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涉外院校加强形势与政策教育的着力点
2020-06-08关平
关平
摘要:形势与政策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涉外院校由于其人才培养目标的特殊性,形势与政策教育应当体现相应的针对性。在形势与政策课教学中确定重点难点,积极探索与涉外院校相适应的教学方法与模式,从体制机制、师资队伍、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等五个着力点入手,切实提升形势与政策教育的成效。
关键词:形势与政策;涉外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
中图分类号:G41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20)21-0078-03
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形势与政策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对学生进行形势与政策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与其他四门思想政治理论课相比较,“形势与政策”课的政策性、时效性、现实性更加鲜明,是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新时代国内外形势,深刻领会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面临的历史性机遇和挑战的核心课程,是第一时间推动党的理论创新成果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引导大学生准确理解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的重要渠道。涉外院校由于人才培养目标的特殊性,对大学生的政治觉悟和思想素质有更高的要求。涉外院校在思想政治工作中应着力加强形势与政策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价值观和形势政策观,能够运用唯物辩证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在涉外学习和工作中不断提高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
一、涉外院校加强形势与政策教育的必要性
(一)落實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保证
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指出:我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这就决定了我们的教育必须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涉外院校作为培育具备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国际化人才教育教学基地,培养了大批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从事外事、外交、对外经贸等涉外工作的多语种专门人才。可以说,涉外院校的大学生无论是在学习期间还是在步入工作岗位之后,都会由于“涉外”的特点,频繁地接触到以语言作为媒介的意识形态、文化传统等传播的思想观念,并受到其熏陶和影响。大学期间正是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社会经验不足,在社会思潮的纷繁变换和价值多元化的情境中,容易迷茫困惑、信仰缺失,甚至形成偏激、错误的思想倾向。因此,涉外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该充分契合学科专业的独特性,应对影响学生思想观念形成和发展的主要因素,注重依托理论武装实效性、释疑解惑针对性、教育引导综合性都很强的“形势与政策”课程,扎实开展形势与政策教育,因材施教、有的放矢,提升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推动高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全面落实。
(二)满足新时代国际型人才培养的内在要求
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和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世界各国对高等教育引领创新发展的期盼更加紧迫,更加注重人才培养与时代变化的全方位适应,注重提升高等教育国际化水平。经过70年的建设发展,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如今,中国前所未有地靠近世界舞台中心,正以更加积极的姿态参与国际事务,共同应对全球挑战,努力为世界和平和发展做出贡献。那么,培养一支专业能力强、政治素质高的国际型人才队伍就是最关键的环节和最核心的内容。这就要求涉外院校应该始终将培养厚植家国情怀、具备社会担当的时代新人作为最根本的人才培养目标,不仅具有坚实的语言功底、跨文化交流能力,同时还具有高度的国家和民族意识,拥有健全的心理素质和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这样他们才能在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与多元文化交融碰撞中保持足够的政治文化定力,承担起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
(三)促进涉外专业课程与形势与政策课协同育人
“形势与政策”课作为“思政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教育引导学生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增强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伟大使命。而“课程思政”没有统一的模板,是要不断挖掘各门专业课程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所承载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将价值导向与知识传授相融合。在涉外院校,形势与政策教育与专业课程之间有很强的相关性,要加强推动以“课程思政”为目标的课堂教学改革,使各类课程、资源、力量同向同行,探索有效融合机制,形成协同效应。涉外院校尤其要加强对大学生的国际形势与政策教育,不仅要让大学生了解当前国际形势与国际关系的状况、发展趋势和我国的对外政策,世界重大事件及我国政府的原则立场,而且还能够运用党的外交思想理论及马克思主义关于认识国际形势与政策本质和规律的基本立场、观点、原则和方法去准确分析和评判。
二、涉外院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学的重点内容
(一)以政治认同为核心的意识形态教育
形势与政策课从课程属性上来讲是思想政治理论课,首要的教育功能是意识形态教育。涉外院校形势与政策教育应着重将实时变化的国内外局势与最新的时事热点相结合。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发展过程让大学生了解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所取得的伟大成就,切实增强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道路、制度、文化的自信心,推动大学生对党的领导、国家繁荣发展、社会政治稳定的认同和支持。只有确保了基本的政治立场、原则和方向,才能实现人才资源与政治资源的高效融合,从而实现对一切积极因素的调动。
(二)以文化自信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文化教育
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长期历史过程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前行的动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视伦理与道德,注重理性和人文素质,追求和谐与统一,是民族智慧的结晶,是增强文化自信的动力来源与重要优势。传统文化中蕴含的诸多哲理对当代大学生的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方法提供了良好的借鉴和参考。涉外院校要积极引导学生坚持批判继承的方针来对待中国传统文化与人类的道德文明,加强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以培养学生的文化自觉意识和文化自信力,才会对外来文化进行有效分辨,能够理性看待当今世界存在的多元文化,理解并尊重各种文明形态,正确对待外语学习和外国文化思想的冲击和影响。
