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化引领下大运河“最精彩一段”苏州段建设策略研究

2020-06-08徐铷忆郑思思谭悦褚乐阳陈卫东

艺术科技 2020年6期
关键词:数字化保护

徐铷忆 郑思思 谭悦 褚乐阳 陈卫东

摘 要:建设大运河(苏州段)文化带“最精彩一段”是当下运河苏州段建设的重大课题。要建设好大运河(苏州段)文化带,不仅需要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支撑,更需要民众的参与和支持。通过走访、调查与文献分析,探析在文化引领下大运河苏州段的建设策略。具体措施包括建立创意文化产业园、建立运河特色酒店、运用多样化媒体渠道宣传、设立运河主题日、设计文创产品、开展多样化运河体验活动、建立装置艺术景观等,也包括利用文化情境激发民众的参与热情,利用数字技术修复、治理运河以及统一航道标识等举措,需结合苏州地方特色与需求,加以整合与运用。

关键词:大运河苏州段;文化带;数字化保护;文化创意产业园

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0)06-00-04

0 引言

中国京杭大运河拥有千年的历史,凝结着一代代中华民族的智慧与汗水,代表着我国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高度。习近平总书记以传承中华文明、提升我国文化影响力与增强民族文化自信的战略角度,对深入挖掘大运河相关的历史文化资源,提出统筹保护、传承及利用“三篇”文章的重要批示。因此,建设大运河文化带应以总书记所倡导的治国理政新思想、理念及战略为指导方针,即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综合推进维护、建设运河水运、生态、城建、产业及旅游等方面,将中国大运河沿线建设为经济文化综合发展的廊道。

1 大运河苏州段概况

京杭大运河苏州段,北起苏锡两市交界的新安沙墩港,向东南方向至石湖北,转向东行至苏州城东宝带桥后折向南行至太浦河,先后流经相城、高新、姑苏、吴中、吴江5区,总长度约80公里。沟通河道包括山塘河、上塘河、胥江、平江河、环城河和古纤道,是苏州河道活水的重要来源。同时,苏州也是运河沿线30个城市中唯一以“古城概念”申遗的城市,呈现出大运河独特的城市历史文化景观。[1]

大运河苏州段沿线现有国家登记保护的物质文化遗产共690处,与大运河密切相关的遗产点60项,有国家登记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118项,其中国家级29项,省级79项,与大运河密切相关的有10项。大运河(苏州段)的遗产包括大运河沿线的山塘河、上塘河、胥江、环古城河4条运河故道,山塘历史文化街区、虎丘云岩寺塔、平江历史文化街区、全晋会馆4个运河相关遗产以及盘门、宝带桥、吴江古纤道3个运河水工遗存。[2]与大运河苏州段有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有昆曲、评弹、吴歌、桃花坞年画、苏绣、香山帮古建筑营造技艺、御窑金砖烧制技艺、船拳技艺等。[3]大运河苏州段孕育出数量众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非遗与实体文化遗产相互交织,共同维系着大运河文化、吴文化的生机与活力。

2 以文化为引领的运河精神

大运河是哺育苏州、扬州、淮安等江苏城市的母亲河,尤其是在苏州境内,运河滋养着沿岸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丰富着几千年来吴地居民的精神生活。明确运河精神文化的时代内涵是坚持文化引领建设的第一步。运河精神主要包括积极进取、创新协同、和谐共生及多元开放4个方面。

第一,积极进取。中国大运河在当下仍为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交流贡献着重要的价值,作为地理空间跨度最大、历史最为悠久的运河,历代建设者们在复杂、苛刻的自然条件下将运河联通成纵贯南北的人工河流,体现了华夏民族积极进取、不畏艰险的精神品格。

第二,创新协同。运河的开凿促进了不同历史时期南北文化的交融,使南北格局分离的局面走向了终点。运河推动不同区域的协同发展,文化的交融促进创新的产生,从而使我国传统文化中又多了许多文化瑰宝,大运河充当着流动的文化交流“载体”。

第三,和谐共生。运河改变了中国文化的延展空間,伴随着持续的文化、经济交流,创造了一系列优秀的新生文化形态,使整个华夏文化呈现出多元交融的局面。大运河调和着文化的碰撞,衔接着文化发展的历史,形成“以线串珠”的运河驱动型文化发展路线。

第四,多元开放。大运河作为沟通海陆丝绸之路的重要渠道,维系着古代中外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体现出兼容并包、多元开放的精神内核。

