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指向思维提升的小学语文课堂提问策略

2020-06-08张雪姣

教学月刊(小学版) 2020年13期
关键词:鹿角想象文本

□张雪姣

“思维发展与提升”是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之一。教师作为课堂引领者,要通过高效的课堂提问,帮助学生建构知识体系,提升思维品质。具体而言,可以运用以下三种课堂提问优化策略。

一、借开放性提问,增强学生思维的独创性

适恰的课堂提问有利于提升思维的独创性。在问题的引导下,学生通过开展推理、想象、联想等思维活动,加深对文本的理解,进一步提高语用能力。

(一)设计大问题,鼓励学生发表见解

略读课文是统编教材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统编教材总主编温儒敏教授不止一次强调:略读课文相较于精读课文,应更注重粗略性、应用性、自主性。因此,在略读课文的教学中,教学活动应是“大板块”式的结构,教师以“大问题”引领和贯穿整堂课或整个板块。以六年级下册《骑鹅旅行记》为例,思维导图如下。

通过对问题进行梳理,教师引导学生围绕动物们的表现及尼尔斯前后的变化,思考“尼尔斯是一个怎样的人”,对人物作出评价。很多学生从动物们的表现中了解到尼尔斯曾经淘气顽皮,喜欢恶作剧。在开放性大问题的指引下,有学生从“父母从教堂回来时,发现雄鹅不见了,他们会伤心的”等语句中,发现尼尔斯很爱自己的父母,产生了许多独特的见解。这样的“大问题”以点带面,从中心向四周发散,让学生在交流、研读中提升思维力。

(二)设计主问题,提升学生想象能力

想象力是人类运用储存在大脑中的信息进行综合分析、推断和设想的思维能力。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地将教材中的内容以“主问题”的形式呈现,引导学生通过阅读交流,走进奇妙的想象世界,在想象中培养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如三年级下册《宇宙的另一边》,其所在单元的主题是“大胆想象”,旨在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促进其表达与创作。教师可以提出课堂主问题“宇宙的另一边有什么”,引导学生展开想象。

在教学过程中,首先,学生带着自己的猜想进入学习环节,这是学生想象的起点;接着,学生通过文中对宇宙另一边的“我”、另一边的生活与这一边的想象对比,感受作者天马行空的想象力;最后,学生继续延伸想象,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进一步探究整理“我”想象的路径,发现“我”的想象具有生活性、合理性和趣味性等特点,为自主想象创编搭建支架。

二、于适时处提问,强化学生思维的批判性

在小学语文课堂中,当学生的理解浮于表面、不够深刻甚至偏离文章主旨的时候,教师需要通过适时的追问,有效地提升学生思维的批判性,促使学生展开深层次的语文学习。

(一)于思维偏离处追问,潜入文本深处

课堂教学应充分尊重学生个性化的表达和提问,为他们提供开放性的教学环境。教师若能抓住课堂生成,进行适时追问和引导,必能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处。以三年级下册《鹿角和鹿腿》一课为例。

师:鹿角和鹿腿在这场逃亡中有着截然不同的表现。鹿不禁感叹道……

生:“两只美丽的角差点儿送了我的命,可四条难看的腿却让我狮口逃生!”

师:既然鹿角这么没用,那还需不需要它?这鹿角是要还是不要?

生:虽然说鹿角差点让鹿送了命,但是它精美别致,也有优点吧。

师:鹿角都差点让鹿失去性命了,比起好看还是命重要,还是不要鹿角了。

生:鹿角虽然差点儿让鹿送了命,但只是在这次“狮口逃生”的特殊情况下。其他时候,鹿角也是有攻击性的,同样能保护鹿,不能因为一时“无用”就判它“死罪”。

生:鹿角和鹿腿都有自己的优点,但也都有自己的缺点。

在这个故事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在学到最后一句话时,常常容易陷入“鹿角无用”的思维定式中。对此,教师应该具备敏锐的洞察力,抓住学生在理解文本内容时容易产生思维偏离之处,进行适时的追问,以促进学生和文本之间展开更深层的对话。

(二)于思维生发处追问,尊重多元理解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若对文章中心或主旨理解得不够深刻,往往会出现思维偏差。此时,教师不可强行遏制,也不可放任自流,而应把握这一课堂追问的最好时机,通过追问引发学生进行进一步的思考,尊重学生的多元理解。以五年级下册《景阳冈》一课为例。

生:我觉得武松是一个勇猛无比的壮士。文中写道“又筛三碗”“一连又筛了三碗”“再筛了三碗”……可见他酒量过人。况且从他打虎时“闪”“躲”“跳”“揪”“按”“踢”等一系列动词中,也可以看出他身手敏捷。

师:对武松的形象,你们的看法都是一样的吗?

生:我认为武松是个很爱面子又很鲁莽的人。你看文中写道:“你休说这话来吓我!便有大虫,我也不怕。”“便真个有虎,老爷也不怕。”“我回去时,须吃他耻笑,不是好汉,难以转去。”

从学生思维发展的角度看,教师要引导学生有理有据地进行评价,不能仅凭感觉猜测,需要说出理由。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通过联结、分析、判断、评价以阐明观点。在这个案例中,绝大多数学生一开始对文本的理解仅停留在一个方面。教师适时地追问和点拨,能让学生对文本的内容和主旨有更全面的认识。

三、用问题链提问,提升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教师应针对文本及学情特点,设计一些具有逻辑关系的问题。这些问题之间或以串联的形式平行并进,或以阶梯的形式螺旋上升,或以反复的形式层层递进,使学生的思维更具深刻性和逻辑性。

(一)设计阶梯式问题链,让思维从浅层到深层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问题链的设计应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由浅入深,呈现逐步推进、渐次强化的趋势,在最适恰的时机有效提升学生的思维水平。如四年级下册《“诺曼底号”遇难记》的教学中,教师可设计如下问题链。

在这样的问题链中,问题1 和问题2 指向对故事的起因和结果的简单了解,关注阅读时的心情变化,可以将学生带入情境之中;问题3 针对故事前后巨大的反差,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和探究船长指挥的经过;问题4 是在前面的基础上提出的,指向文章的主旨,让学生的思维在最恰当的时机得到提升,由浅入深。

(二)设计反复式问题链,让思维从单一到多维

所谓反复式问题链,是指同一个问题在教学过程中反复出现,其教学目的却不尽相同,对发展学生的思维起到的作用也不一样。如四年级下册《乡下人家》一课,教师围绕课文最后一句中的“独特、迷人”反复提问:“乡下人家‘独特迷人’在何处?”引导学生进行不同程度的品读,教学效果显著。

三个问题都是围绕“独特迷人”展开的,学生的思维力呈螺旋式上升,直达文本内核。第一次问“乡下人家‘独特迷人’在何处”,学生首先关注的是最表面的乡下人家门前屋后小桥流水的风景;第二次重复提问后,学生关注到乡下的动物,鸡群觅食,鸭群嬉戏,鸟儿飞翔;第三次提问后,学生开始思考这些动物之所以自由惬意,是因为人与动物能够和谐相处。

综上所述,优化课堂教学提问,可以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有助于培养高阶思维。具体的提问策略还有很多,有待于教师进一步实践探索。

猜你喜欢

鹿角想象文本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快乐的想象
酷虫学校·鹿角虫同学的对手(第二章)
初中群文阅读的文本选择及组织
哪里来的鹿角
作为“文本链”的元电影
细观察 多想象 善表达
Deer’s Antlers 鹿角& Woodchuck土拨鼠
这些并不是想象,有些人正在为拥抱付费
那时我们如何想象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