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临床特点分析与护理

2020-06-08续雪梅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20年35期
关键词:单核细胞传染性护理人员

续雪梅

(内蒙古自治区妇幼保健院,内蒙古 呼和浩特)

0 引言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主要由EB 病毒感染所引发,临床上多见于儿童与青少年群体,该疾病临床症状较多,通常以发热、肝脾肿大、咽峡炎、眼睑浮肿、淋巴结肿大等情况较为常见[1]。临床治疗以抗病毒治疗为主,有效的护理措施可在很大程度上进一步增强临床治疗效果,以达到促进患儿身心健康恢复的作用[2]。本次研究旨在探讨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临床特点,并总结相应护理方法,具体如下。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采集2017 年8 月至2019 年8 月我院小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100 例,其中男55 例,女45 例,年龄1~9 岁,平均(4.3±0.9)岁。经检查均符合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诊断标准。

1.2 方法

按照性别分组,分为55 例男性组与45 例女性组,并分析临床资料,总结相关护理措施。

1.3 观察指标

(1)统计不同性别各项临床症状发生情况,计算发生率。

(2)统计不同性别实验室指标检测结果,包括:血小板、谷草转氨酶(AST)、淋巴细胞、血红蛋白、谷丙转氨酶(ALT)及外周血白细胞。

1.4 统计学分析

数据纳入SPSS 23.0 软件中分析,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 检验,并以(±s)表示;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以(%)表示,P<0.05 为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不同性别临床症状发生情况比较

不同性别患儿各项临床症状检出率差异小且无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1 所示。

表1 不同性别患儿临床症状发生情况比较[n(%)]

2.2 不同性别患儿实验室相关指标检测结果比较

不同性别患儿血小板、淋巴细胞、外周血白细胞、血红蛋白、ALT 水平差异小且无统计学意义(P>0.05);相较于男性,女性AST 水平更高,差异大且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2所示。

表2 不同性别患儿实验室相关指标检测结果比较

表2 不同性别患儿实验室相关指标检测结果比较

ALT(IU/L)男性组 55 16.02±3.15 66.41±11.58 122.60±27.71 211.56±26.61 80.55±9.77 83.32±17.76女性组 45 15.89±3.22 66.73±11.80 123.06±28.83 210.79±24.41 90.11±19.48 84.20±19.52 t 0.203 0.136 0.081 0.149 3.185 0.235 P 0.839 0.891 0.835 0.881 0.001 0.814组别 例数 外周血白细胞(×109/L)淋巴细胞(%)血红蛋白(g/L)血小板(×109/L)AST(IU/L)

3 讨论

临床上EB 病毒感染较为常见,人体受到该病毒感染时既可表现为无症状性隐性感染,也可表现为症状性的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3]。根据相关资料显示,在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儿童感染EB 病毒的可能性更高[4]。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具备一定传染性,主要可包括唾液传播与输血传播[5]。目前医学界尚未完全明确其具体发病机制,主流观点认为可能与机体口咽上皮细胞EB 病毒潜伏有关[6]。目前临床上尚无针对性有效治疗方法,多以抗病毒方法进行治疗,再根据相关症状采取针对性治疗。在临床治疗中,可通过有效的护理措施进行干预,使治疗效果得到提高,进一步提升整体效果[7-8]。

护理措施如下:(1)发热护理:作为该疾病主要临床症状,护理人员应当引起重视,严密监测患儿体温变化情况,可通过温水擦拭、冷敷等方法进行物理降温处理;如患儿存在持续性发热情况,则可遵医嘱给予相应药物进行退热处理,于患儿头部放置冰枕,并做好体温变化记录,明确降温效果。(2)病情监测:由于该疾病病情较危急,为防止窒息情况发生,应当对患儿病情进行严密观察,加强病房巡视,提前准备好吸痰器;做好心电监护工作,实施监测并记录患儿各项生命体征变化情况,并注意观察其面部表情变化,如出现异常情况需立即报告主治医生,积极配合治疗。(3)心理护理:由于陌生环境的影响,患儿往往会存在不同程度的恐惧情绪,因此在治疗过程中,护理人员应当主动与患儿进行言语沟通,以讲故事或者播放动画片的方式缓解其内心恐惧情绪;如患儿年龄较小则可通过肢体安抚的方式缓解内心不良情绪;在与患儿家长沟通时需重点讲解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发病原因与相关治疗方法,使其心理压力减少,并积极配合治疗。(4)饮食护理:受到疾病的影响,患儿代谢能力增强,因此护理人员需结合患儿喜好制定科学饮食方案,以流质或半流质食物为主,确保食物的营养性与高维生素,根据实际情况适量增加粗纤维摄入量,并控制进食量,避免过饱情况。(5)气道护理:受到疾病的影响,患儿气道内分泌物逐渐增多,护理人员需协助患儿完成体位变换,将其头部偏向一侧,同时做好病房内湿度控制,使室内湿度维持在50%~60%,以防止分泌物黏稠情况发生,如有需要还可进行吸氧处理,以缓解患儿通气障碍。(6)预防感染:护理人员需定期对病房内环境进行消毒,做好室内湿度与温度控制,并严格执行探视制度,减少病房内进出情况,为患儿身体恢复营造良好环境。(7)皮肤护理:护理人员需每天定期以温水擦拭患儿皮肤,并告知陪护家长做好衣物更换;如患儿汗液较多,则应当定期清洗床单,保持皮肤的干燥性;做好患儿手部清洁,定期修剪指甲,以防止患儿抓破皮肤而引发感染。

在本次研究中,各项临床症状中以发热发生率最高,不同性别患儿各项临床症状检出率差异小且无统计学意义;不同性别患儿血小板、淋巴细胞、外周血白细胞、血红蛋白、ALT 水平差异小且无统计学意义;相较于男性,女性AST 水平更高,差异大且有统计学意义。说明临床特征与性别之间存在一定关系。而各项临床症状发生率均较高,其中以发热最为常见。

综上所述,小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临床特征与性别之间存在一定关系,通过相应护理措施可为临床治疗提供帮助,值得临床推广。

猜你喜欢

单核细胞传染性护理人员
单核细胞亚型在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中的研究进展
CD16+单核细胞变化与强直性脊柱炎的相关性研究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预防医学诊疗服务研究
猪传染性萎缩性鼻炎的症状、诊断和防治
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的分析、诊断和防治
探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隔离病区护理人员希望水平、心理健康及其影响因素
尿酸水平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关系的研究
护理管理者如何保护和调节护士的身心健康
脑外科护理人员必须加强自我保护及预防护理纠纷
多发性硬化症的单核细胞致病亚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