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贫困户对生态精准扶贫认知及其行为决策探析
——基于罗霄山与武陵山连片特困区贫困户的实地调查

2020-06-08刘加林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 2020年2期
关键词:受访者环境保护贫困户

刘加林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 商学院,湖南 娄底 417100)

贫困与生态环境治理问题是我国“十三五”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逾越的两座大山。按照2 300元贫困线新标准,2015 年我国贫困人口仍高达5 575万[1],要实现在2020 年末全面消除区域性贫困,每年面临1 000 多万减贫人口的重任,且贫困人口呈现老、弱、病、残等特征,减贫任务重且复杂,这迫切需要不断创新扶贫制度与方式。生态环境恶化引起经济社会发展不稳定、健康损害、贫困恶化等问题,且生态环境脆弱区与贫困区又具有高度的吻合性,这些已经引发了学界与政界探索如何实现生态与脱贫的融合与平衡的热情。

2013 年11 月习近平在湖南湘西十八洞村考察时首提“精准扶贫”的概念,随后其在不同场合对“精准扶贫”的内涵进行了深入阐述,提出“对象要精准、项目安排要精准、资金使用要精准、措施到位要精准、因村派人要精准、脱贫成效要精准”六要素,以及“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等理论论述[2];2015 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出席“减贫与发展高层论坛”时对精准扶贫赋予新的内涵,提出“生态补偿脱贫一批”,这标志生态精准扶贫理念问世;同年在中央扶贫工作会议上再次提出“易地搬迁脱贫一批、生态补偿脱贫一批”等工程,进一步深化了生态精准扶贫内涵[2]。绿色发展是生态精准扶贫的关键,需要理解生态精准扶贫中的绿色内涵与发展策略[3-5],生态精准扶贫内涵,是生态扶贫与精准扶贫的有机结合[6],需要精准寻找贫困地区的最适资源位,准确把握贫困区的“态”与“势”,科学构建生态精准扶贫成效的评价标准[7]。生态精准扶贫关键还是在人的执行,需要贫困人员要有充分认识,积极参与才能取得成功。因此,展开连片特困区贫困户生态精准扶贫认知及其行为决策研究,不仅有助于贫困户提升政策认知与发展方式的能力,同时也对连片特困区推进扶贫开发进程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一、调研说明及描述性分析

(一)数据来源

2016 年7-9 月笔者带队对湖南、湖北、江西、重庆、贵州五省交界的罗霄山区与武陵山区连片特困区贫困户进行实地调研,共调查贫困户712 户,有效问卷636 份。调查人员均为从事扶贫开发研究2 年以上、具有一定的学术研究基础的青年教师和研究生,同时招募籍贯在样本地区的高年级大学生,并进行集中培训。调研形式主要是对贫困户进行深入访谈调研,从而使得问卷调查质量较高,数据的可用性程度也高于一般情况的调研。

(二)样本描述

本次被调查者中有420 人是贫困户户主,约占总人数的66.04%;男性受访者人数为490 人,占总人数的77.04%,女性受访者人数为146 人,占总人数的22.96%;少数民族有476 户,占总户数的74.84%,主要包括土家族、苗族、回族等。受访者家庭常住人口为4.32 人,平均劳动人口数为2.48 人,外出务工人口数为0.94 人;受访者平均受教育程度为6.465 年①,其中小学及以下教育程度占53.80%;受访贫困户主要为中老年人,平均年龄47.82 岁,其中40 岁以及以上人员占总数的63.7%;贫困户家庭成员健康比例仅占24.32%,有75.68%的受访贫困户家庭成员存在不同程度的疾病问题,其中家庭成员中患有间歇性小病的贫困户占主要部分,占比为37.4%,其次就是成员中患有长期慢性病的贫困户,占比为24.72%。

续表

三、贫困户对生态精准扶贫认知分析

贫困连片区与生态脆弱区具有高度重叠性,脱贫攻坚战肩负着生态环境治理与扶贫开发的双重任务。贫困户对生态环境价值的认知程度影响到我国绿色减贫战略的实施。本文主要是从生态资本运营意识、生态精准扶贫认知、生态精准扶贫政策以及生态精准扶贫困难与需求等4 个层面进行探讨。

