根本原则,结合环境心理学和环境行为学原理,把握空间尺度、功能设施、活动内容、细节建设,且要实现服务对象的“大众化”,为不同年龄、不同职业、不同兴趣爱好的人提供优质的服务。

4.5 实现生态可持续性建设

作为“城市绿肺”“城市的氧吧”,城市公园须参与城市生态建设:公园中大面积的绿化能够起到清洁城市空气、防风防噪、调节温湿度等一系列的作用。而公园内部的基础设施也应秉承生态可持续性的原则,注重环保,节能减排,在给排水、垃圾处理、电力使用、铺装材料等方面运用新技术。例如,北京奥林匹克森林公园全面采用生态节能建筑技术,并且全面采用雨水收集技术,将公园95%的降水用于绿地灌溉及道路喷洒,实现了公园内部的水循环及污水零排放。

5 结语

城市公园是城市主要的公共活动空间和城市绿廊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建设对市民日常生活、城市规划建设发挥着不可忽视的效用。随着需求的转变,执行着眼于整体长远规划、利用现有资源、以人为本、多元化结合、生态可持续性的城市公园转型策略,使“公园”转型成为“公园+”,是时代发展的趋势和城市建设的必然。

参考文献:

[1] 江潇潇.基于低碳理念的城市公园规划设计研究[D].浙江农林大学,2011.

[2] 杨媛媛.现代城市公园发展趋势的探讨——以北京奥林匹克公园为例[J].安徽农学通报,2010,16(10):176-177.

[3] 金珊,李云,伍慧婷.纽约高线公园作品解读——略論城市公共空间的复兴与转型[J].建筑师,2018(04):69-75.

作者简介:鄢晓琴(2000—),女,福建三明人,本科,主要研究方向:风景园林。

陈扬(2000—),男,江苏南京人,本科,主要研究方向:风景园林。

指导老师:钱可敦

猜你喜欢

转型策略城市公园公园
我家门前的小公园
我将打扫城市公园
在公园里玩
浅析城市公园中的景观设计
论城市公园设计
浅析城市公园种植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