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心理安全感的影响因素及提升建议
——基于北京高校样本的分析

2020-06-08危雪婷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 2020年2期
关键词:校园心理大学生

危雪婷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治安与交通管理学院,北京 100038)

一、引言与文献综述

校园应是最阳光、最安全的地方。但近年来,美国校园枪击案频发,如道格拉斯县两名在校学生在校园內开枪,导致1 人死亡,8 人受伤;加州洛杉矶圣克拉丽塔市突发校园枪击事件,造成2 人死亡,4 人受伤。与此同时,我国也不断曝出大学生投毒、大学生杀人新闻,而这一起起悲剧的背后,犯罪嫌疑人均是在校学生。社会的关注点从校园安全转向了学生的心理安全。

高校的安全稳定是国家安全稳定的重要方面,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总体国家安全建设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以高校学生为主体构建安全体系,可划分为传统人身安全、意识形态安全和心理安全三个部分。其中学生的心理安全是人身安全和意识形态安全的基础,对于人身安全和意识形态安全起着重要作用。北京作为首都,高校云集,而其作为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地理位置和环境决定了以北京市的高校大学生为研究对象具有典型意义。

在对大学生的心理安全进行研究的过程中,首先要界定什么是心理安全。Kahn 在研究个体心理安全时指出:“心理安全是一种人们可以充分展示自己而不用担心对自我的形象、职业和地位等产生负面影响的感知体验”[1]。刘跃进指出“心理安全感是主体对自身安全状态的体验及经验判断。”[2]安莉娟等提出“心理安全感是对可能会出现的危险或风险的预感,以及个体在应对时的有力或无力感,主要表现为确定感和可控制感。”[3]传统的安全感理论侧重于主体的感知和体验,但对安全的确定和控制不足。而确定感和控制感作为一种调节能力,能够使心理处于一种稳定的状态。因此,本文界定的心理安全是建立在满足个体安全需求的基础上,能够对因自身、他人、校园环境等方面可能引发危险或者风险进行感知,并且能够有效应对控制的稳定状态。

根据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个体缺乏爱或者身体受到伤害时会产生焦虑,这种焦虑体现了安全感的缺乏,并且焦虑对一个人的成长及以后的心理健康会产生重要的影响[4]。人本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马斯洛认为心理安全的状态是“从焦虑和恐惧当中摆脱出来的充满信心、自由和安全的感觉,特别是一个人现在(和将来)各种需要被满足的感觉”。他将需要分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需要、尊重需要以及自我实现的需要五个层次[5]。安全需要在生理需要被满足后便出现了。缺乏安全感的人常常会感到不被接受、感到被人拒绝,感到被遗忘、被冷落,感到威胁和危险。而环境应激理论认为,环境的许多因素都能引起个体的反应,如噪音、拥挤等都是引起反应的应激源。此外,应激源还包括压力、与人不和、安全事故等,这些都会对个体的心理造成影响。

国内外学者和实际工作者对心理安全展开了一系列的研究。国外已有研究表明具有安全感的大学生学业成就更高[6]。而心理安全可以减少抑郁,绝望和自杀意念的体验,并促进更好的身心健康和生活适应[7]。心理安全感高的人与心理不安全人群相比,生活满意度较高[8]。Grout David R.的研究表明:安全感在学科之间没有显著差异[9]。笔者通过CNKI 期刊论文数据库,检索主题为“大学生心理安全”的期刊,截至到2019 年10 月,发表的学术论文共计115 篇。其中发表在北大核心或CSSCI 期刊的学术论文仅20 篇。从内容来看,以研究大学生心理安全教育为主,部分研究涉及大学生心理安全感的现状调查。吴新林、李杰、许素梅、王平等人对大学生的安全感状况进行调查后显示大学生心理安全感状况偏好[10-13]。在影响因素方面,孟子明提出压力、心理弹性会对心理安全感产生影响[14]。孙群等人提出安全感和人际信任之间存在关系[15]。焦伟杰提出学校的地理位置、基础设施、治安状况、人文环境等会对学生心理安全感产生影响[16]。李雪认为家庭经济条件等外在因素也会对大学生心理安全的发展产生显著影响[17]。钱若莹指出自由的学习环境会对学生的心理安全产生影响[18]。

我国现有的关于大学生心理安全的研究在差异检验上多是针对性别、年级、专业等而言。因此,本研究在综合上述影响因素的情况下,进一步将是否独生子女、学生开销来源、学校类型的差异列为影响学生的心理安全感的因素。

