败酱属6种药用植物的生药学鉴别
2020-06-08陈梦轩方成武杨青山金捷凯丁振飞李莉娅
陈梦轩,方成武,2,杨青山,2,3,金捷凯,丁振飞,李莉娅
(1.安徽中医药大学药学院,安徽 合肥 230012;2.安徽省中医药科学院中药资源保护与开发研究所,安徽 合肥 230012;3.安徽道地中药材品质提升协同创新中心,安徽 合肥 230012)
中国败酱科败酱属共计10种、3亚种和2变种[1],大多数均可药用,如攀倒甑(白花败酱)Patriniavillosa(Thunb.) Juss.、败酱(黄花败酱)P.scabiosaefoliaFisch. ex Trev、岩败酱P.rupestris(Pall.) Juss.、异叶败酱P.heterophyllaBunge、糙叶败酱P.rupestris(Pall.) Juss.Subsp.scabra(Bunge) H. J. Wang、斑花败酱P.punctifloraHsu et H. J. Wang、少蕊败酱P.monandraC. B. Clarke。攀倒甑和败酱的全草药用称“败酱草”,能够清热解毒、活血排脓,主治肠痈、肺痈、痈肿;岩败酱的全草药用称“岩败酱”,能够清热解毒、活血、排脓,主治痢疾、泄泻、黄疸;异叶败酱和糙叶败酱的根药用称“墓头回”,能够燥湿止带、收敛止血、清热解毒,主治赤白带下、崩漏[2];斑花败酱和少蕊败酱为民间用药。
败酱科败酱属植物的功效主治均有很大差异。目前中药败酱草多使用地上部分入药,作为疏风解毒胶囊成药中的一味原药材用量较大。中药墓头回药用部位是根,市场调查发现其质量常常较差,且来源植物种类较为混乱。药农及商家常认为植物黄花败酱和白花败酱的地上部位入药为中药败酱草,根入药为中药墓头回;或认为开黄花的败酱属植物的根均为中药墓头回。为了保证中药来源的准确性,保障安全有效的临床疗效,对它们进行准确的鉴别必不可少。查阅《中国植物志》[1]得知,光叶败酱P.glabrifoliaYamamoto、西伯利亚败酱P.sibirica(L.) Juss.、秀苞败酱P.speciosaHand.-Mazz.、中败酱P.intermedia(Horn.) Roem. et Schult.的产地均处我国的偏远地区,因此并不常见。笔者进行野外调查采样,共采集败酱属6种植物。
1 材料与仪器
1.1 材料 败酱属6种药用植物采集信息见表1。
1.2 实验仪器和试剂 佳能70D相机:日本佳能有限公司;SZ780连续变倍体式显微镜、MIT500金相显微镜:重庆奥特光学仪器有限公司;研钵,载玻片,盖玻片,蒸馏水,水合氯醛,稀甘油。
2 方法
2.1 形态及性状鉴别法 样品采集过程中对每份样品均进行了标本压制留样。对植物根、茎、叶、花、果实等器官形态进行观察,参考《中国植物志》相关描述,结合数字化植物标本馆标本信息,通过植物形态学特征对6种药用植物进行比较鉴别[3]。
参照2015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第四部通则0212[4]30,采用性状观察与测定,记录药材的形状、表面颜色、表面特征及质地、气味,测量其长度、直径,拍照记录。
2.2 微性状鉴别法 使用体式显微镜对药材表面一些肉眼难以观察的细微性状特征进行观察记录并拍照[5]。
2.3 显微鉴别法 取干燥的药材粉末,按2015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第四部通则2001的显微鉴别法,用显微镜对其组织、细胞或内含物等特征进行鉴别[4]200。水装片(主要观察淀粉粒):取适量粉末置载玻片上,滴1~2滴蒸馏水,盖上盖玻片,置显微镜下观察并拍照。水合氯醛装片(主要观察纤维、晶体、石细胞等):取适量粉末置载玻片上,滴2~3滴水合氯醛,置酒精灯上加热,重复此步骤2~3次,放冷,滴1~2滴稀甘油,盖上盖玻片,置显微镜下观察并拍照。
表1 败酱属6种植物采集信息
3 结果
3.1 败酱属6种药用植物形态特征比较 败酱属6种药用植物在形态上的主要鉴别特征见表2。
表2 败酱属6种植物形态特征比较
3.2 败酱属6种药用植物根药材的性状特征比较
3.2.1 攀倒甑 主根明显,短而粗,侧根少。表面棕色,具细纵皱纹,表皮和木质部不分离。断面黄白色至淡黄色,纤维性较强,略具粉性,质地坚硬。
3.2.2 斑花败酱 根具多分枝,常见纵向裂隙。表面淡黄棕色,具细纵皱纹,表皮和木质部不分离。断面黄白色,纤维性强,质地坚硬。