(一)贫困户较高生态资本运营意识与较低生态环境知识储备矛盾突出

由于生态环境对人类生存的重要性体现日益突出,环境污染对人类健康的损害与影响程度之深已经深深烙印在民众心头。因此,贫困地区也是顺应中央政府的生态环境治理政策,在全区大力宣传生态环境保护知识,提高贫困人员生态环境保护意识与对生态价值认知度。研究组的调研数据显示贫困户普遍认识到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与生态环境资本化的经济价值。

第一,贫困户对生态环境保护重要性的认识逐渐提高,但存在差异性。统计数据显示大约有68.23%的贫困户认为生态环境保护很重要,选择“不太重要”和“非常不重要”的比例仅为6.58%。从年龄、性别、受教育程度等人口特征交叉分析来看,男性受访者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支持程度要高于女性(男性为61.8%,女性为38.2%);各年龄段对生态环境保护重要性认知度没有明显差异;中学及以上受访者对生态环境保护重要性的认知度明显高于小学及以下受访者,学历越高认知程度就越高。从数据分析结果可以看出当前贫困户对生态环境保护的认知已经得到较快提升,这也显示出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宣传效果比较明显,民众随着生态环境变化强化生态诉求的意识也在不断加强。

第二,贫困户对生态资源价值认知高而对生态产品市场认知不足。首先,统计数据显示大约有73.42%的贫困户认为生态资源“非常重要”,而选择“不确定”“不太重要”的比例为8.93%。不同年龄段与学历层次的受访者对生态资源价值的认知存在差异性。年龄在40 岁及以下的约有79%的人认为生态资源非常重要,而40 岁以上的仅有58%持这一观点;高中及以上学历受访者大约90%以上认为生态资源非常重要;与此同时持这种观点的男性受访者要略高于女性受访者;家庭成员中有患慢性疾病的受访者更加重视生态资源的价值。这充分显示出贫困户已经逐渐认识到生态的价值,“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理念得到贫困户的认可。其次生态产品市场是生态资源资本化的关键,生态资源只有通过生态市场确认其价值,绿水青山才能真正实现其经济价值,贫困者才能从中获取利益从而达到脱贫的目的。约有56.8%的贫困户表示对生态产品市场不了解,表明贫困户对生态产品市场认知不足,且年龄越大、学历越低以及女性受访者对生态产品市场了解程度越低。这表明生态产品市场还未在贫困户中得到充分了解认识,同时也反映出当前生态资源资本化的尴尬局面。

第三,贫困户对生态资本运营认知存在差异。生态资源资本化最终需要通过运营才能实现,通过生态资本运营实现生态资源经济价值、生态价值以及社会价值的统一,将贫困地区的优质生态资源真正转化为财富,构建巨大“生态富矿”。调查数据显示约61.2%的受访者认为通过生态农业、生态旅游等生态产业能实现生态资源价值;82%的高中及以上学历的受访者对生态资本运营持认可态度,并认为生态农业是最好的生态资本运营方式;男性受访者对生态资本运营认可度普遍要高于女性受访者,认为生态资本运营重要,多数男性受访者选择生态农业与生态旅游业作为生态资本运营的主要方式;而在健康状况以及年龄方面对生态资本运营认知基本不存在差异性。

第四,贫困户对生态环境保护知识储备不够。生态环境保护知识储备量,在一定程度上能影响到贫困户对生态资本运营认知度。就生态环境保护知识的有用性来看,有大约78.24%的贫困户认为“很有用”,选择“没有用”的仅占4.82%;就人口特征而言,年龄在40 岁及以下受访者有89.2%认为很有用,学历在初中及以上受访者有78.4%认为有用,而在健康状况以及性别上差异不大。与此同时调查显示接受过生态环境保护相关知识教育的贫困户仅占19.23%。这充分体现出贫困户对生态资本运营认知期望与生态环境保护知识储备矛盾突出。

(二)贫困户较强的生态精准扶贫意识与行为滞后差距明显

生态保护与精准扶贫融合发展是我国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因素,因此提高对生态精准扶贫认知就显得尤为重要。

