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探索师德师风创新机制

2020-06-08周妮

文教资料 2020年9期
关键词:师德师风创新机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周妮

摘    要: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师道传授、精神影响、行为示范等方面,对现代师德师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加大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研究、宣传、教育力度,能更好地帮助教师理解和认识中华精髓,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师德师风长效机制,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关键词: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师德师风    创新机制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关于教育工作的系列重要讲话中,把师德师风建设作为提高新时代教师素质、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首要任务,提出了一系列师德建设的标准和要求。他还先后用“大先生”“筑梦人”“系扣人”“引路人”等表现力极强的称谓表达对广大教师的殷切期望,并提出“三个牢固树立”“四个标准”“四个引路人”“四个相统一”等师德建设标准和要求。高校师德师风建设要合理依托习近平道德思想,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切实贯彻习近平道德观,把师德师风建设与习近平道德观有机结合起来,在习近平道德观的指导下有效进行师德师风建设。

一、创新高职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的重要性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要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高校是社会思潮的集聚地,是培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主阵地。因此,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引领指导高校各项工作,特别是指导高校师德师风建设这项基础工程,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基本要求,也是习近平道德观的重要指导。

一个优秀的教师会影响学生一生。教师的能力和素养对学生会起到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加强高校师德师风建设,一方面能提高高校教育质量水平,另一方面能为培养国家优秀人才提供基础,这是时代要求,也是历史使命。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之人,作为知识技能和道德观念的传播者,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会深深影响学生,不断创新高职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不仅能直接促进教师道德修养的提高,强化高校的内涵建设,而且能间接使学生受到良好师德师风的熏染,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相对于其他类型的教育,职业教育起步晚,高职教师既存在数量上的不足,在质量上与本科院校的师资又存在一定差距。教师往往更重视专业技术的提升,忽视师德师风的培养。在与学生沟通和交流方面,高职教师少于中学教师,对于学生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引导相对较少。部分高职教师缺乏敬业精神、学术诚信;部分教师思想懈怠,只求完成基本的教学任务,很少思考如何育人;部分老师比较功利,缺乏奉献精神等问题。无论是高职的师德师风教育培训机制还是考核监督机制都比较落后。因此,完善创新高职院校的师德师风机制迫在眉睫。

二、传统文化对师德师风建设的影响

1.言传身教,身体力行。

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成果根本的创造力,是民族历史上道德传承、各种文化思想、精神观念形态的总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是師德师风建设之根。传统文化中“言传身教,身体力行”的优良传统对于加强和改进师德师风能够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孔子作为儒家学派的创始者,拥有三千弟子的春秋第一师,他在日常生活中常用言传身教的方式获得学生的尊重与信任。子曰:“不学诗,无以言。”他希望用诗的规范语言整合日常传播语言,强化言说的效果。孔子认为《诗经》可以成为教化的工具,提高一个人的人文的教养,所以他把《诗经》当做教材,要求学生们能明晓《诗经》诗经。整理《诗经》篇章、文字,编定风雅颂的顺序,还对诗经的音乐进行了编撰。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孔子总是以身作则,践行着自己的言论主张。孔子曾拜老子、师襄等多人为师。他的这种不耻下问、谦虚随和的性情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和他朝夕相处的学生,他的身体力行无疑为学生们树立了良好的师表形象。此外,墨子提出的“以身戴行”,孟子倡导的“教者必以正”,荀子提出“以身为正仪而贵自安者也”无一不深刻剖析了身体力行的重要意义。

当今师德师风建设中,这种言传身教、为人师表的作风仍然值得广大教师学习与践行。教师首先要端正言行,才能成为学生的表率;其次,“学高为范,德高为师”,只有不断充实自己,有高于他人的知识水平,才能在学生中树立威信,成为让人信服的别人之师。