大运河苏州段文化带集中体现了上述运河精神的各个方面,拥有多样化的文化传播形式,如桥文化、驿站文化和宗教文化等。要坚持“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的运河文化带的发展方针,必须做好顶层设计,挖掘并不断更新体现大运河文化时代价值的“运河精神”,使其充当对大运河苏州段维护、开发及建设等工作的“指明灯”。[4]“运河精神”作为推广思想进行发展规划的布局,可以通过与民众的日常生活建立联系,使民众因生活在运河沿岸而自豪,激发强烈的身份认同感等方面的文化自信。

3 大运河“最精彩一段”(苏州段)建设策略探索

大运河不仅是一条积淀丰富的历史遗产长廊,更是一条活的、流动的黄金水道。建设苏州大运河文化带,充分展现运河文化与运河精神,并将进一步打造苏州运河城市的品牌,提升苏州文化软实力,在新时代背景下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与战略价值。

3.1 设立运河文化创意产业园

运河文化创意产业园的建设是坚持“文化引领”建设思路的重要举措之一。依托“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号召,产业园的理念可以为大运河苏州段文化带的建设提供群智群策,从而带动运河沿岸等相关行业的发展。

运河文化创意产业园具体选址参考苏州市高新区运河商务区的建设方案,其作为承接运河沿岸商务区的功能而存在。由于运河贯穿苏州市各大商务中心,因此产业园可以采取分布式的建设思路。产业园的建设有助于政府组织成立有苏州特色的大运河文化旅游产业投资联盟,打通产学研合作链路,确保运河相关产业持续健康发展。(如图1)

3.2 建设特色驿站酒店与运河小镇

打造运河小镇与特色酒店要以苏州城市品位为基调,深刻把握大运河精神内涵,保留运河沿岸的生活气息。大运河苏州段内唯一保存的驿站为横塘驿站,却也面临着年久失修,脱离民众视野的风险。但基于驿站的地理位置,修造运河文化主题的度假或商旅酒店,对于保护和传播运河文化是一种可取的举措。

另外,在打造特色小镇方面,苏州市政府也着力塑造姑苏和吴江松陵两个核心圈,着力建设望亭、浒墅关、平望、盛泽等运河小镇,[5]探索新型城镇化建设新模式。

3.3 利用多样化媒体渠道宣传

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当下媒体形态呈现多样化的特征,短视频社交媒体平台如抖音、快手等用户规模呈现指数级上升的趋势,互动直播平台、微博等媒体平台正值兴盛时期。利用好多元化的媒介平台,寻找与明星博主间的合作、联动,通过协同制作相应的文化内容,借助各博主粉丝的关注度,引导民众参与其中,对推广运河文化具有积极意义。

3.4 运用数字技术助力堤坝整修、还原历史功能

大运河深刻影响了江苏的自然环境、人口分布、城镇布局和交通路线。而如今大运河数字化遗产修复主要包含利用遥感航拍和智能化影像比对技术监测运河沿岸的环境变化。该方式能有效提高运河管理效率。在未来的规划中,大运河数字网络也可运用于各河段景点情况与游客人数实时监测。可在景区内设立数字显示屏,从而实现游客分流、航道信息实时反馈、天气预警等功能。有效保护大运河苏州段的主体文化遗产,减少由于开发旅游资源带来的损害,改善航运情况,发挥综合效益,实现大运河数字资源的共享共建(如图2)。

3.5 构建大运河慢生活游船体验

大力发展运河文化旅游产业。积极整合大运河文化消费资源,建设一批“文旅商”融合发展的体验式消费综合体,着力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大运河文化景区和品牌。现阶段,苏州古城区护城河已经拥有良好的游船示范案例,民众对运河游船体验充满热情。因此,围绕运河沿线古城街区、古镇村落等核心遗产,设计“水陆联动”的苏州段运河遗产精品游线具有重要意义。[5]

3.6 文化情境激发群体参与热情

为了使大運河历史文化更好地融入民众生活,可以推动开展以文化遗产为纽带的博物馆教育,组织中小学生实地考察大运河景观,了解文化传承的相关教育。鼓励企业在运河沿岸进行素质拓展培训,潜移默化地将运河文化内核与企业文化结合,孵化出新的企业文化,作为一种先进积极的新文化在组织内积累、传播、充实、整合,提升企业和品牌形象,带动大运河沿岸人气。

3.7 创立运河文化主题宣传日

创立运河文化主题宣传日是将运河文化遗产融入民众生活的有效手段。苏州地区可加大力度挖掘运河文化遗产背后的故事,编排具有运河文化遗产精神及元素的戏剧,并进行演出,结合新媒体舞台设计,将绚丽的视觉表现方式与优秀的特色民俗故事相结合,向民众阐释运河文化遗产。