第一,精准扶贫理念逐渐深入人心,但仍需加强。精准扶贫是基于当前我国扶贫开发复杂形势所作出的战略选择,其核心是“贵在精准”。就精准扶贫概念而言,有大约78.5%的受访贫困户知道精准扶贫概念,大约7.68%的受访贫困户选择“完全不知道”,这充分体现出精准扶贫的战略已经深入人心。在人口特征方面,男性对精准扶贫认知程度要远远高于女性,大约高12%左右;学历在初中及以上受访者有87%知道精准扶贫,而高达82%的文盲受访者选择“完全不知道”;40 岁及以下受访者对精准扶贫认知程度最高;在健康状态特征方面差异性不显著。在了解精准扶贫政策的渠道方面,受访者主要是通过电视与报纸、政府宣传以及网络等渠道获知有关信息,其中年龄在30 岁及以下、高中及以上学历的受访者选择通过网络渠道了解精准扶贫政策的较多;而年老、多病家庭受访者选择传统媒体渠道的较多,这主要是由于年老和多病人员习惯通过传统媒体来了解相关知识。究其原委主要还是学历高、年龄小的受访者接受新知识的能力要强,男性比女性普遍更关注时事政治等多方面的因素造成的。

第二,贫困户对生态环境保护与精准扶贫耦合认知程度逐渐提高,但差异性较为明显。生态环境保护与扶贫开发是一对孪生姊妹,因此协同两者之间关系显得尤为重要。调查数据显示,大约89.5%贫困受访者认为生态环境保护与精准扶贫协同发展“非常重要”,认为“完全不重要”仅占4.86%;有52%的受访贫困户认为良好的生态环境能改善生存现状,持否定态度的受访者仅为28.6%;就人口特征而言,学历越高的人越重视生态保护与精准扶贫协同发展,认可生态改善贫困状况的程度越高,40 岁及以下受访者认可度要高于40 岁以上的受访者,在性别与健康状况方面差异性不大。上述数据显示出受访贫困户对生态保护与精准扶贫融合有较好认知度,只是在不同人口特征中存在一定的差异。

第三,贫困户对生态精准扶贫存在认知偏差,行为措施滞后显著。贫困户强烈生态精准扶贫意识并未与行为措施相匹配。调查数据显示,仅有42.6%的受访贫困户有生态精准扶贫行为措施,其主要采用的措施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生态养殖。生态养殖是当前受访贫困户选择生态精准扶贫的主要措施之一,生态养鸡场、养鸭场以及生态化养鱼成为热点。受访者反映生态养殖是百姓熟悉的项目,有相关经验做支撑,比较容易入手,同时也心里有底(访谈时间:2016-5-22)。其次是生态种植。种植特色生态经济作物是受访贫困户又一选择,受访的武陵山特困区民众普遍选择高山蔬菜、有机蔬果等方式实现脱贫致富,同时也表现出对生态种植的渴望与需求。最后就是生态农业特色产品。生态农业特色产品是大多受访贫苦户唯一所能想起与进行的项目,而对于其他生态化产业方式知之甚少,更不要提实践了。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知道,贫困户主要采用最为原始的生态化资本运营来支撑精准扶贫,除了本身所具备生态农业生产以外,就很难激发其它项目与产业来实现生态精准扶贫。究其原委,这可能是由于政府生态保护与扶贫开发融合宣传不到位,导致贫困户对生态精准扶贫的认知产生偏差,从而致使行为滞后。

(三)贫困户对生态精准扶贫政策认知不足,精准扶贫满意度有待提高

自从2013 年习总书记在湖南湘西视察时提出“精准扶贫”的概念以来,国务院、各部委以及各省、市、县都相继出台了相关的精准扶贫政策,生态精准扶贫理念已经逐步得到社会认可,但仍存在不足。

第一,贫困户对生态精准扶贫政策整体认知不高。政策是实现精准脱贫的主要保障,其能否有效实施关键还是要贫困人员的充分认知、政府相关部门大力支持以及社会的积极参与共同携手解决贫困问题。调查显示只有大约23%的受访者能说出二种及以上政策,大约68.2%的受访者只能答出一点或完全不能答出相关政策的内容。贫困户对“生态补偿一批脱贫”政策知道的甚少,受访者在生态富裕地区并未因守着青山绿水而受益,这可能是宣传不到位、驻村干部深入基层不到位所造成;贫困户中对“易地搬迁一批脱贫”政策了解多的主要是那些搬迁户,政府动员生态环境恶劣地区贫困户实行异地搬迁,进行适度入户等方式进行宣传,这样这些民众能对政策有所了解。