2.平等相待,有教无类。

老子认为:“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圣人应该一视同仁地对待百姓。教师也应该给予所有学生无差别的爱。“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无论是善良还是不善之人,我都同等对待;不论成型还是欺诈之人,我都赋予同样的信任,这才是真正的德善、德信。从老子的这些言论可以看出只有平等相待而无偏私,才是最大的善行和德行。对于学生亦是如此。不论学生的天资如何、基础如何、性格如何,有教无类,平等是教师对学生应该秉持的基本态度。无独有偶,儒家对此的看法与道家不谋而合。孔子主张教育普遍性和平民化,《论语》中记载:子曰“学习之道,有教无类”,即教育对象没有贫富、贵贱、品类之分,所有人都拥有受教育的权利。对于所有学生,教师应该一视同仁、平等对待、诲人不倦。所以,孔子的弟子身份是相当复杂多元的。既有贵族子弟,如孟懿子、南宫敬叔、司马牛等;又有家境贫穷、出身卑微的,如颜回、闵子骞、曾参、子路等;也有家境富裕的,如子贡、冉有等;有天资聪颖的,如颜回、子游、子夏等;也有相对愚钝的,如曾参、子路等;有的是父子同窗,如颜由、颜回父子,曾点、曾参父子等;有的是叔侄同师,如冉耕、冉雍叔侄等;还有一些是品行较差,甚至有过“前科”的,如公冶长、宰我等。对于学生,不论出身、贫富、贤愚、善恶、年龄,孔子都一视同仁,“欲来者不拒,欲去者不止”。

笔者从对12所高校学生对教师评价的调查问卷中发现,学生最喜欢教师的第一标准就是客观公正。可见,传统师德的“有教无类”在今天依然对学生们有着深刻的影响。教师能够做到不偏不倚、公正客观地对待每一位学生,是加强师德建设的重要因素。

3.诲人不倦,无私奉献。

诲人不倦是儒家教育思想的一个重要体现。教师无论多辛苦多操劳,教育学生都是责无旁贷、甘之如饴的。儒家的传统思想核心就是“仁者爱人”。那么,教师爱学生是天职也是本性。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正是教师“仁者”的体现。教师只要全心地为学生付出,学生们就会感到教师发自真心的爱。

在“义”“利”关系上,儒家主张重义轻利。《论语》有云:“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义以为上。”荀子说:“义之所在,不倾于权,不顾其利,举国而与之不为改视,重死、持义而不桡。”孟子认为:“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所以,儒家的君子更多地讲求精神层面的“义”,而非物质层面的“利”。

这种义利观对当代高校师德师风建设有着一定的指导意义。作为育人的教师,如果把利益看得过重,实际上就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价值观和世界觀,学生可能会认为所有的事情都应以利益为重。教师如果能做到淡泊明志、无私奉献,则能让学生感受到人格的魅力与伟大,从而学做君子。“捧着一颗心来,不带走半根草”的陶行知正是用这样献身教育、乐于奉献的精神感染和激励着一批又一批教育工作者。

道家在无私奉献上与儒家可谓是异曲同工。老子认为:“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这里提到的水利万物而不争,正如同无私奉献的教师,一心只想着如何用自己的学识滋养学生、培育学生。默默无闻地教书育人,不求回报地塑造灵魂。正是这种如水的无私,让教师成为阳光下最骄傲的职业。水贵在滋养生命,师贵在提升生命。教师越是无私奉献,越能得到学生的倾心感佩。正因为教师的“无私”,反而“能成其私”,教师的人生价值就在无私中得以实现。

三、健全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的具体举措

1.宣传优秀典型人物事迹,形成叙事化的宣传机制。

通过宣传系列优秀典型人物事迹、阐述优秀传统文化中师德师风的内涵,并对这些资源进行整合,形成叙事化的宣传机制,使师德师风建设真正深入人心、深得人心。

首先,可以大力开展关于师德师风先进事迹报道的宣传活动。如每两年进行评选的黄炎培职业教育“杰出教师奖”就是一个很好的活动。这些在全省乃至全国做出了突出贡献的教师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进行宣传报道。如运用数字化技术,融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念,将优秀教师、优秀事迹通过富有中国元素的FLASH动画、沙画故事、微视频、微宣讲、系列海报等多种形式展示,让优秀教师的优秀事迹使更多人受到熏染与鼓舞,以宣传内容可视化促进师德师风的传播。其次,可以在本校范围开展师德师风标兵的遴选活动,如笔者学校每年开展的“三育人”标兵(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评选活动就达到了良好的示范宣传效果,塑造了教师的良好形象。最后,深入挖掘高校的优良文化传统,传承凝聚学校的师德文化,在校园内营造尊师重道的文化氛围,让优秀的师德师风浸润每位教师的灵魂。