3.2.3 少蕊败酱 主根明显,短而粗,少分枝。表面浅棕色,具细小纵皱纹,表皮和木质部不分离。断面黄白色至淡黄色,纤维化无粉性,质地坚硬。
3.2.4 异叶败酱 节处生细根。主根明显,纤长;直径可达8 mm,长度可达30 cm。鲜时肉质较软,干后皱缩,具粗纵皱纹。表面棕色至棕灰色,均匀散布圆形须根痕。质硬而脆,折之易断,断面白色至黄白色,粉性;层次分明,木质部与栓皮易分离。
3.2.5 岩败酱 主根明显,直径可达7 mm,长度可达11 cm。鲜时肉质,干后皱缩,具粗纵皱纹。表面灰褐色至棕褐色,散布圆形须根痕。质硬而脆,易折,断面黄色至灰褐色,粉性;栓皮易剥落。
3.2.6 败酱 主根粗壮,具多数支根,直径可达1 cm,长度可达20 cm。鲜时肉质较软,干后皱缩,具明显纵皱纹。表面棕黄色至棕色,均匀密布圆形须根痕。质硬,略具纤维性,断面黄白色至淡棕色,粉性;层次明显,木质部与栓皮易分离,栓皮皱缩内凹。
3.3 败酱属6种药用植物微性状特征比较
3.3.1 茎 比较6种植物的茎,其差异主要在茎上倒生白色糙毛的长短和分布。败酱茎疏生长糙毛,约1 mm,较其他5种长。异叶败酱和岩败酱茎被短糙毛,约0.1 mm,均匀分布。少蕊败酱、攀倒甑和斑花败酱茎上沿两叶柄相连的侧面具两纵列糙毛,其中少蕊败酱最稀疏,攀倒甑糙毛较稀疏且仅在两纵列上分布,斑花败酱糙毛最浓密且茎上其他部分也稀疏生长糙毛(长约0.5 mm)。
3.3.2 花序梗 比较6种植物的花序梗,其差异是花序梗上倒生白色糙毛的长短和分布,整体特点是幼嫩花序梗较老梗糙毛多。败酱花序梗仅一侧被长粗糙毛。岩败酱花序梗被微糙毛;异叶败酱花序梗被短糙毛,较岩败酱略长。少蕊败酱花序梗被柔弱长糙毛,长度与攀倒甑和斑花败酱相似但较细,形态柔弱。攀倒甑和斑花败酱花序梗密集生长粗糙毛,其中斑花败酱花序梗的粗糙毛更浓密。
注:A.攀倒甑;B.斑花败酱;C.少蕊败酱;D.异叶败酱;E.岩败酱;F.败酱
图1 败酱属植物根药材性状
3.3.3 果苞 比较6种植物的果苞,其差异在于翅状果苞的有无、果苞的形态、果苞上网状脉主脉的条数。败酱果实无果苞。异叶败酱和岩败酱果苞形态相似,均呈倒卵形,先端微三裂,基部圆形或楔形;异叶败酱具2主脉,岩败酱常具3主脉。攀倒甑、少蕊败酱和斑花败果苞均为2主脉。攀倒甑和斑花败酱果苞先端钝圆,攀倒甑果苞基部圆形或楔形,而斑花败酱果苞基部内凹呈心形。少蕊败酱果苞先端呈极浅3裂,基部楔形或圆形微凹。
败酱属6种药用植物微性状特征的分种检索表见表3。
3.4 败酱属6种药用植物根的显微特征比较 6种植物的来源都是败酱科败酱属,其组织、细胞或内含物类型基本相同。其中淀粉粒和纤维在形态、数量和类型上没有差异。淀粉粒分两种:一种细小,单粒或复粒,2~20 μm,类圆形,脐点点状或不可见;另一种巨大,单粒(偶见复粒,为2~3分粒),大于20 μm,类圆形或长圆形,层纹明显,脐点点状、短缝状、十字状。纤维:长梭形,形态破碎,单个或成束。败酱属6种药用植物根的显微特征见表4、图2。
表3 败酱属6种药用植物微性状的分种检索表
4 讨论
通过基原形态、性状、微性状和显微鉴别,能够区分鉴别败酱属植物攀倒甑(白花败酱)P.villosa(Thunb.) Juss.、斑花败酱P.punctifloraHsu et H. J. Wang、少蕊败酱P.monandraC. B. Clarke、异叶败酱P.heterophyllaBunge、岩败酱P.rupestris(Pall.) Juss.和败酱(黄花败酱)P.scabiosaefoliaFisch. ex Trev。①形态鉴别:攀倒甑、异叶败酱、岩败酱和败酱具根状茎,少蕊败酱和斑花败酱无根状茎;攀倒甑花白色,斑花败酱白色和黄色兼有,少蕊败酱花淡黄色,异叶败酱、岩败酱和败酱花黄色;败酱果实无果苞,另5种均有果苞。②根药材性状鉴别:攀倒甑、斑花败酱和少蕊败酱根表面具细纵皱纹,纤维性强不易折;异叶败酱、岩败酱和败酱根表面具粗纵皱纹,质脆易折粉性强。其中异叶败酱根最纤长。③微性状鉴别:主要特征是茎和花序梗糙毛的形态和分布以及果苞的形态差异。④显微鉴别:主要是草酸钙簇晶在大小、数量、形态和分布位置都有差异,石细胞的数量和细胞壁增厚程度有差异,导管的类型有差异。
表4 败酱属6种药用植物显微特征
本研究对败酱属6种药用植物进行了较为详细的鉴别,为市场上败酱属中药材的鉴别提供一定的指导,为后续研究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