第二,贫困户对生态精准扶贫满意度有待提高。调查数据显示不满意受访者所占比例高于满意受访者八个百分点,这体现出受访贫困户对整体扶贫尚不满意。不满意主要体现以下个方面:(1)精准识别不到位。该选项的选择频率为128,比例达到20.12%。当前贫困户的精准识别标准主要有收入、病残、养老及教育等。识别标准的多样化,导致了识别贫困人口的口径差异较大,不同地区在进行贫困人口识别时侧重点不同,识别出的贫困群体的差异较大。在贫困识别过程中贫困群体的“假贫困”现象增大了精准识别的难度。(2)精准扶贫管理机制缺位。该选项的选择频数为108,比例达到16.68%。这主要涉及两个方面的问题。其一是生态精准扶贫资金使用缺乏有效监督,流失较为严重;精准扶贫考核流于形式较多,贫困群体在考核中话语权缺失。其二是具体的考核指标在基层实施中主要表现为脱贫数量指标,考核较为注重量的变化而轻视质的变化。(3)驻村干部预期成效不明显。该选项的选择频数为86,比例达到13.52%。驻村干部要对直包村落实帮扶措施,宣传扶贫政策以及为贫困户排忧解难,但是驻村干部的派驻并没有完全落实到位,其作用并未发挥到位。

(四)生态精准扶贫困难比较突出,贫困户对生态精准扶贫帮助需求急迫

连片特困区的自然条件差、经济基础薄弱以及文化素质较低等因素都会影响到贫困户生态精准脱贫的实现。调查显示其困难主要是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缺乏资金占据首位。扶贫开发需要大量资金来带动相关项目的实施,以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增加贫困人员收入。然而贫困户薄弱的经济基础与生态精准扶贫紧迫性矛盾突出,政府部门应该提高生态精准扶贫的资金补助,改善特困地区经济基础,实现脱贫致富。(2)生态环境保护知识与技能缺失位居其后。这一方面可能同贫困户自身的受教育程度有关,受访贫困户平均受教育程度仅为6.38 年;另一方面可能与政府部门的宣传渠道不畅甚至公共供给缺失有关。(3)第三就是缺乏有效生态扶贫项目。罗霄山以及武陵山连片特困区属于山区地形,生态环境压力大,交通不便,产业结构单一,主要以传统农业为主,缺乏有效生态扶贫项目支撑,这对推进精准脱贫影响较大。(4)生态精准扶贫专业指导人员不足。生态化生产经营以及生态化项目的落地与实施离不开专业技术人员的细心指导,否则项目就难以有效实现。专业指导人数稀缺与贫困户较低的生态精准脱贫行为有着密切的关系。(5)生态精准扶贫帮扶措施缺乏。生态精准扶贫不同于一般的扶贫方式,是一种全新的机制,需要更多支持政策与措施、更为完善的基础设施,这些项目与制度的缺失与政府供给水平低下有关。

基于贫困户的生态精准脱贫的难题,通过深入调查得出贫困户生态精准脱贫的需求涉及以下几个主要方面:(1)生态精准扶贫项目的支持。受访贫困户选择该项的频数为159,比例达到25%。生态项目是精准扶贫开发工作的主要保障,能直接带动区域经济发展,提高贫困人员收入。较高的生态项目需求比说明贫困户的生态精准脱贫的自身能力较弱,需要政府与社会的强力支持。(2)金融与财政资金的支持。受访贫困户选择该项的频数为128,比例达到20.12%,这说明金融资金与政府财政支持还难以满足精准扶贫的实际要求,需要加强金融支持创新,强化财政精准支持扶贫。(3)技能培训。受访贫困户选择该项的频数为102,比例达到16.04%。这体现出贫困户对技能培训的迫切需求,同时也反映出贫困户想通过技能脱贫的思想觉悟在不断提高。(4)基础设施的完善。受访贫困户选择该项的频数为91,比例达到14.31%。罗霄山以及武陵山等连片特困区普遍存在基础设施薄弱问题,严重阻碍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为精准脱贫工作带来很大的障碍。这需要政府与社会大力支持,不断完善贫困区基础设施,为脱贫打下坚实基础。