2.活化传统文化教育资源,建立长效化的培训机制。

通过充分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果,结合现实状况,利用传统文化的“中国元素”开展项目化培训,活化传统文化教育资源,进而建立长效的培训机制。站在时代高度,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南,融通古今中外先进的培训原则、目标、方法等。尤其是在培训内容上,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培训体系中,让“仁爱”“诚信”“忠恕”“敬业”等中华优秀道德理念引导教师,强化师德师风修养的内驱力。同时,以书法、茶艺、戏曲学唱等项目活动为载体进行培训,使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和迷人魅力通过一个个具体的训练项目生动展现,全面提高高职教师的综合素养。通过建立常态化的培训机制,定时定期开展师德师风专题培训并累计学分,将其纳入职称评审、年度考核中,建立“学习型”教师队伍。

依托传统文化,建立常态化、合理化、人文化的培训机制,是打造师德师风优良教师队伍的有效途径。常见的培训模式有讲授法、讨论法、案例法等,目前比较流行的培训方法是网络培训,即一种新型的计算机网络信息培训方式,节省学员集中培训的时间与费用。这也将是未来师德师风培训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无论哪种形式的培训,都可以将传统文化中有关德育的优秀因素融入其中,实现培训机制融通化。

3.健全多维多层监督体系,构建全方位的监督机制。

通过建立健全多部门、多视角、多主体、多层次的监督机制,构建多方参与的师德师风监督体系;以中华优秀道德理念潜移默化地影响教师,促进教师对自身言行的自我监督与约束。

努力构建学校、学院、同行、学生、家长和社会多元参与的师德监督体系。运用信息技术,介入微信公众号、QQ、手机终端、PC终端、网络平台等,形成立体的监督网络。通过搭建多元立体的监督平台,力图对师德问题做到有诉必查、有查必果、有果必复。同时,通过中国传统师德的熏染,自觉规范言行举止,做到他人监督与自我监督并举。

4.融入中国传统师德规范,建立“五师”考核机制。

通过建立“五师”考核机制,融入中国传统师德规范,对教师从师表、师德、师道、师风、师能五个方面进行过程化的全面考核,强化教师的职业道德意识。

师德师风考核应该纳入高校教师考核的范畴之中并且应该是重点考核的方面。对师德师风进行考核时,应该坚持公正、公平、公开的原则,定性和定量相结合、平时考核与年度考核相结合,以人为本,培养师德师风和提高教育教学能力相结合,强化示范引领。

四、结语

师德师风建设的重点是建立长效机制,推动师德建设的常态化、长效化。只有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不断完善创新师德师风建设的监督、培训、宣传、考核等工作机制,造就一流师资队伍,才能更好地促进教书育人工作,从而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大而持久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参考文献:

[1]刘卉.从传统师德思想审视当代师德师风建设[J].河南科技,2012(12).

[2]王佩.高校师德建设长效机制探索[J].人才资源开发,2017(3).

[3]孙延斐.构建高校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的思考[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

课题项目:湖南省“十三五”教育规划课题《基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创新研究》(课题号:XJK19BZY045)。

猜你喜欢

师德师风创新机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体育与旅游产业融合的创新机制研究
加强卫生高职院校教师师德师风建设的思考
民办高校师德师风建设存在的问题研究
关于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思考
二级工会在高校师德师风建设中的作用研究
我国信访制度缺陷与创新机制研究
县级电视台法制栏目的困境与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