二、心理安全指标体系的构建

我国关于大学生心理安全的研究很多属于描述性或理论性的研究,实证研究相对较少。安莉娟和丛中根据安全感的概念架构,综合神经症患者半结构式访谈编制了安全感量表(SQ)[19]。范红霞等在对大学生进行大范围访谈后,根据访谈结果和专家意见提取其中的重要因素编制了《大学生心理安全问卷》,该问卷分为七个维度,分别是自我认同、突发事件、自我效能感、环境适应、生活压力、未来发展、人际交往[20]。国内外研究表明,大学生心理安全感的因素主要受外部环境因素和个人体验的影响,而这两方面最终会表现在个人能否有效控制和应对,最终会影响个人的人际交往。通过对研究的梳理,根据环境应激理论和笔者的调研实践,本研究选择了校园安全、压力和人际关系三个维度测定对安全感的影响。校园安全,主要考察学校因素,如环境安全、食品安全、交通安全等对学生心理的影响;压力,主要考察学生面临的生活和学业上的压力;人际关系,具体表现为同学关系、恋爱关系、师生关系等,主要通过学生在人际交往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来反映其心理状况。除此之外,问卷还对大学生的安全感进行调查,主要考察学生心理上的确定感和可控制感。笔者希望通过本次研究了解到不同主体之间心理安全感的差异以及校园安全、压力、人际交往三个维度在多大程度上会影响大学生的安全感,故将问卷分为个人基本信息、校园安全、压力、人际交往、安全感五个部分。基本数据描述统计见表1:

表1 数据描述性统计

运用SPSS 软件通过克隆巴赫α 值检验信度,得到校园安全、压力、人际交往、安全感的α 值分别为0.865、0.874、0.902、0.939。可知,问卷问题的测验结果具有较好的一致性、稳定性及可靠性。对以上四个维度进行KMO 和巴特利特检验,得出其KMO 值分别为0.936、0.914、0.947、0.966,说明问卷问题能够较为准确地测量出校园安全、压力、人际交往和安全感的程度。

三、北京市高校大学生心理安全感的研究设计

(一)研究对象和方法

本次调查的全部样本选自北京市在校大学生。涵盖32 所高校,其中双一流高校15 所,普通本科院校12 所,专科院校5 所。通过各高校校团委和学校相关行政部门组织联络,利用网络问卷对学生们进行了调查,得到有效问卷5074 份。由于北京市高校众多,为使数据更切合实际,因此课题组收集了北京市92 所普通高等院校的一手数据,根据性别比、各类型大学的学生数量所占百分比以及各年级学生的占比等数据进行加权后得到表2 结论。数据分析方法主要采用整体性分析、提取主成分分析、回归分析等。

表2 被试的具体抽样分布情况

续表

(二)结果与分析

表3 变量描述性统计

表4 变量加权后差异检验和OLS 回归

续表

1.安全感的差异检验

(1)在性别上,男生安全感高于女生,这与刁静[21]的研究结果相一致。据笔者调研访谈,女生的就业形势相比男生而言更严峻,就业压力更大。其次,女生普遍反映容易出现情绪低落。除此之外,与男生相比,女生更容易受到性骚扰等不法侵害,因而在安全感水平上女生低于男生。

(2)在学校类型上,专科院校学生的心理安全感高于其他普通本科院校和双一流院校。北京市的专科院校招收的绝大多数是北京市生源,而普通本科院校和双一流院校的学生的生源地来自全国各地。地域文化的差异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安全感。这与孙思玉[22]的研究结果一致。除此之外,根据《2018 年北京地区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显示,2018 届普通高校毕业生中,专科毕业生的就业率高达96.62%,本科毕业生就业为95.97%[23]。专科生对未来就业形势的确定和控制感会更强。

(3)在年级上,大一学生的安全感高于其他几个年级的学生。大一新生刚入学不久,学业问题和人际交往问题不显著,因而安全感较高。

(4)在文理科上,文科生的安全感高于理科生。而刘明理发现文科生的心理安全感显著低于理科生[24]。应该说,无论文科还是理工科,专业本身是不会影响学生的安全感。但社会发展对不同专业的需求不同,以此造成了学生对不同专业的不同态度。

(5)在是否独生子女上,非独生子女安全感高于独生子女。一般认为,独生子女缺乏同伴支持,容易产生孤独感。非独生子女更容易与他人相处,适应性较强。

(6)在花销来源上,自己兼职或工作学生的安全感高于由家庭开支的学生。大学生已经属于成年人群体,具有一定的生活能力,他们可以依靠自己的专业或者特长找一份兼职补贴日常开销。这类学生由于已经接触社会,具备一定的社会生存能力,因而对生活的控制感更强。