四、贫困户生态精准扶贫认知对其行为的影响分析

(一)模型设置

通常而言,民众都是以感知环境为依据作出决策并采取行动,因此深入探究感知的形成机制以及相关影响对人们作出真实决策的过程和预期行为有较大帮助。贫困户生态精准扶贫行为很难用连续数值来表示,而是在肯定时答“1”,在否定时答“0”,而且影响到贫困户生态精准扶贫行为决策的因素变量绝大多数不是连续数值,因此传统意义上的线性回归模型就不适合本研究,需要采用适合分析离散因变量的Logistic 回归模型或probit 模型。其中probit模型强调的是标准正态分布的连续性,主要体现出选项的强烈程度,而Logistic 回归模型属于累积分布函数,不需要变量来呈现出正态连续性,属于二分类变量。因此本文选用Logistic 回归模型对贫困户生态精准扶贫行为决策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具体模型如下:

其中设Y 为贫困户采用生态精准扶贫发生的概率,Logistic 模型就是要把区间在[0,1]的概率问题逐渐转变为一个机会比的问题,也就是说意愿发生为不发生的倍,在此就将其取对数得方程为:

假定上述模型中所涉变量要符合Logistic 概率分布,其中Yi为贫困户采用生态精准扶贫的概率。现假设Y=1,表示贫困户有生态精准扶贫行为;Y=0,表示贫困户没有生态精准扶贫行为。Xi为Y 相关的一组解释变量,其包含与贫困户生态精准扶贫行为决策有关的因素,Logistic 模型就将要来探讨各因素对贫困户生态精准扶贫行为决策的影响方向以及作用大小;α 为常数项,也就是说为回归截距项;βi则为影响因素的回归系数,意味着该变量对Y 的影响程度;μ 则为随机干扰项。

(二)定量的定义

本文的解释变量为贫困户的生态精准扶贫认知,变量具体情况见表3。

表3 变量说明

(三)结果分析

本文主要运用SPSS24.0 统计软件进行估计与检验,利用向后逐步剔除法开展数据分析,根据最大偏似然比统计量的概率值来判断变量是否进入模型,其中剔除变量的标准是0.10,而进入模型的标准为0.05。Logistic 回归模型分析结果如下:

第一,政府支持与政策及时落实是贫困户实现生态精准脱贫的关键支撑。模型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政府及时宣传政策、有效落实帮扶措施等反映政府生态精准扶贫行为的变量与贫困户生态精准扶贫行为在5%的显著水平上,且呈现正向相关性,这与预期相吻合。这充分体现了政府部门的宣传与政策落实的重要作用。究其原委,首先是各级政府对生态精准扶贫政策的大力宣传,其目的就是要让贫困百姓充分认识生态资源的潜在价值,明白通过守护生态资源能实现脱贫致富;其次,政府的帮扶措施及时落实,不仅能够有效解决贫困户资金不足、缺乏项目等问题,同时也能给予贫困户战胜贫困的信心,提振贫困户的奋斗决心与力量。

第二,贫困户的生态精准脱贫意识是影响贫困户采取行为的重要因素。表4 中有2 个变量是反映贫困户生态精准扶贫意识与行为的关系。其一是贫困户对生态精准扶贫技能的重要性评价。该评价相关系数为0.279,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上,这说明贫困户对生态精准扶贫技能越重视,则越能采取生态精准扶贫方式;其二是贫困户是否接受脱贫技能培训。贫困户接受脱贫技能培训情况与生态精准扶贫行为具有密切相关性,其P 值为0.006,达到显著性水平,正好验证上述指标的结果。究其原委,可能是通过生态资本化运营产业实现精准脱贫不同以往扶贫方式,需要相关的特定生态管理技能才能实现,因此其技能知识的培训能够奠定其开展生态扶贫的基础与提高实现的信心。

第三,贫困户对生态环境知识与政策认知程度是生态精准扶贫的基础。表4 中有2 个变量反映了贫困户对生态环境知识与政策认知同生态精准扶贫行为的关系。其一是贫困户对政策的了解程度在5%的显著水平上,相关系数达到1.032,这充分反映出贫困户对相关政策越了解就越能快速作出采取相关行为的决策。究其原委可能是由于贫困户对政策了解的程度越深,就更能明白政府对此的重视程度,更理解生态精准扶贫的作用与效应,以利于顺利完成扶贫开发战略任务;其二是贫困户对生态环境知识重要性认知程度,其P 为0.007,在5%的水平下,相关系数为0.820,这充分说明贫困户的生态环境知识的积累与行为采用具有高度相关性。贫困户对生态环境知识积累越多,对生态资本化的理解程度就越深刻,对相关的政策理解就越容易,这有利于贫困户更正确地作出行动决策。