(三)以總体国家安全观为核心的国家安全教育
一个国家国民安全意识的高低,事关整个国家和民族的安危。纵观国际社会,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区域化深入发展,政治多极化持续推进,国际格局风云变幻,“黑天鹅”事件层出不穷;反观国内,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些矛盾、冲突是影响国家安全、社会稳定的主要因子。涉外高校处于“交锋”前沿,“形势与政策”课必须站在世界角度、国家立场,向青年大学生讲清我国当下存在的各种风险和挑战,警钟长鸣,不断提高青年大学生的忧患意识,增强大学生抵御渗透的能力,这同时也是做好国家安全工作的重要保障。
三、涉外院校加强形势与政策教育的关键举措
(一)完善管理体制机制
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外高校应充分认识到形势与政策教育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作用,主动对标教育部《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标准》,将形势与政策课纳入思政课管理体系,设立专项教育经费,加强对形势与政策课的全面指导和建设支持,使专业课程与形势与政策课程密切配合,同向同行。在全校范围内形成校党委统一领导,相关职能部门组织协调,各院系具体实施与共同参与的形势与政策教育工作格局。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一支政治过硬、业务精良、结构合理的专兼职教师队伍,是加强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建设、提高教育教学效果的必要保证。涉外院校要优化形势与政策课教师队伍,需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要建立教师准入制度,强化岗前培训和考核,精心挑选各类优秀人才加入教学队伍,确保教师队伍的数量和质量;二是充分发挥涉外院校优势,在专业教师中选拔政治素质好、业务能力强、教学效果优的教师担任兼职教师,研究开展形势与政策课多语种授课,一定会极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三是建立集体备课制度,形势与政策课涉及领域广泛,时效性强,灵活性高,备课难度大,以相关专家作为专题负责人,共同交流和探讨教学方法和内容,可集思广益,实现资源共享;四是整合校外师资力量,邀请涉外各行业专家、企业家、学者走进高校形势与政策课堂,他们实践经验丰富,国际视野广阔,研究领域权威,能够将国内外的局势,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紧密结合,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五是建立系统化、规范化的师资培训体系,加强对形势与政策课专兼职教师的培训和进修,鼓励教师进行教学研究,探索教学内容和方式的改进,不断增强教育教学的敏锐性和实效性。
(三)准确把握教学内容
形势与政策课是与国内外形势变化、党和国家政策结合最紧密的思政课程。教学内容既要突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最新理论与实践成果,也要注重形势的新发展和新变化,及时更新调整教学内容,用最新的时事事例来论证观点。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关注“热点”问题,但并非仅限于描述热点和分析热点,而是通过对于热点产生发展的事实进行逻辑关系的展开和论证,引导学生深入认识事物的本质及规律。在教学中还要注重学术话语与生活话语之间的转换表达,通过大学生乐于接受的方式、易于理解的语言、更有感染力的表述来“说事明理”。涉外院校在形势与政策课的讲授过程中,更要注重结合专业特点与学生特色,增强形势与政策课的针对性。从学生关注的理论与现实问题入手,借助哲学、社会学、政治学等学科知识,多视角做好教学设计,多角度进行分析阐述。
(四)创新教学方法
结合形势与政策课的特点,根据教学的需要和学生的特点,灵活采取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的形式,拓展形势与政策教育的新方式和新途径。一是组织课堂讨论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学习。抓住学生最关心、反应最强烈、最感兴趣的话题,积极组织课堂讨论,改变教师单向灌输知识的教学模式,发挥学生的能动性。二是采用专题式教学提升学生的政治素养和分析能力。教师需要从纷繁复杂的形势和政策变化中精选热点和焦点问题,结合学生的思想和生活实际开展教学。三是善于运用典型案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紧密结合当前社会发展实际,激发学生兴趣。四是选拔学习兴趣较高的学生积极开展论题研究学习。可以通过组建理论社团、兴趣小组的形式,授课教师可对其加强指导,对论题的成果进行提炼挖掘,通过论题的研究强化学生某一方面知识的深度研究学习,提升其自主研究的能力。
(五)改革教学手段
信息时代,大学生更乐于接触网络平台,习惯运用各种网络媒体进行学习、娱乐和交流。网络多媒体信息量大、便捷、快速,虚拟空间的网络为“形势与政策”课提供了最佳的教学平台。因此,高校在开展形势与政策教育的过程中要与时俱进,积极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注重网络平台的建设与监管。涉外院校的网络平台课可以选择为涉外专业学生所熟悉、能够引起他们共鸣、加深理解的材料和方式,来达到形势与政策教育的目的。另外要注重教学资源建设,集合教学要点,确定相对固定的教学主题进行理论挖掘,积累多媒体课件、教学案例、教学视频等多种形式的教学素材,为教学提供参考。还可以通过创设形势与政策课教学资源共享平台的方式,依托云技术设置教学资料库、案例库、视频库等,实现资源共享,加强课程研发,进一步深化课程教学。
参考文献:
[1]柴紫慧.加强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内容建设的多重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2018,(5):66-69.
[2]邢建华.新时代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创新的思考[J].武夷学院学报,2019,(5):99-104.
[3]张晓彬.加强高校课程建设模式创新—以“形势与政策”课为例[J].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2018,41(04):126-128.
Abstract: Situation and policy education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work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Due to the particularity of their talent training objectives, foreign-related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hould strengthen situation and policy education and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situation and policy education by identifying key difficulties in teaching, actively exploring teaching methods and models that are appropriate to foreign-related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nd focusing on five key points: institutional mechanisms, teaching staff, teaching content, teaching methods and teaching techniques.
Key words: situation and policy; foreign-related institution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