(7)在家庭经济水平上,经济拮据、经济一般、经济富裕家庭的学生安全感无显著差异。说明家庭经济条件的差异并不会显著影响学生的安全感。

2.安全感的回归性分析

据表4,解释变量校园安全、压力、人际交往的t统计量对应的p 值都为0.000 <0.05,因此认为校园安全、压力、人际交往对安全感都有解释作用。根据标准化系数写出标准化回归方程:安全感=-0.192 校园安全+0.254 压力-0.407 人际交往+ε。

根据标准化系数大小对安全感影响力排序为:人际交往>校园安全>压力。

四、对策建议

(一)人际关系层面

1.拓宽人际交往平台,建立社会支持系统

人际交往与心理安全感相辅相成。一方面人际交往能够对个体心理安全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另一方面心理安全状况也影响着人际关系的协调发展[25]。本次调查显示,部分学生在人际交往中表现出自卑、偏执、孤僻,导致其无法开展正常的人际交往。学校应积极组织各种团体活动,如社团活动、志愿者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等。鼓励每个学生进入一个社团或者要求参加一定数量的集体活动,在社团活动或者集体活动中,了解学生的需求,给予学生有效的社会支持。社会支持是个体进行社会发展的一项重要的社会资源,良好的社会支持网络可以增强大学生的自信心和安全感。学校作为社会支持系统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应在学生面临压力、困扰时及时提供支持和帮助。

2.加强对辅导员的培训

作为辅导员,要明确心理疏导并不等同于思想教育。简单思想教育只能在意识层面发挥作用,难以有效消除学生心理上的不安全感。辅导员应当知晓简单的心理常识,能够通过一些日常行为对学生的行为进行评估,并能做一些心理辅导。辅导员应当转变学生管理者的角色,建立与学生平等交流的机制,了解每个学生的心理状态及存在的困惑。通过与学生的真诚沟通,突破学生的内心防御,防止不安全感的堆积。在此过程中要注意保护学生的隐私,要进行个案跟踪,防止反复。

3.充分发挥心理咨询室的作用

学校要加大学校心理咨询室的建设投入,配备充足的专业的心理咨询师为全体学生提供帮助。心理咨询室的功能是为学生提供心理咨询、指导和服务。首先,要在新生入学时对其进行心理测试,为其建立心理档案,并定期测试,记录学生的成长。其次,要定期开展心理指导工作。指导过程中提高学生们抗挫能力,健全和完善人格品质,使其学会正确评价自我,提升自我效感。最后,要对有心理辅导需求的学生提供服务,并为其保密。对心理问题不严重的学生进行个别辅导,对有严重心理问题的学生家长提出建议,将其转送至专业的心理治疗机构。

(二)校园安全层面

调查结果显示56.15%的校园是完全自由出入的,31.42%的校园需登记进入。当被问到“校园盗窃事件鲜有发生”“校园没有食品安全问题”均有40%左右的学生表示不太认可。被问到“宿舍用电十分安全”有30%左右的学生答案是否定的。根据调查的结果归纳,应当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建设安全的校园环境。

首先,学校应加强校园安保力度。在校内林荫道或是人员稀少的区域增设夜间照明灯,同时要提高校园巡逻频率。宿舍出入口、教室和图书馆自习室等人员流动区域应当安装摄像头装置。对出入校园的外界车辆进行登记,对其停放进行管理。

其次,校园内的食品安全也应当得到学校的重视。学校食堂应为学生们准备新鲜、健康的食品材料,工作人员在工作时也应注意卫生和清洁,保障食品安全与学生们的身体健康。

最后,学校要定期开展灭火、逃生安全演练活动和电器安全检查工作。对设施设备定期检查,及时更换,预防和减少火灾事故,排除不安全隐患。

(三)缓解压力层面

1.选择科学培养方式

学校应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制定适宜的教学目标,让学生在能力范围内掌握必要的知识。老师应对现行教学模式、方案的不合理之处也要进行反思,不能在教学实践中疏于解答学生的疑惑。同时,在学习结果的评定上也要引导正确的价值观,对学生取得的成绩,应该多加鼓励和肯定。此外,老师还应该将心理健康教育与日常的教学相结合,灌输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2.引导合理归因

据研究表明,个体对成功和失败的解释会影响之后的行为产生[26]。在学校学习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很多学生选择把自己的失败归因于任务难度、机会等一些不可控因素。学校作为管理者,应该积极引导大学生采用合理、正向的归因方式,思考产生问题的真正原因,并积极地从自身上找不足。

猜你喜欢

校园心理大学生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Distress management in cancer patients:Guideline adaption based on CAN-IMPLEMENT
心理小测试
心理感受
校园的早晨
春满校园
六旬老妇“养出”了个大学生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2013年第三届大学生演讲比赛圆满落幕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