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阅读问题设计, 促进学生思维发展
2020-06-07董秋娟陈明
董秋娟 陈明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0.36.003
阅读与思维的发展同行,而发展思维又离不开问题。因此,优化问题设计,促进学生深度学习,发展高阶思维,是提高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重要因素。
那么,语文课堂该如何优化问题设计呢?
一、主问题设计
“主问题”是相对于语文课堂中随意的连问、简单的追问和习惯性的碎问而言的,着眼于引领学生围绕目标开展深度学习。余映潮老师认为,“主问题”是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深入研读的重要问题、中心问题或关键问题,目的在于用尽可能少的关键性的问题来引发学生对文本更集中更深入的阅读思考。主问题从设计的角度与其承载的内容来看,可以分为:理解内容的主问题、阐述观点的主问题、领悟表达的主问题、体验情感的主问题、欣赏语言的主问题等。
例如,统编《语文》教材六年级上册《月光曲》一文,可以这样设计主问题:“创作需要灵感和激情,究竟是什么打动了音乐家贝多芬的心,让他创作出《月光曲》呢?”请自主阅读文章3至8段,谈谈你的理解。
这个问题整合性很强,能引发学生多角度的思考。从盲姑娘兄妹的角度,学生通过品词斟句、理解分析、归纳梳理等一系列的思维过程,理解到兄妹俩生活的穷苦、盲姑娘的善良、热爱音乐等方面的内容;从贝多芬的角度,学生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进而理解贝多芬同情穷苦劳动人民的优秀品质。
不难发现,主问题设计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达到了“一问抵多问”的效果,能让学生有较长的时间静心深度阅读、积极思考,既培养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又发展了学生的思维。
二、结构性问题设计
博赞说过:“提高能力的核心就是学会思维,学会组织构建思维。”结构性问题设计是指教师在深入研读文本的基础上,设计互相衔接、环环相扣的问题链。设计结构性问题,能帮助学生找到思维的头绪,规划思维的路径,促进思维有序地奔跑,更利于发展学生思维的条理性、逻辑性、深刻性。
例如,统编《语文》教材五年级上册《四季之美》一文,可以这样设计问题:
1.清少纳言是日本散文的鼻祖,这样一位造诣极高的作家,她笔下的“四季”美在哪里呢?
2.同样是写景,你觉得清少纳言的描写有何独特之处?
3.文章所写景物看似平常,却能让作者感觉“着实迷人”“感动”“心旷神怡”。这是为什么呢?
这三个问题由浅入深,层层建构,引导学生在阅读的天地里任思维徜徉。
结构性问题设计紧扣目标、层层深入。整个学习过程,学生思维由浅入深、由发散到集中,他们自主地、能动地、有意义地经历了语文阅读学习的过程。
三、关联性问题设计
关联性问题设计要求教师“胸中有丘壑”,对所授内容有整合建构的能力。要能立足本篇、本单元等进行纵向和横向的关联:或比较异同,或归类建网,发现规律性的,或是丰富事物的多个方面,使学生所学知识不再是散落的珠子,而是串起的一条条美丽的项链。
例如,统编《语文》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阅读要素为:初步体会课文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鸟的天堂》一文既有对景物的静态描写,又有动态描写。为了让学生体会这两种描写的不同之处,教师可以这样设问:“文章分别写了傍晚和早晨时分‘鸟的天堂的情景,仔细体会写法上有什么不同?”
这个问题,是在同篇之内,对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进行对比,从而感受两种写法的不同之处。
《鸟的天堂》和《四季之美》都对飞鸟进行了动态描写,我们可以这样关联设问:“同样是对飞鸟的动态描写,请仔细读读下面的两段文字,看看在写法上有什么异同?”
这样的问题,学生需仔细地观察、比较、理解、分析。在学生自主研究的基础上进行合作学习、思维碰撞,通过设计关联性问题,既能培养学生归类学习、自主建网的意识,又发展了思维的深度和延展度。
四、想象类问题设计
想象类问题设计,即是让学生通过想象,看到语言文字所呈现的更为美妙的世界,展开更加深入的思考。教师在优化问题设计的时候,有意识地指向学生想象力的培养,有利于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例如,教《四季之美》第一自然段时,不妨这样设问:“‘东方一点儿一点儿泛着鱼肚色的天空,染上微微的红晕,飘着紫红紫红的彩云,读到这里,你仿佛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学生的想象依托语言文字生动了起来:有的看到了动起来的黎明,有的通过色彩变化看到了变化的黎明。通过想象,学生的思维慢慢打开,走进一个更加丰富多彩的世界,与作者产生共鸣,获得独特的阅读感受、体验和理解。这种再造想象,发展了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
五、思辨类问题设计
古人云:尽信书,不如无书也。对于文本所要表达的主旨,往往因为时代的发展和个人视角的不同,就会有不同的理解。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我们要培养学生的思辨性思維,让学生真正成为会独立思考的学习者。例如,引导学生理解《书戴嵩画牛》一文的主旨,我们可以这样设问:文章写:“耕当问奴,织当问婢,不可改也。”“苏轼想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呢?你觉得这个道理真的不能更改吗?”
苏轼想要告诉我们的是,耕地当问农夫,纺织当问织女,这是不可更改的道理。但在今天看来,这句话就值得推敲了。这个问题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更为广阔的空间,启发学生个性化的思考。
六、来自学生的问题
陶行知先生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来自学生的问题,亦是优化问题设计的重要方面。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发展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统编《语文》教材四年级上册的提问策略单元,重在教会学生提问,培养问题意识。教师需要注意的是保护学生提问的积极性,并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筛选、梳理、优化,把共性问题、基于文本学习有价值的问题进行整合,基于学生的问题展开教与学。
学生阅读的过程从根本上说是一个积极思维的过程,问题的抛出决定着思维的起点和方向,影响思维发展的空间。优化问题设计,让阅读与思维实现深度的链接和融合,真正的阅读才会开始,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和提升才会真正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