3.8 设计制作运河文创产品

运河遗产相关文创产品的设计、制作与销售是运河遗产活态化保护的新途径,也是进行运河系列保护与宣传推广活动的基石。苏州博物馆的天猫旗舰店推出非遗产品专栏,出售缂丝、宋锦、琉璃等非遗工艺产品。因此,可在大运河苏州段各遗产区或者在上述运河文化遗产展示交流活动上增设文创或纪念品商店,便于全国各区域民众购买;或与设计师、品牌商合作,创作出有创意、能实用、够亲切的运河遗产文创产品,形成一条优秀的运河遗产传播途径,才能推动其发展,达到活态保护的目的。

3.9 运河沿线游戏化活动体验

大运河文化遗产沿线的体验活动,不能局限于文化体验,开展运河沿线游戏化活动,采用合作、竞技类等手段,能让民众在游戏活动中感受到自我实现的乐趣。如今正处于“互联网+”时代,在“人人互联”的背景下,运河遗产也需乘着互联网这艘大船不断前行。例如,联动健身软件Keep软件进行游戏打卡。也可与相关APP、智能手环等结合,推出与大运河遗产相关的游戏化健身活动,利用运河健身步道,增加运河遗产点的曝光率,使大运河苏州段文化遗产更完整。

3.10 运河文化带景观装置互动体验

互动装置作为一种新兴的艺术形态,具有开放性、互动性、体验性等特点,在文化价值传播方面有明显的优势。结合声、光等多种互动方式,带给人们多层次的感官体验。在大运河苏州段沿线设立互动装置时,也应融入运河苏州段遗产故事与文化,在遗产景点进行联合展演,形成区域互动联动空间。沉浸式的互动展示装置能很大程度上调动起参与者的情感,提升人们的好感度,极大程度上优化了人们对运河苏州段文化价值的体验和感受。

4 结语

本课题研究文化引领下大运河“最精彩一段”(苏州段)建设策略,通过深入实地调研,因地制宜地发掘和保护大运河相关的文化遗产,传承运河文化的重要精神,努力彰显姑苏文化,体现城市品位。目前,我国高度重视对优秀中华文明的传承,明确指示要将中国大运河沿线建设成为经济文化融合发展廊道。随着技术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大运河沿岸城市发展也正处在一个转型期。未来随着大运河文化带发展动力、发展方式、发展模式等转变,将带给人们更美好的生活和更繁荣的经济。

参考文献:

[1] 张一新,陈雪,吴志.大运河苏州段,何以成就“最精彩一段”[EB/OL].名城新闻网,http://news.2500sz.com/doc/2018/09/04/332772.shtml,2018-09-04.

[2] 刘尚杰.最后的冲刺  中国大运河申遗进入关键时刻[EB/OL].中国江苏网,http://news2.jschina.com.cn/system/2014/06/22/021232437.shtml,2014-06-22.

[3] 弓玺.绿色实践塑造“苏州样板”  绽放大运河文化带的“苏州精彩”[EB/OL].苏州新闻网,http://special.subaonet.com/2018/1116/2350362.shtml,2018-11-16.

[4] 徐坚.苏州推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  打造“苏州样板”[EB/OL].百度,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05120804355273431&wfr=spider&for=pc,2018-07-05.

[5] 卢宁.探索大运河苏州段保护利用的路径[EB/OL].群众网,http://www.qunzh.com/ldjs/wh/whtd/201808/t20180822_40800.html,2018-08-20.

作者简介:徐铷忆(1995—),女,浙江绍兴人,苏州科技大学新媒体交互设计与应用研究所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数字媒体艺术设计,新媒体交互设计与应用。

郑思思(1996—),女,江苏苏州人,苏州科技大学新媒体交互设计与应用研究所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数字娱乐设计,新媒体交互设计与应用。

谭悦(1994—),女,江苏淮安人,苏州科技大学新媒体交互设计与应用研究所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数字娱乐设计,新媒体交互设计与应用。

褚乐阳(1993—),男,江苏靖江人,苏州科技大学新媒体交互设计与应用研究所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数字娱乐设计,新媒体交互设计与应用。

通讯作者:陈卫东(1972—),男,江苏南通人,研究生,博士,博士后,苏州科技大学艺术学院副院长,新媒体交互设计与应用研究所所长,研究方向:数字媒体艺术,新媒体交互设计与应用,智慧教育与未来课堂。

猜你喜欢

数字化保护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与传播探究
110kV数字化变电站保护配置优化措施
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系统设计
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