第四,基层组织与干部的积极参与是生态精准扶贫行为的重要保障。基层组织与干部是精准扶贫政策的主要执行者与监督者,其是否有所作为对推动精准脱贫尤为关键。表4 中基层干部是否积极参与以及基层组织是否严格考核两项变量均通过5%的显著性检验,相关系数分别为0.093、0.192,这表明基层组织与干部的积极参与同行为决策之间存在正向相关性。基层干部的积极参与能使政策得到更充分的宣传,提高贫困户对精准扶贫与生态资源资本化融合的认知,进而提高生态精准扶贫效率;另一方面基层组织的严格考核能精准识别贫困户,有效促进生态扶贫项目的快速落实,提高生态扶贫资金的使用效率,达到生态环境保护与精准脱贫双赢的局面。

第五,社会组织的监督与帮扶是生态精准扶贫的主要支持。从表4 中可以知道,社会组织是否参与精准扶贫在10%的显著性水平,相关系数为0.327呈现正向相关性,这显示出社会力量在精准扶贫中的重要作用。究其原委可能是社会组织等社会力量积极参与与全面监督,能对相关部门与干部的不作为、违纪等行为产生有效约束作用;另一方面,生态精准扶贫的实现,不能仅仅依靠政府与贫困人员,更需要社会组织、企业等社会力量的全面参与,注入更多资金,引入更为先进的技术与管理理念,为贫困户带来更好的技能培训,通过更多生态项目实现精准脱贫。

表4 模型回归分析结果

五、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对罗霄山以及武陵山2 个连片特困区贫困户生态精准扶贫认知水平的描述性统计分析表明,贫困户的认知主要存在4 个方面的问题:第一,贫困户较高生态资本运营意识与较低的生态环境知识储备矛盾突出;第二,贫困户较强的生态精准扶贫意识与行为滞后差距明显;第三,贫困户对生态精准扶贫政策认知不足,精准扶贫满意度有待提高;第四,生态精准扶贫困难比较突出,贫困户对生态精准扶贫需求急迫。回归模型估算结果显示,影响生态精准扶贫的因素主要有政府的支持与政策落实情况、贫困户的生态精准扶贫意识、贫困户对生态环境知识与政策认知程度、基层组织与干部的参与度以及社会组织的监督与帮扶等。

(二)建议

生态精准扶贫是当前扶贫战略方式的创新,需要充分调动贫困户、政府以及社会等多方力量,形成社会合力助力精准扶贫。针对上述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第一,政府要强化公共产品有效供给,优化扶贫项目结构,强化绩效考核落实情况,提高贫困资金的使用效率,为生态精准扶贫发展保驾护航。

第二,加大生态环境保护与资本化以及精准扶贫知识及技能普及的支持力度,提升贫困户精准脱贫的能力。政府应该要加大生态环境保护与资本化知识的宣传力度,加大对贫困户的精准脱贫技能培训力度,不断扩大脱贫技能培训的覆盖面,通过生态环境保护与精准扶贫宣传与教育等多种方式提高贫困户生态精准脱贫意识,增强贫困户获取精准脱贫技术以及知识储备的能力[8]。

第三,贫困户要转变思想观念,提高生态精准脱贫意识,积极参加各项扶贫技能培训,增强自我学习能力,为精准脱贫注入新的活力。

第四,社会组织要积极参与帮扶贫困户投入到精准脱贫战役中来,做好第三方监督作用,强化龙头企业引导生态产业发展的作用,携手各方力量抓好生态精准扶贫教育工作,形成有效社会合力,推动精准扶贫战略的早日实现。

注释:

①受教育程度的计算方法:文盲受教育年限为0 年、小学为6 年、中学为9 年、高中及以上为12 年。

猜你喜欢

受访者环境保护贫困户
今天,你休闲了吗?
环境保护
关于安全,需要注意的几件小事
低碳生活从我做起
环境保护中水污染治理措施探讨
五成受访者认为自己未养成好的阅读习惯
如何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渗透环境保护教育
如何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渗透环境保护教育
不能让老区一个贫困户掉队
致富闯路人带领贫困户“熬”出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