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034例大学生BMI与身体素质指标的相关性
2020-06-08林梦娴聂四平
林梦娴, 聂四平
(贵州医科大学 公共卫生学院 儿少与妇幼卫生教研室, 贵州 贵阳 550004)
为促进青少年身心全面发展,教育部发布的《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2014年修订)》从身体形态、身体机能和身体素质等方面综合评定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1]。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 代表身体的匀称程度,是国际上通用的衡量人体胖瘦程度和评价营养状况的指标之一,BMI的大小一定程度反映人体健康[2]。BMI过大或过小,疾病的危险因素都会增加,BMI 的大小还与人体体质密切相关,一定程度反映身体机能和身体素质的变化[3-4]。2010年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结果显示,7~22岁汉族学生中超重和肥胖的检出率继续增加[5];《中国青少年体育发展报告(2015)》显示,大学生身体素质普遍不如中学生,且在爆发力、力量、耐力等身体素质水平呈现进一步下降的趋势[6]。有研究者推测身体素质降低可能与超重肥胖的检出率增加有一定关系[7-8],本研究通过对贵阳市某高职院校大学一年级的汉族学生BMI分布特征及身体素质的相关性进行分析,为针对性开展相关的教育教学活动、提高学生体质的健康提供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以贵阳市某高职院校大一汉族新生为监测样本,排除体育生和患家族遗传病史、先天残疾、心脏病、继发性高血压病的学生,采取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学生共2 034人测试,其中男生1 141人、女生893人。
1.2 观察指标
各项指标测量按照全国学生体质健康状况调查研究的实施方案及相关细则[9],检测均使用同型器械,质量控制符合要求。身体素质指标:引体向上(男),仰卧起坐(女),1 000 m(男)、800 m(女)、50 m跑,立定跳远及坐位体前屈。BMI标准:BMI=体质量/身高平方。根据《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2014年修订)》中规定,按照BMI单项指标标准,将男生、女生各分为低、正常、超重和肥胖4个组;男生分组标准,≤17.8为低BMI组、17.9≤~≤23.9为正常组、24.0≤~≤27.9为超重组及≥28.0为肥胖组;女生分组标准,≤17.1为低BMI、17.2≤~≤23.9为正常、24.0≤~I≤27.9为超重组及≥28.0为肥胖组[1]。
1.3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BMI分布频数
贵阳市某高职院校大一汉族 学生的BMI均值为(20.37±2.56)kg/m2,呈现峰值为20.37的正态分布,86.18%的大学生处于正常范围;男生和女生中都有一定数量的BMI偏低、超重和肥胖者,且呈现出男生低BMI人数的比率低于女生,男生超重和肥胖人数的比率皆高于女生。见表1。
表1 贵阳市某高职院校2 034名大一汉族学生BMI分布频数Tab.1 Frequency distribution of BMI of 2 034 vocational college freshmen in Guiyang
注:(1)与女生组比较,P<0.05。
2.2 不同BMI男、女学生各项身体素质
不同BMI汉族男学生在50 m跑、立定跳远、引体向上、1 000 m跑、坐位体前屈5个项目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不同BMI大一汉族女学生在仰卧起坐、800 m跑、坐位体前屈3个项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男学生低BMI组与正常BMI组在50 m跑、立定跳远、1 000 m跑3个项目成绩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两者成绩均好于超重组及肥胖组学生;男学生低BMI组与BMI正常组在引体向上、坐位体前屈2个项目成绩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女学生低BMI组与BMI正常组在50 m跑、立定跳远、仰卧起坐、800m跑这个是个项目成绩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两者成绩均好于超重组及肥胖组学生;女学生低BMI组与BMI正常组在坐位体前屈成绩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综上所述,男女学生低BMI组与BMI正常组在各项身体素质指标中都是最好的,而肥胖组各项身体素质指标是最差。见表2。
表2 贵阳市某高校大一 汉族男、女学生不同BMI水平各项身体素质均数Tab.2 Comparison of the physical fitness of male and female freshmen at different BMI
注:(1)P<0.05。
2.3 男、女学生BMI与各项素质指标的相关性
男学生50 m跑、1 000 m跑与BMI之间均存在正相关,女学生800 m跑与BMI之间均存在正相关;男学生立定跳远、引体向上与BMI之间均存在负相关,女学生立定跳远、仰卧起坐与BMI之间均存在负相关;男女学生坐位体前屈与BIM之间的相关性无统计学意义(P>0.05);女学生50 m跑与BIM之间的相关性无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贵阳市某高校大一学生BMI整体处于正常范围,且男学生BMI整体状况低于女学生。男学生中BMI偏低人数比例低于女学生,而超重和肥胖人数比例皆高于女学生。这与以往的研究结果一致[10]。呈现这种差异的原因可能是男学生普遍希望自己更强而有力,而女学生则在“瘦即美”的观念下,希望自己越来越苗条。 速度、耐力方面:BMI与50 m跑、800/1 000 m跑均呈现正相关,即随着BMI的增加,跑步用时延长,速度降低。大一男学生与女学生测试成绩皆为BMI正常组>低体质量组>超重>肥胖组。其原因是,超重或肥胖者运动时机体需要做的功多,肺的气体交换和对氧的利用能力均相对较差,需要消耗更多氧,肌肉容易供氧量不足从而导致移动速度下降。因此,超重、肥胖对大学生速度耐力方面产生不良影响。力量指标方面:BMI与立定跳远、引体向上/仰卧起坐均呈现负相关,即随着 BMI 的增加,学生完成次数越少,测试成绩越低。大一男学生立定跳远成绩为BMI正常组>低BMI组>超重组>肥胖组,引体向上成绩为BMI正常组>超重组>低BMI组>肥胖组。大一女学生仰卧起做成绩为低BMI组>正常组>超重组>肥胖组。立定跳远:对相对力量要求较高。BMI 较高者,体质量也较大,跳跃时要克服自身重力大,因此,缺乏生物力学上的优势。因此,立定跳远成绩最好的是体质量正常组,超重或肥胖组成绩最差。引体向上:主测试上肢肌肉力量的发展水平,是克服自身重力的悬垂力量练习。男学生引体向上成绩呈现出超重组优于低体质量组的原因可能是,体质量的增长产生的是肌肉型健壮 ,而不是体脂增加的“虚胖”。仰卧起坐:需要克服部分自身重力,一般来说体质量较高者缺乏优势。加之亚洲人的肥胖常常是向心性肥胖,脂肪主要集中在腰腹部位,从而影响仰卧起坐动作的完成。BMI 高者的体脂含量较高,腹部脂肪增多,使动作的灵活性和协调性受到影响。 因此,低BMI组成绩最好,体质量正常组次之,在超重或肥胖组成绩最差。
表3 男女学生不同BMI指数与各项身体素质指标的相关性Tab.3 Correlation between BMI and physical fitness indexes of male and female freshmen
注:(1)为P<0.05。
综上所述,在男学生和女学生的五个测试项目中,BMI正常组的成绩最好,低BMI组次之。超重、肥胖组的运动素质均低于正常组和低体质量组,曹峰锐[11]以及张迎修等[12]的研究也支持这一结果。因此,学校应该对大一学生进行宣教,使他们重视自己的 BMI等级,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健康观”。另外,开展丰富多样的体育活动,加强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培养他们形成锻炼身体的习惯,养成终身锻炼的意识。不断地改进和完善学校体育课程,通过合理膳食和科学锻炼,将 BMI 指数控制在正常范围内,以增强各项身体素质,提高身体健康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