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包钢加固截面削弱柱受力性能研究
2020-06-07林识栋
林识栋, 朱 华, 周 安
(1.合肥工业大学 土木与水利工程学院,安徽 合肥 230009;2.安徽省建筑科学研究设计院,安徽 合肥 230031)
0 引 言
外包钢加固法施工便捷、现场作业量小、可大幅加固构件的承载能力,被广泛应用于钢筋混凝土柱的加固工程中[1]。外包型钢在受力过程中与混凝土柱共同工作、协同变形,并通过外包钢骨架对混凝土的套箍效应,约束混凝土的侧向变形,使混凝土处于三向受压状态,进而提高混凝土的抗压强度。
近年来,国内学者针对外包钢加固柱的受力性能进行了研究[2,3],但多针对于未受削弱的完整混凝土柱。在实际工程中常会遇到因打孔植筋造成柱截面削弱、柱身出现承载力不足需要进行外包钢加固的情况,设计方对削弱柱的实际加固效果并没有定量的认识,一般多凭借经验进行设计。本文利用ABAQUS有限元软件建立加固截面削弱柱数值模型,对其受力性能进行分析研究。
1 加固设计方案
1.1 工程背景
淮河路步行街腾百商场在进行错层改造工程中将现梁板整体拆除后,在梁板上方1.2 m位置重新进行梁板支模浇筑。由于待浇梁板的植筋需要,工人们在柱身凿出多个贯穿孔洞,造成柱有效截面大大削弱,严重部位削弱程度可以达到20%。设计方担心在施工过程中因工人操作不当或构件自身承载力不足,而出现截面削弱柱大变形甚至倒塌的情况,为了保证结构安全性,选用外包钢加固法对截面削弱柱进行加固。为了研究截面削弱柱的实际加固效果,本文研究课题在此基础上提出,具体改造示意图如图1所示。
图1 改造示意图
1.2 加固设计方案
使用外包钢对截面削弱混凝土柱加固前,应先对混凝土表面进行打磨和找平处理,缺陷处使用找平砂浆填充[4]。然后将L100×10的角钢包裹在柱四角,角钢与混凝土之间的空隙用结构胶填充。缀板选用50×10的条形钢板与角钢三面围焊,缀板间距为200 mm。打孔区域内因后期需要植筋支模,不使用缀板进行连接。缀板焊接完成后,使用结构胶将缀板与混凝土之间的缝隙填实,并用水泥砂浆做封边处理。
2 外包钢加固截面削弱柱模型建立
2.1 材料参数
利用ABAQUS有限元分析软件,建立500 mm×500 mm×2 500 mm的柱模型,纵筋直径18 mm,总计8根,箍筋为间距200 mm的8 mm钢筋。具体材料参数见表1、表2。
表1 混凝土材料参数
表2 钢材材料参数
2.2 截面削弱操作
使用Part模块中的切削功能对柱部件进行削弱截面操作。主梁方向总计切削8个植筋孔,上下3排;次梁方向总计6个植筋孔,上下2排。进行打孔操作时应注意对内部钢筋的避让,钢筋外露会造成计算中断。打孔完成后应对打孔部分分割处理,以保证后续网格划分质量、提高计算精度。
2.3 相互作用定义
建立模型时,不仅要考虑钢筋与混凝土之间的相互作用,还应考虑外包钢与混凝土之间的相互作用。不考虑钢筋与混凝土间的粘结滑移,将钢筋与混凝土定义为Embedded Region,使钢筋不可以在混凝土内自由移动但可以发生转动。将外包钢与混凝土表面定义为Tie约束,认为外包钢与混凝土之间胶结密实、不发生相对运动。
2.4 生死单元定义
外包钢加固属于二次受力结构,外包钢要参与受力,必须施加新的荷载,这种现象称为应力滞后现象[5]。在ABAQUS中,可以通过定义生死单元来实现混凝土与外包钢之间的应力滞后。在Interaction模块中使用Model change功能选中外包钢骨架,使其在这一分析步骤中刚度接近无限小,不参与结构受力;在下一个分析步骤中,激活外包钢骨架的材料属性,此时外包钢骨架与混凝土共同受力。
3 外包钢加固截面削弱柱结果分析
3.1 截面削弱对加固性能的影响
建立了普通混凝土柱、削弱柱、加固普通柱和加固削弱柱4个有限元模型,进行对比分析。分析结果见表3及如图2所示。
表3 四种柱有限元结果
图2 荷载-位移关系曲线
由于打孔部位的应力集中现象,混凝土柱的极限承载力降低了10.88%。通过外包钢加固后,削弱柱的极限承载力提高了32.95%,足以满足施工要求。但从图2可以发现,包钢加固并不能恢复打孔截面削弱柱的变形能力,加固削弱柱在达到荷载峰值后下降段趋势明显。这说明虽然外包钢骨架的套箍约束能够提高混凝土的抗压强度,但仍不能阻止打孔部位混凝土由于应力集中现象提前退出工作。
从图2还可以发现,在加载前期加固柱和加固削弱柱的荷载-位移曲线基本保持一致,继续加载两者关系曲线开始产生差异。这说明在混凝土处于弹性阶段时,外包钢骨架与钢筋混凝土柱协同变形、共同工作,打孔削弱部位由于受到侧向约束,应力集中现象不明显;进入塑性阶段后,打孔削弱部位混凝土出现较大变形,此处外包钢骨架随之产生较大变形;荷载达到峰值后混凝土被压溃,但仅打孔区域的外包钢骨架达到屈服强度,其他部位的角钢处于较低强度。在实际工程中,若打孔削弱柱上部荷载较小,混凝土一直处于弹性阶段,则可以忽略打孔对承载力的削弱。
3.2 初始应力水平对加固性能的影响
以普通混凝土柱的极限承载力为基础,对初始应力水平为0.2、0.4、0.6、0.7、0.8的加固柱和加固削弱柱分别建立模型,分析应力滞后效应对混凝土柱加固性能的影响,并与规范[6]计算值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如图3所示。
图3 荷载和初始应力水平关系曲线
由图3可知,外包钢的加固效果随着初始应力水平的提高不断下降,加固削弱柱的下降趋势更为明显。在混凝土处于弹性阶段时,柱竖向变形和混凝土的横向应变较小,此时外包钢骨架仍能保持较高的强度利用率;混凝土进入塑性阶段后,已经产生了较大的变形,后加型钢对混凝土的约束不断降低。特别是针对加固削弱柱,高初始应力水平下打孔部分混凝土已经濒临破坏边缘,外包钢加固后仅施加少许荷载混凝土就被压溃,外包钢骨架无法独自受力随即也被压垮,无法充分发挥外包钢骨架的加固性能。
与规范计算值进行对比,虽然规范公式中并未考虑应力滞后和外包钢对混凝土的套箍效应,但即使对于普通加固柱而言规范计算值仍偏于保守。针对加固削弱柱,当初始应力水平高于0.7时,柱的极限承载力已经低于规范计算值,并随着初始应力水平的增加快速下降。在对截面削弱柱进行加固设计时若上部荷载较大,需要对柱进行卸载措施,以免达不到规范设计要求而出现安全事故。
4 结 论
本文依据腾百商场实际改造工程,通过有限元分析手段,得出以下结论:
(1) 上部荷载较小,截面削弱柱处于弹性发展阶段时可以忽略打孔对柱的影响。
(2) 外包钢能有效提高截面削弱柱的承载能力,但无法使其变形能力恢复至打孔前的状态。
(3) 初始应力水平对截面削弱柱的影响不可忽视,在应力水平较高时须采取必要措施对其进行卸载。